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
当好农业科技“二传手”
国际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研讨班纪实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CGIAR主席、世界银行副行长IanJohnson博士一行8人,专程从美国华盛顿来到北京,组织这届国际农业科技传播媒体研讨班。以此可见它的规格和重视程度。
CGIAR是世界银行与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成员国共同组成的国际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相当于国际农业科学院。其研究宗旨,即是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30多年来,CGIAR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有多项富有成果的双边科技合作。此次来京办班,不为宣传自己,而是宣传中国的科技向全国乡村的传播。这种国际主义的援助精神使人敬佩。
CGIAR主席IanJohnson表示,媒体传播研讨班的成功举办将使我们考虑,这样的合作将形成一个长效的互动机制,以使记者得到交流和提高,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成果传播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CGIAR总部此次特邀在农业科技新闻战线有着20年以上新闻实践的资深媒体人士———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和科技日报记者范建给学员们授课。并组织记者、编辑进行就媒体关注的农业科技传播的得失进行交流和讨论。授课的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听者的发问尖锐,有的放矢。
蒋建科主讲《新闻传播:用科学改善农民生活》。他认为,农业科技新闻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方面,农业新成果层出不穷,产生了无形的科技成果市场;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技意识有了提高,也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场。两个市场,新闻传播起到桥梁和沟通作用。实现两个市场的对接,对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会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通过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可让全社会了解农业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赢得政府和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是蒋建科在新闻实践中总结出的现象。“许多农业科技界的知名人士都是通过媒体传播而出名的。”
新闻传播还能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少农民依靠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提供的信息走上了致富路。在当地不但起到了示范作用,也带动了更多的农民致富。”
蒋记者总结出农业科技新闻传播者的8大能力的培养:政策理解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预测能力、演讲能力、外语能力、实际动手能力。有记者从蒋建科经常为有关单位策划宣传,并被采纳和吸收受到启发,认为还应增加“策划能力”的培养。
范建主讲的内容是《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畅通与阻滞效应》。他将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农业新闻信息传播两者实行“嫁接”,以投入集中在某些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部门的“发展及理论”适用于科技新闻。而以投资作用于众多产业,以冲破发展瓶颈的“大推进理论”更适合于科技传播。在这样的区别下,我们才能“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
范建还首创一种农业传播新概念———“农业新闻推广”,即“把农业科技推广方法与新闻学研究方法结合,提供一种深化媒体传播学的视角。”他认为,新闻对农业科技推广而言,存在两个层次,对它本身的意义进行分析和对其效果进行观照。反过来,农业科技推广的事实又对新闻描述的过程进行检验。后者将这些描述与记者的认知,新闻如何再现事实的过程,其中的科学因素等联系起来考察,是正确还是错误,是清楚还是存疑,都可从“农业新闻推广”的既成事实中找到答案。
他用案例分析了媒体在科技传播中与科技人员、官员、农民四者间的关系。他将一项技术的两端看做是,高端是科技人员,低端是农民,而记者、官员居于中端。四者间本应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形成一种循环的信息流,通过媒介这个载体,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互间却形成了“断层”和“疏离”,在这一沟壑中,往往填进的是,技术人员不适用的技术,农民的无知,媒体和官员的不良声誉,这即是医学上出现的“传导阻滞”。他列举了采访中被表面现象掩盖的案例:科技人员在湖南一个乡村推广一种水稻新品种,农民不愿种,但又不想和当地政府发生“冲撞”,便敷衍不愿种的原因是“不抗病”。而不想推广的真实原因是这个品种“不出饭”:老品种吃两碗就饱,新品种却要吃3碗才能饱。
范建在谈农业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多种障碍中,其中拿“专业化障碍”开刀。他认为,科技论文的“通俗”是失败的论文,而科技新闻的“过专”也是失败的新闻。他说,做到两者的统一的最好办法是“打比方”,包括数字的形象化,群众的大白话等。
这位被称为作家型记者说,新闻的吸引力在于故事。记者写新闻一定要牢记“串故事”,比如,提前向被访者预告讲故事的准备;从预先得到的背景材料中寻找有故事的苗头;把破碎的“花瓶”拼接成完整的“花瓶”;从杂乱的闲谈中发现有故事的片断;还有,观察周围的物象,找出与主题有关联的故事细节;从众多的概念化语言碎片中提炼有故事的“镜头”等。
他说,有些记者的精彩之作,并非记者的生花妙笔,而是出自被访者“出口成章”。因为对方是“故事高手”,为作者的记录创造了条件。他以个人的亲历,列举“故事高手”石元春、侯学煜、杨叔子3位院士将新近发生的事件以及自己的科研、生活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告知记者的生动案例。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秘书长FranciscoReifschneider弗朗西斯科说,把中国科技传播到广大的农民手中,可以使他们减少贫困,这是记者在这中间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验证课间的理论,研讨班特意安排组织记者深入到山东省邹城县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和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合作项目“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以及“马铃薯脱毒技术”的示范田进行现场采访。
全程跟踪研讨班的CGIAR媒介部主任Fionna费亚娜和秘书Danielle丹尼尔女士对这次培训表示满意。
学习结束后,当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张子臣将他的“DV”摄录机全程“记录”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展现给大家时,一位记者说:“当好农业科技传播的二传手,我们还需要下一次。”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