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农田现状与可持续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天水市农田现状与可持续生产能力提升对策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六盘山、陇中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接地带,海拔1 000~2 100 m,年平均降水量574 mm,南湿北旱过渡明显,年均日照2 100 h。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是林果业、油料、蔬菜和中药材,林果业为特色优势产业,主要品种有苹果、大樱桃、蜜桃、花椒、核桃和葡萄等。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及地形情况
天水地形西高东低,东南部主要以秦岭山脉西延石质山区、西秦岭构造剥蚀山地为主;西北部主要以黄土侵蚀堆积丘陵为主,渭河自西向东横穿全境;川地主要以渭河及其支流河流冲积河谷为主。全市耕地面积36.8万hm2(552万亩),其中山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4.8%。
天水土壤以黑垆土、黄绵土为主,局部有少量红壤土和荒漠土。东南部植被良好,是主要的天然林区,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呈半月形分布,林木野生植物资源丰富。西北部为黄土高原南缘山区丘陵地带,属黄土侵蚀堆积地貌,山势多变,沟壑纵横,土层深厚,有零星分布的林草资源。全市范围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河流侵蚀冲积盆地为主要城镇均分布在河谷地带,水肥交通良好,人口居住稠密,是当地旱涝保收的农业优势产区。
1.2 农田土壤及肥力情况
由于特殊的水土组成和地形构造特点,以及冬春季多风、夏秋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天水山坡地普遍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同时并存。尤以西北部植被薄弱,黄土裸露地带由于夏季暴雨水力侵蚀,造成表层土壤流失较为严重,土壤中有机质、氮、磷等养分伴随土壤中细颗粒物质流失,甚至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调查汇总情况可知,全市农田土壤除速效钾外,有机质、全氮、速磷含量均属于较缺或急缺水平,且表现出西北部较东南部偏低的分布情况,武山、甘谷、秦安和清水4个县土壤养分属于较低级和最低级的农田占到县域农田总面积的60%以上,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2009年,天水市果树研究所调查研究表明,天水市果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3 g/kg,碱解氮平均含量为81.75 mg/kg,速效磷平均含量为6.64 mg/kg,均属于较缺水平;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85.77 mg/kg,属于较丰水平。
1.3 农机发展及耕整地情况
耕整地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措施,良好的耕作方法能够调节土壤水肥气热指标,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天水市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 538台,仅占拖拉机总拥有量30 767台的5%,95%为小型拖拉机,大中型机具缺乏,机具配套比约为1∶1,配套机具以机引犁为主,其次为旋耕机,年完成机耕38万hm2(570万亩)。
天水市微耕机保有量达到99 405台,由于微耕机购置价仅为三四千元,多数农户作为代替人畜力的多功能家用农机具使用,年作业量在2.0~3.3 hm2(30~50亩),部分机具几户合用或开展少量有偿耕种服务。
2 农业可持续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地理条件差,农机化程度低
天水市虽然地形气候呈现显著的垂直过渡变化,蔬菜瓜果品种繁多,质量优良,但地形自然禀赋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大沟深,地块狭小,土地类型多样,植被覆盖较差,降雨量季度不均,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当地作物品种多样,作物种植结构缺乏规划、纵横交叉,不便于农机连片作业,急需适合山地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支持、经营模式创新和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推广。
2.2 农田耕作技术及管理水平落后
虽然从整体来讲,目前机械化耕作取代了传统的人畜力耕作、但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块小、农路差,大中型农机具使用不便,大量山地使用微耕机耕作,耕层仅14~15 cm,犁底层多年未翻动,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差、作物根系下扎困难,生长缺乏后劲。
二是由于多年来农业重无机、轻有机,重用地、轻养地的掠夺式生产方式,使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耕地退化严重。三是化肥农药频繁大量使用,造成病虫草耐药性增强,作物嗜肥严重,农药残留超标,农作物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日趋加重,影响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和农民增收。
2.3 农业机械化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劳动力城镇化持续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壮年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夏秋关键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十分突出,农民迫切需要农机作业来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农民急需方便及时、种类齐全和质量满意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服务,现有社会化农机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农民需求。
2.4 农机服务信息化、社会化程度低
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机具数量和质量有了质的改变,但存在覆盖面小,服务领域和范围窄的问题,天水市111家农机合作社,具有开展社会化农机服务能力的不到总数的65%。主要原因是信息平台建设不足,农民无法便捷地找到农机服务,农机手也无法得到及时的需求信息,双方之间缺乏信息发布、作业验收、质量评价的平台和组织。急需培育信息化的农机服务市场,提高农机服务信息化、标准化和便利化水平。
3 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对策
3.1 整合与落实各项政策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农村环境整治、农机购置补贴和精准扶贫等政策支持,加大农村厕改、沼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秸秆处理、尾菜处理、养殖业粪污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产等环节的规划设计和政策扶持,增加有机肥来源和使用量。二是结合“一乡一社、一村一品”等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化配置生产资源,支持鼓励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扶持农民合作社壮大发展,将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三是通过整合项目,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在技术、机具、人才、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扶持支持力度,结合绿色有机农产品创建,推广养沼果一体化、绿色可持续生产技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土壤肥力。
3.2 水土保持与农机技术综合应用
继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及天然林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山林涵养水分能力,改善小气候,增强土壤抗旱抗涝能力。通过水土保持和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开展坡改梯、坡改平、淤地坝、人工种草种树等综合性水保工程治理水土流失,留住地表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水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农机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立足山地实际,紧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生产,提高目标、超前引导,补短板、强弱项,开展以主要粮食作物、林果、饲草、中药材机械化生产机具和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整地等适宜丘陵山区应用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提高生产效益和效率,激发生产积极性。
3.3 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配套
根据当地土壤类型、降雨、海拔高度和适宜作物情况,积极探索适宜地方条件和作物特点的土壤耕作模式、科学配套不同耕作技术,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主要措施如下。
继续坚持植树造林、封山禁牧、圈养舍饲、粪污处理还田和废物变资源的种植养殖绿色循环发展模式;适应膳食结构变化,结合粮改饲政策实施,推广豆科作物轮作、复种、套种和饲草种植、林草间作等保土养土种植模式。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开展陡坡地退耕还林,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宜耕地坡改平、农机路建设,推广农田轮休、土壤改良,用地养地结合。
严格禁止秸秆焚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高茬收割与秸秆还田,逐渐减少地膜覆盖面积,净化土壤;结合化肥减量行动,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种植与化肥深施,促进农业环保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对杂草较多或板结土壤进行伏天深翻晾晒,有效清除杂草生长,翻埋绿肥有机质,改善团粒结构,加速土壤熟化。对复种作物,采用深松+免耕播种+化学除草的方式,减少耕作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和墒情的损失,节本增效、节约农时,有效增加作物生长期。
(文章来源:《农业机械》12期
作者:武灵芝 王定巧)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2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