刘木华: 农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亟待装备支撑
刘木华: 农村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亟待装备支撑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确立,农村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得到相应的跟进,农村垃圾污染呈数量逐年递增、处理难度不断加大的特征。同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依然存在焚烧现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距离美丽乡村的目标还有多远呢?
作为由本报评选出的第三届“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对此深有感悟,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和农业废弃物处理亟待大量适应的技术装备作为支撑,否则美丽乡村很难实现。”
垃圾遍地是农村脏乱差最突出的现象。调查显示,农村垃圾产生量每人每天可达0.86公斤,年垃圾产生量达3亿吨。农村垃圾乱扔乱倒、随意堆积等现象已成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创伤。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垃圾治理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力争重现绿水青山的乡村美景。但我国幅员辽阔,农村村庄分散,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金相对短缺,条件较为复杂,因此,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活污染处理模式。
“农村垃圾特点是垃圾堆多、散、小,在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耗费成本较高,设施覆盖面窄,垃圾处理效果受到限制。目前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以‘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或‘村集中、镇转运、区清运、市处理’的模式纳入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处理,虽然垃圾处理设施可以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解决,但是收集、转运、处理的费用依然较高。与此同时,农村垃圾堆放点的设施滞后亦会带来二次污染的威胁,综合多方面因素看来,目前我国的农村垃圾处理仍存挑战,缺乏适用的设施装备问题非常突出。”
除了农村垃圾处理,刘木华还同时提到了农业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影响。以秸秆为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其中小麦秸秆的年产量大约为1.8亿吨左右,处理成为难题。事实上,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农业部提出了对秸秆“五料化”利用技术,因地制宜,对秸秆加以科学利用,基本上达到了把秸秆“吃干榨净”的目的。
“但目前的一个现实是,虽然我国各地都在治理大气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各地政府部门对此也是三令五申,但为什么依然存在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思。”刘木华分析道,收割机的技术改进将是其中重要方面,比如江西的丘陵山区有些是小地块,秸秆还田可能机械化操作过不去,费些事,有的时候秸秆还田效果不是很好,秸秆粉碎之后不能下到地里的话,农民对秸秆还田这块可能用的就少了。”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农机部门都要求收割机上装配秸秆粉碎装置,直接把秸秆粉碎了。接下来播种玉米的时候,又将粉碎后的秸秆翻到了地里,成了肥料,全是机械化操作。刘木华认为,“收割机装备秸秆粉碎装置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但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农民的需求慢慢摸索,让农民从心底里真正接受这个技术和装备。”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