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10月18日
在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和条件建设方面,我国已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比较完备的农业科研体系,人才队伍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正在茁壮成长;试验研究条件大大改善,先进仪器设备和现代化设施初具规模,具备了开展农业基础、应用基础、应用与开发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关键性问题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地(市)以上的研究与开发机构1144个。其中,国家级57个,省级466个,地(市)级621个;按管理系统分,种植业706个,畜牧业104个,渔业122个,农垦44个,农机化168个。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9.6万人,种植业系统从业人员6.6万人,占总数的69%;全国农业科研机构中科技活动人员5.9万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1.1万人,占18.9%;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6424人,占10.9%;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设备价值24.3亿元。有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84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91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12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
在农业科技成果方面,我国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遥感技术等已开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十五”期间,每年获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4000多项;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农业获奖项目共117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10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共奖励900项,其中,一等奖86项,二等奖364项,三等奖450项;全国共受理农作物品种权申请2769件,授予品种权698件。农业科技工作在一些领域相继取得重大进展:一是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和创新。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水稻、小麦、大豆三种主要农作物的核心种质,用5%的种质资源可代表90%的遗传变异;构建了53个永久作图群体,是目前世界各国报道的永久作图群体的近1/2;研究发现了400多个重要农艺性状新基因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克隆了42个抗病、矮秆和营养高效等重要基因。组织开展了种质资源利用、病虫害防治、区域农业、生态农业、畜禽水产养殖、农机装备等科研攻关,创制育种材料209份,挖掘新基因12个,通过“后补助”方式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29个,取得成果312项,申请专利56项,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65个,60%的成果在示范区内推广应用,新增总产值约112亿元,新增利税18.4亿元。二是超级稻研究与推广成效显著。通过联合攻关,超级稻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了28个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株型优的新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方面,2005年,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组建了由1139位专家参与的农业部、省和试点县专家组,筛选确定了4744名技术指导员,形成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行政推动体系、专家网络体系和技术指导与服务体系,探索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推广应用了5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培养了近10万个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与普通农户比较,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增幅1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30元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在全国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区面积2.8亿亩,辐射带动2.5亿亩,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16万人次,培训农民4000万人,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实施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截止2005年底,对种植、养殖、农机、生态建设、农产品加工等领域297项核心技术进行了熟化,形成了316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186个,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增加就业人数190万人,带动农户2200万户,实现总产值137亿元,新增纯收益20亿元,基本达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开发一个产品,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通过部省联动等不同形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组成多个科技服务小分队,举办科技培训班,捐赠化肥、树苗、沼气太阳灶价等农用物资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既把工作落到了实处,又让农民得到了实惠。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政府间的双边合作,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十五”以来,利用“948”项目,以最小的投入最快地获得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所需要的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拓展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新的技术领域。先后引进了一大批优良种质资源、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在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这5大作物上引进和利用国内外品种资源与育种材料9000多份,创制出新的育种材料50多万份,这些材料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虫、抗旱、水肥效率高和适应性广的特点,初步建立起我国主要农作物的遗传育种创新及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基本满足了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需要。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1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