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地方名牌”何时走出国门“墙外香”
中国农产品“地方名牌”何时走出国门“墙外香”
在国内许多的农业博览会上,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但细看起来商家炒作的多数是“地方名牌”的概念,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名牌”,更不用提国际知名品牌了,不少参观者不仅要问这些“自娱自乐”的名牌产品,什么时候能变成国际知名品牌呢,尤其是在面对WTO挑战的关键时期,农产品走出国门显得更加重要。
地方名牌“窝里斗” 何时国外找对手
在全国各地的农博会上,真正有实力的国内品牌都显示出了强悍的竞争力,无论是展台设计、品牌效应、员工素质都是一些地方品牌所不能比拟的,但是这样的品牌真是太少了,而且这样的“大企业”多数是在国内稍有实力,拿到国际上去却又显得软弱无力。
在已经结束的长春农博会上,来自吉林省各地的品牌进行了集中展示,尽管各个展台的设计风格不一,但是可以看到各个地区前来参展的企业有点雷同:大米加工、杂粮产品、酒类、特产等产品多数摆在了柜台上,如果不是抬头看一下展台名称,似乎是在同一个展台上参观。产业趋同、产品趋同让吉林省不少地方企业增加了“窝里斗”的成本,自己在本省尚不能站稳脚跟,何谈拓展省外市场。
“其实看着热闹花哨,但是跟周围的企业相比较,相似的东西非常多,只不过这些企业都有自己家门口的市场优势,跟外县市的类似企业井水不犯河水,没有太大的竞争冲突,这样各自偏安一隅的市场竞争造成了企业停步不前。”吉林省榆树市一家酒业集团的副总经理说。吉林省四平市一位参展商认为,农博会展销的农产品真正能走进国内国际市场的农产品非常少,多数农产品则是“小打小闹”,没有真正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经有6种农产品(谷物、棉花、油料、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农产品的出口比例却极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原先的农业生产是高度自给自足、以国内消费为主,忽视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我们面向国际市场后,我们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又受到了“绿色壁垒”的限制,因此农产品市场亟须突破技术、绿色、优质等“围城”。
记者在第六届长春农博会上看到,原先农产品加工粗糙、包装简陋、保鲜和装潢水平落后等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多数农产品规格齐全,能够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入世已经把竞争理念灌输给农业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农业企业必将使我国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小作坊”变成“大企业”的神话将在国家重视三农、市场竞争中成为现实。
“重结果”忽略“过程” 缺兵少将让企业寸步难行
在第六届长春农博会上,不少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谈起了自己品牌的成长路程,大家多数都提到了一个“西装不革履”的问题,就是企业尽管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市场开拓也好,但是由于自己的原料供应品质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对国家标准的“不适应症”,不少农业企业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产品质量、原料供应等方面面临诸多不适合国际标准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国际市场经常受到“牵制”。面对入世的挑战及西方发达国家复杂苛刻的“绿色壁垒”,我国一些农业企业应该逐渐改变那种与现代化生产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逐步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安全标准的生产基地,以“西装革履”的面貌应对国外农产品的冲击。
“公司+农户”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产业化发展中作用非凡,做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随着西方国家“绿色壁垒”的加强,尽管企业不断强化现代化企业管理、增加科技含量、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但是千家万户的原料、畜禽饲养等往往就是欧盟、美国、日本等“挑剔”国家拒收产品的借口,有专家称这种现象为“穿西装蹬草鞋”或“西装不革履”。吉林省牧业管理局负责人认为,目前“西装不革履”的农业龙头企业非常多,以吉林省部分牧业龙头企业来说,有很多企业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几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企业所带动的养殖户却拖了企业后腿,养殖户的卫生、防疫、农药残留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都参差不齐,企业对分布各地的养殖户管理不便,造成产品质量在源头上的被动。
吉林省德春米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认为,不仅国际客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国内的消费者也开始全面“考核”企业的生产资质,目前不少大米企业效益下滑,主要原因是没有自己的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仅仅依靠从农民手里收购再加工,这样已经远远不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农产品加工必须从原料来源、生产、运输、包装等每个环节来抓,这才能称得上绿色、优质产品。
有关农业专家认为,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以及名目繁多的进出口商品包装、标志和对卫生环保等要求,形成了更为隐蔽、更难对付的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影响日益增强。我国农业企业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熟悉和掌握WTO规则,对于畜禽产品更要加强过程控制,尽快确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
另外,多数企业还从几个方面说明了“地方名牌”成长过程中困难所在。第一是技术落后,包括员工素质低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华正集团工作人员朱庆伟说:“尽管先进的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掌握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与否,一个很简单的活也需要劳动者熟练地掌握,专业的训练并非每个企业都能常年坚持。”第二信息落后问题也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拦路虎”,作为生产型企业对于国内外贸易面临“信息短路”的问题,只能像无头苍蝇那样乱撞,增加了成本不说,而且容易造成企业的生产盲目性。另外,品牌建设费用投入大,见效慢,也让一些企业难以承受。
第三政府“干预”多,服务差也让一些企业面临很大困境。吉林省榆树市的一位企业家说:“现在的政府鼓励招商引资,但是到一些职能部门那里就变了质,三天两头找你麻烦,在外边就餐还要找你去买单,这样的环境企业发展起来很难。”政府的“事后扶持”也造成了企业的发展困难,企业发展之初急需有关方面的支持,但是却苦于求告无门,如果你的企业发展成功了,政府开始来扶持企业,其实企业最缺的就是“事前支持”。
第四、资金短缺也是制约企业继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榆树市鸿运大豆有限公司总经理臧明文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继续增长,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但是作为一家小企业没有什么资产进行抵押,因此贷款非常困难,如果能有融资的支持,我们企业的黑豆系列产品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政府提供发展“大气候” 小名牌变凤凰尚需苦练“内功”
参加第六届长春农博会的部分企业界人士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努力,保证企业逐渐良性发展。
一是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大气候”。政府除了制定长远的行业发展规划外,还应当强化为企业服务的观念,积极提供相关政策,促进本国企业发展,扶持民间组织发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食品标准中,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政府要加快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实现国际接轨,这样就能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二是企业要苦练内功,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首要的努力就是挖掘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在此基础上,要实现食品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的路子。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从一线生产工人到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都不能忽视;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完善和规范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制度,使之“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营销方式的创新同样十分重要,产品运输到市场上不是目的,只有消费者认同购买才是真正达到目的。企业要在多方面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宣传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产品质量过硬、消费者购买方便、服务周到等来保证。
三是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让“小企业”抱团闯市场。成立“民办、民营”的企业协会,发挥其中介组织的作用:一是将散兵游勇式的单个企业组建成集团军,引导和带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市场,帮助他们减少或化解市场风险;二是为提供教育培训、产品检验、产业规划、法律咨询、国际合作、市场开拓等各种服务,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三是研究、协调和应对各种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维护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益,为我国的企业和贸易保驾护航;四是发挥政府扶持产业的桥梁作用。要将我国各种行业协会建设成能代表企业并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的中介组织,就必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企业自愿参加,形成具有明确规章制度、形式紧密的会员制组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9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