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加强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加强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10月12日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连年保持较快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高增长,这其中,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形势好转,功不可没。
全国上下形成共识,农业基础必须加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而农村人口却没有相应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农村凋敝,农民富不起来,经济也难以长久繁荣,必将拖国家现代化的后腿。
欠账太多,形势紧迫。城乡差距不能进一步拉大,农业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中南海到人民大会堂、到农家小院、到田间地头,从中央召开会议到下基层调研,中央领导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加强农业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十六大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3年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意见中,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立足全局,适时作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正确判断。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频率之密集,措辞之紧迫,规定之具体,力度之大,多年未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共发了7个1号文件,仅“十五”期间就连发两个。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规定,在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特产税;同时,对种粮农民进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2005年的1号文件继续强调:支农政策不能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三农”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连续两个“1号文件”,振奋人心。
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各级政府高度一致,中央支农政策得到很好落实,9亿农民备受鼓舞。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其余省区也将再降低农业税税率2个百分点以上。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县的现代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里,两位姑娘正在侍弄观赏花卉。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匮乏严重,近年来,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和无公害农业,努力改善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新华社记者梁强摄
支农措施更细更实,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认识统一了,思路明晰了,措施更加果断、有力。
据统计,2005年仅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233亿元。中央在29个省份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112亿元,6亿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今年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约135亿元。对粮食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约55亿元。
在去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中,农民切身利益得到保护。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国务院大力清理各种开发区和园区,坚决制止和纠正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与此同时,制定了早籼稻、中稻、晚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对化肥生产和进出口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
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更加得到重视。从2003年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开始,各地的“清欠”工作逐渐实现制度化、法律化,工资拖欠得到有效治理。目前,建筑领域已基本没有新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发生。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第一要素。
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28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截至8月底,“阳光工程”全国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50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84.7%。据农业部对部分项目县统计,接受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人均月收入比未受训农民工约高出200元。
得益于“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增收格局发生积极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04年,尽管受禽流感的影响,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仍然达到6.8%;今年上半年,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同比实际增长12.5%。
几名农民在选购农用机械。当日,东北农机展在黑龙江省汽车农机大市场举行,来自全国300多家农机企业展示了物美价廉的农用机械。展销会上,一些同时具有整地、脱粒、运输等综合功能的多缸农用机械受到农民的欢迎。厂家还在展销会上实行让利、配套等销售办法,为农民买到称心如意的农机具提供方便。新华社记者崔峰摄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建立长效机制已经破题
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各项改革也在逐步推进。
农业税减免,延续2000多年来的“皇粮国税”正在走向终结。税费改革不断深入,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可喜进展。
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坚持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打开了农产品购销市场化的大门。
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小额信贷使更多农户增强了生产经营能力。针对农村的特点,正在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制。
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在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换来满眼春,农民负担轻了,农业更有活力了,农村更稳定了。
陕西省洛川县黄庄乡方厢村。靳杨礼老汉说:“果树不用化肥用沼肥,每斤多卖2到3角钱,一年多收入4000多元哩!”当地农民通过沼气建设,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小沼气、小水电、乡村道路、草场围栏,小工程解决了大问题。“十五”期间,各级政府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了对农村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村镇公共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日益改善。
回首“十五”,农业亮点频频;放眼未来,人们充满期待。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改革,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国家仓廪充实,农民腰包渐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列车就能跑得又快又稳。<?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