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
济宁市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情况调查
通过调研稻麦两作区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找出了当前稻麦两作区农机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对下一步做好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资料图
为全面掌握我市稻麦两作区小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加快推进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通过深入鱼台、任城、嘉祥、微山等县区实地察看小麦机收、秸秆打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植保、粮食烘干等生产现场,走访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单位、企业及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1 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现状
水稻是我市第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任城、微山、鱼台、嘉祥四个区县,其中鱼台、任城种植面积较大,占到全市种植总面积的75%以上,微山、嘉祥种植面积分别在6万亩左右,种植模式为稻麦轮作。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农业、农机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充分利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各类水稻生产机械化项目,我市稻麦两作区农业生产机械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小麦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耕、种、收、管、储各生产环节来看,耕整地已经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在种植环节,由于水利条件制约和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小麦机播率不到70%,主要采取机械化条播和机械化旋播;水稻机插秧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2008年从零基础开始,目前全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已达616台,育秧播种成套设备34台,水稻机插秧面积26.35万亩,水稻机插率达到41.9%。在收获环节,小麦机收率超过95%,水稻机收率超过90%,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除耕种收环节外,我市还注重大力发展机械植保、秸秆综合利用以及粮食烘干机械化。
在机械植保环节,大力引进先进植保设备,先后引进示范了一批植保无人机、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设备,效果非常突出。在秸秆综合利用上,鱼台县试验示范了小麦秸秆灭茬还田技术,大力发展秸秆发电、秸秆编织产业,2015年8月投资兴建的长青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年处理作物秸秆23万吨,带动农民增收5000万元。
任城区从2014年起推广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技术,对稻麦两作区开展小麦秸秆捡拾打捆作业并清运的,给予财政每亩补贴35元,目前全区已发展秸秆打捆机300多台,带动全区发展秸秆收贮点53个,有效缓解了秸秆禁烧工作的压力。
在粮食烘干上,各稻区县加大烘干设备的补贴(补助)力度,近5年共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400余万元,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烘干设备的发展,截止2018年上半年,用于水稻烘干的机械设备总量达到86台套,烘干能力接近5万吨/批次。
2 推进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机械化生产条件和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田基本设施不够健全,耕地不平整,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差,水利排灌设施落后,导致大型作业机械无法进地,水稻插秧时大水漫灌不能机插,小麦播种时土壤含水量大无法按时机播,水稻收获时田间有水机械无法作业。当前农业生产单元规模小,零星分散,政府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造成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普遍较低,不利于集中连片的机械化作业,影响了农机手、农机服务组织作业的积极性和服务收入,制约了稻区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库房建设用地等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束缚了农机经营服务组织的发展。
(2)秸秆综合利用形式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当前除了简单的机械还田、机械捡拾外,其他渠道利用率很低。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慢,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建设缺失,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偏小。
(3)机艺融合不够紧密。栽插环节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的环节,但我市水稻品种较多,育秧标准难以统一,技术到位率不高。一些地方的农机、农艺部门的主推技术不一致,集中育秧与机械插秧不配套,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4)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偏小。高性能水稻插秧机、收割机及育秧设备价格高、维修成本高,一次性投入大,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配套机具推广难度大。据调查,一台高速水稻插秧机以久保田为例大约10万元,一台进口水稻联合收获机大约30万元,一台带秸秆切碎抛洒功能的高性能小麦联合收割机15万元,每年使用时间仅十来天,虽然中央财政加大了农机补贴资金规模,但机具补贴比例相对偏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缺少水稻机械化生产及秸秆综合利用统一规划和积极有效的相关扶持政策措施。
(5)基层技术、人才等有效供给不足。以全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为例,2017年,全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共12个,年未总人数141人,其中科技人员108人,平均每县不足10人,而且有的还被安排做其他工作,真正从事农机技术推广的人员少而又少。
3 下步工作建议
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扶持又需要社会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及社会广泛参与,为此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物质装备问题。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对稻麦两作区生产急需的农机具予以优先扶持,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发展全程机械化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财政引导,农民自主投入,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投入机制。
建议市县财政拿出专门资金,对稻区购买使用的先进、绿色、环保农业机械,在享受国家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对水稻机插秧、机械植保、粮食烘干、秸秆综合利用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作业补助。
全面落实粮食烘干用电享受农业用电及农机库棚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协调金融机构向农机合作社提供贷款、融资担保服务,逐步解决农机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建议政府探索建立政策性保险补贴的长效机制,督促保险机构为农民和机手提供多险种、高保障的保险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稻麦两作区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和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规模化的农机作业服务创造条件。
(2)进一步创新农机组织形式,解决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的生产主体问题。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代耕代插代收、承包经营、租赁服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培育发展以农资经销、作业服务、农机维修、规模化种植和秸秆收贮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机综合经营服务组织。通过社企共建、社社联合、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着力打造规范化农机合作社、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家庭农场等经营服务综合体。
发挥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各级各部门在实施各类农业项目时,优先向这类农业生产组织倾斜,让他们发展有动力,工作有实力。要坚持政府引导,广泛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科研、教育等部门参与,汇聚各方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合力推进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
(3)抓好试点示范,解决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的生产模式问题。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创建全国、全省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为抓手,开展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的试验示范,优先选择基础好的区域建设示范点,树立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由点及面,不断提高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连片、整村、整乡、整县逐步推进。
探索总结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工艺路线、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经营规模、经济条件、机械化水平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成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农机、农艺等部门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指导和人员培训,建立农机与农艺相协调的合作机制,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在优化技术装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艺路线,推动农机农艺相融合。创新推广方式,以市、县农机专家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支撑,采取“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模式,开展技术指导,加速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应用,助推稻麦两作区全程机械化发展。
(4)强化宣传引导,解决农民群众思想顾虑问题。各地除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等常规新闻媒体搞好宣传外,还要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开发微信平台,利用信息智能化和“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精准信息服务,让干部群众广泛知晓农业机械化及秸秆综合利用给农民生产生活以及农村发展带来的好处,引导农民群众主动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利用新机具新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
(作者:卜召成,济宁市农机安全监理站)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9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