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声声奔小康 ——湖北省“十三五”农机化事业发展回眸
铁牛声声奔小康 ——湖北省“十三五”农机化事业发展回眸
?
小麦丰收铁牛忙。( 罗锐 摄)
无人驾驶插秧机省时省力 。(张燕 摄)
无人机防治茶园病虫害 。(王罡 摄)
深松设备装上北斗 。(安富斌 摄)
果园农机“大展拳脚” 。(张国荣 摄)
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无人驾驶拖拉机快速翻耕土地,无人机翱翔天空播撒种子……“十三五”以来,荆楚大地上“机器换人”步伐越走越快,搭乘农机化快速发展的东风,农业生产迈向智能新时代,农民阔步行走在小康路上。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进入农机化发展中高级阶段,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抗灾保丰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农机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全省农机保有量已突破1280万台(套)大关,创建国家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2个,推广应用北斗农机终端1.9万余台(套),农机服务组织超8000个。
展望“十四五”,湖北农机化事业发展有了新方向。全省各地农机部门将抓住新机遇、直面新问题、瞄准新目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和制造流通水平,为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农机装备总量居全国前列
“嗖嗖嗖……”11月6日,在通山县举行的全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田间日”活动现场,不到一分钟,一台无人机就完成了一亩油菜的播种。
正值油菜播种时节,通过加装设备,利用无人机飞播,一天可以作业480亩,如果采用人工播种,最多只能种10亩,飞播效率高出近50倍。
活动现场,近50台(套)农机在水稻、油菜、果园里“走秀”,展示直播、开沟、中耕施肥、植保作业等技能。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下,湖北农机装备持续增长,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近39亿元,农机装备保有量持续增加,各类农机具保有量达1282.44万台(套),农机装备覆盖了农、林、牧、渔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生产环节。
此外,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具继续较快增长,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力量稳步增强。其中,拖拉机保有量超过132万台,联合收割机超过10万台,插秧机超过8万台,玉米联合收割机超过2500台,马铃薯收获机超过1300台,花生收获机超过3400台。
而随着各类产业机械广泛运用,全面机械化发展潜力逐步释放。全省农产品初加工作业机械、畜牧机械、水产机械保有量分别超过96万台(套)、49万台(套)、47万台(套),高性能、绿色环保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底,全省水稻插秧机保有量比“十二五”末增长了36.45%,播种机增长了37.84%,深松机增长了92.68%,秸秆粉碎还田机增长了123.01%,秸秆捡拾打捆机增长了440.47%,谷物烘干机保有量约是“十二五”末的3倍,农用无人机保有量约是“十二五”末的46倍。
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升
稻穗飘香,机声隆隆。秋收时节,走进谷城县庙滩镇张庄村,联合收割机一垄一垄“吞”下饱满的水稻。
“这20亩稻谷,收割机一下午就能收完,比人工快了十几倍。”站在田埂上,谷城华群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学斗赞叹连连。他坦言,像以前那样靠人工耕种、粗放管理肯定不行,合作社先后配备了联合收割机、测深旋耕机、精量播种机、乘坐自走式插秧机、农用无人机,让种地从辛苦活变为技术活。
华群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只是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湖北加大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力度,加快突破粮食作物薄弱环节、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分品种、分区域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2016年,京山成为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2017年,沙洋、枝江、洪湖等7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第二批示范县行列;2018年,南漳、潜江、钟祥等10个县市区入选全国第三批示范县;2019年,老河口、当阳等4个县市区上榜全国第四批示范县。至此,湖北省国家级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总数达到22个。
通过项目支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示范能力建设,湖北省油菜、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而蔬菜、茶叶、柑橘、板栗、食用菌等重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也得以全面提升。
在种植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果菜茶、设施农业机械化协调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省各地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围绕增产增收增效,以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为重点,通过调整农机产业结构,紧抓油菜机收、水稻机插秧等薄弱环节,加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力度,促进了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将超过71%,较“十二五”末增加了5.2个百分点,农机化发展站在了向高级发展阶段迈进的新起点。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6%,油菜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69%,均位居全国前列。
农机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
2019年,湖北省京山绿丰和襄州汇吉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入选第一批全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
“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扶持了26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服务规模、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截至2019年底,全省农机化服务组织达8196个、从业人员14.07万人,上规模的农机化服务组织数量(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比“十二五”末增长了66.84%,从业人员增长了37.04%。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突破2925家、社员9.9676万人,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4.98%、38.18%,合作社已成为农机新型经营和服务主体中的骨干,成为种田稳粮的主力军。
今年2月,正值抗击疫情的攻坚期,也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期。襄州区农业农村局组织40余家农机合作社,推出田间管理、植保、农资供应等三项“托管服务”,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如汇吉兴农机合作社,为农家富家庭农场、襄北监狱农场小麦基地打药除草1.5万亩。
此前,汇吉兴农机合作社瞄准秸秆市场,引进草绳编织产业扶贫项目,让稻草变废为宝,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2018年开始,毕岗村70多岁的贫困户毕友军到合作社编织草绳,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借助打捆机,秸秆顺利离田,我们再把生产车间建在村民家门口,已带动300多人就近务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该合作社理事长杭世伟说。
为了破解新时期种地难题,荆门市掇刀区农机局立足农机信息化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导向,推出“整村托管”,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面积20余万亩。
该局还成立农机信息共享服务中心,进驻平台机手510人、农业机械412台(套),进驻企业及合作组织16家,平台年均可促成农机作业订单400笔左右,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报废信息化办补率达100%。
农机化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作为国家级示范社,我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作业质量达到先进水平,借助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我们有能力为优质油菜增收保驾护航。”秋播时节,孝昌县陡山乡400亩油菜播种现场,景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朱国兵信心满满。
这种先进的作业方式,归功于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一部手机、一个APP,便能获取农机作业相关数据,并远程操控调度农机、监测作业质量。
北斗现代农业项目实施后,全省各地全面推广运用,其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和可靠性好等特点,颇受合作社和农机手欢迎。
“十三五”期间,湖北瞄准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借助湖北省北斗产业政策支持和雄厚科研实力支撑,在各类农机具上安装北斗农机终端1.9万多台(套),建设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实时获取农机作业数据,并为北斗进一步在智慧农机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板栗虽甜,采收不易。今年,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联合武汉励耕果园机械有限公司、监利桦磊农机公司等,研制出3种板栗采收机,配置拍打执行系统、作业定位系统、行走系统及控制系统,基本实现全方位无死角采打及掉落板栗自动收集,收获率6至8棵/小时,效率是人工的3-4倍。作业效率提高的同时,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研发制造投入逐步增加,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全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农机制造企业承担完成部省下达的农机化重大科研课题和技术推广项目80多项,研发生产适合本省乃至南方地区的农机产品达600多种。
此外,全省各地农机部门全力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松、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高效植保、化肥深施、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等机械化绿色增产技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华中农业大学获批成立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油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和柑橘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等2个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基地,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科研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农机生产筑牢安全防线
机耕道上,一辆人货混装的拖拉机与一辆准备下田的拖拉机相撞……10月底,湖北省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在当阳市举行。
农机安全生产事关农业健康发展,事关农村和谐稳定。今年来,全省发生农机事故55起,死亡1人,受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38.4万元,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连年举办农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农机事故的处置能力,全方位做好农机安全生产保障措施,当好广大农机手的“保护神”。全省农机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连续多年没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变型拖拉机是农机管理的安全隐患,也是农村道路的“隐形杀手”。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2017年,全省各地全面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变拖“清零”行动,打响变型拖拉机违法违规行为“歼灭战”。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注销变型拖拉机47242台,剩余变型拖拉机即将退出农机管理的历史舞台。
自“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抓好农机安全监管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平安农机”创建,农机事故隐患明显减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及配置水平明显提升,农机安全监理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市1个,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31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1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36个。
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复兴
走进位于襄州区的东风井关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大大小小的现代化农机具整齐排列,这些农机可广泛用于耕、种、管、收、储等农业生产环节。
该公司由东风汽车集团和日本井关农机公司“强强联合”打造,在借力“井关”国际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研发推出了“羿农”自主品牌,建成了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新能源、智能化等五大自主创新技术平台。
与此同时,该公司瞄准需求,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针对水稻机械化薄弱环节,升级研发了水田专用轻量化拖拉机、带侧深施肥功能的高速插秧机、钵苗移栽机、精准施药的植保机、收割机等绿色高效机具。同时,针对山区、丘陵等地特色产业需求,该公司推出了蔬菜移栽机、电动微耕机等轻便耐用特色农机。
“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农机研发制造能力明显增强,进入我省购机补贴范围的品目不断增多,农机工业呈现恢复性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有农机生产企业183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农机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多亿元。一批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制造设备,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此外,东风井关、湖北名泰农机产业园(南漳)、中国南方农机产业园(京山)等初具雏形。
在京山南方农机装备产业园,全长2公里的拖拉机测试跑道上,一台洛阳兰迪尼140拖拉机正在进行可靠性试验。去年3月,湖北省农机鉴定基地在京山投用,致力于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农机鉴定基地。
围绕建成湖北现代农机智能制造核心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农机装备生产基地的总目标,京山农机装备产业园规划用地3700亩,规划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总投资11.64亿元,计划除建成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外,还有社会化、公益化两个服务中心,包括农机+互联网大市场,农机维修、报废、二手农机置换,以及农机牌证及补贴办理、农机检测和信息化服务等。
?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1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