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机插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
我国水稻机插市场分析与发展建议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和难点都在育插秧。2021年全国水稻机插、机收、机耕面积分别登上1.5亿亩、3.5亿亩、4.3亿亩的新台阶,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但发展不平衡。制约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瓶颈在机插秧上,机插水平仅有35%左右。在购机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已达49万台。本文聚焦插秧机发展,与同行交流。
一、我国水稻插秧机发展现状
1967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台东风-2S型自走式水稻机动插秧机鉴定投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批拥有机动插秧机的国家之一。80年代,由于农村政策的调整,水稻机插停滞不前。进入9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对机械化的要求迫切。我国开始了对水稻直播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我国引进日、韩插秧机技术,经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艺要求的插秧机产品,水稻机械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模仿人工移栽大苗的工艺流程,设计了水稻插秧机。但因当时设计制造工艺水平不高,尤其是采用常规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植伤严重,标准化程度低,费工耗时,故虽经大量试点,终因效果较差而自然终止。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因为国产机具性能较差,这一时期,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引进国外机具设备,并推广工厂化育秧。但由于工厂化育秧的方式不适合中国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且育秧成本过高,加之国外机具价格昂贵,农民难以承受,使得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又一次受挫。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江苏农机部门组织开始了新一轮水稻插秧机械化的探索,按照农机与农艺结合,引进吸收与创新开发结合的思路,引进日、韩插秧机技术,经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研发出具有较高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水稻插秧机系列产品,开发出适合机插秧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基本形成了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配套农艺技术体系,并转化为相应的机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田间管理标准指导生产实际。在江苏省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诸如购机补贴拉动等政策,使其迅速在全国稻区推广应用。我国水稻机插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期。
二、我国水稻机插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
1、农机农艺配套难度高,生产习惯改变有一个过程
以稻麦轮作区的陕西省南郑县为例。水稻之所以高产,一是采用了杂交稻,其生长期为150—165天;二是得力于“两段育秧”这一成熟技术。该技术将种子在温室内育到一个不完全叶时,再寄插秧母田(寄插规格为2㎝×2㎝,单株或双株寄插)。这样,秧苗发育良好(到大田插秧时,秧苗个体已长到4—10个基本苗,苗龄35天左右),当地有“靠插不靠发”的成功经验,保证了高产。采用宽行稀植,亩基本穴9000左右。而机插秧是规格化育秧,秧爪强制切块取秧,每穴插1—1.3株,亩基本穴1.1—1.2万。虽然其穴数增加,但插入的基本苗较少(靠分蘖来保证有效苗),势必使生长时间长(要达到高产基本苗,分蘖期要比人工插秧长7天左右)。这样就出现以下问题:1)毯状秧密度大,个体发育不良,插秧前秧苗无分蘖;2)强制切块取秧对秧苗损伤大,会造成死秧性空穴;育秧达不到规范要求时,会形成空穴。两因素叠加,空穴率高达10%左右,需要人工补插,否则就会造成减产。为了化解这一不利因素,前茬作物尽可能采用机收,机械化整田,以抡农时,满足高产水稻生长期要求。
2、育秧要求高,机插秧生长期延长
机插秧成败的关键是育秧,要求密度大,秧龄短(25天左右),苗高不超过20㎝,必须由专业人员把关,农民掌握该技术难度大。育成的秧苗弱小,抗病能力差。加之是强制切块取秧,秧苗有损伤,返青期比人工插秧长7天左右;插秧后由于个体发育不良,要保证高产基本苗,分蘖期延长7天左右。这样与人工插秧相比,成熟期推迟约15天。后期若遇低温,则可能造成减产。其化解之道是,把握好农时,育秧不得迟于4月30日前,最迟要赶在5月31日前插完。
3、整田要求高
由于是小苗插秧,对整田要求高。机插秧要求田面平整度为0±2㎝,水深不大于4㎝。一般整田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因此应进行标准化农田建设。建议稻麦轮作区田块以长方形为主,田块面积以5—8亩为宜。机械化整田,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引进激光平田机械,以满足水稻机械化生产需求。
4、农户积极性不高
主要原因有:一是农户种植规模小,节本增效作用难以显现;二是插秧机利用率低,经营者效益不高。目前处于示范阶段,单台插秧机年作业量小。插秧机除去购机补贴、项目补贴,购机户要出3万元/台左右。而机插秧按70元/亩收费,年作业量低于250亩,基本是无钱可赚,因此购机没有积极性。要推动机插秧普及化发展,一要借鉴农机跨地区作业的成功经验,使单机作业量达到较高水平,让经营者获得理想的收益。二是要通过土地流转,培育水稻生产大户,使户均水稻种植达到50—200亩的规模,使机械化生产的节本增效作用凸显;三是提高插秧机补贴标准至70%,调动农户购机积极性;四是合理布局,实现机插秧规模化,提高插秧机经营者效益,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突破性发展。
三、推进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5亿亩。水稻插秧机拥有量2021年49万台,机插水平为35%左右。照此推算,水稻机插水平提高到60%,需要新增插秧机49万台(单机作业量300亩);机插水平达到95%,则插秧机要达到160万台(比现在新增加111万台)。可见我国未来10年插秧机市场需求是巨大的。目前我国水稻插秧机技术和质量能够满足生产需要。除了农机生产企业应厚积薄发外,农机推广应用要坚决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积极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
1、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目前我国水稻机插进展不平衡。先进省份接近85%,而大部分省不到15%。机插水平不足10%的省份,要选好示范点,明确技术路线,提高农民认识程度。机插水平在10—20%之间的省份,要巩固已有成效,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市场,推进示范点全覆盖,扩大示范带动作用。机插水平超过20%的省份,要增加机具,推进社会化服务,提高机具效益。我国水稻种植业大体分为北方单季稻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麦稻轮作区和南方稻区。各稻区要根据自身农艺特点,进一步熟化技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推进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2、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水稻育插秧机械设备作为补贴重点,优先满足农民购买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秧盘等的需要,不断增加机具的保有量,为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提供机具保障。要继续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大棚育秧补贴、统防统治作业补贴等,支持水稻育秧中心建设,解决好机插秧用秧难题。要主动参与高产创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等工作,不断加大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稻种植区的农田基本设施,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
一是充分调动基层农机技术骨干,加强技术指导,手把手、面对面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好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指导到户,服务到田,培训到位。阳光工程等农机培训项目要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覆盖面。有条件的要组织开展水稻插秧技术竞赛,营造提升机手作业水平的良好氛围。
二是水稻主产省份要积极争取投入,建立省级示范县(市),带动市(州)和县(市、区)两级办好各自的示范县和示范乡、村。强化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技术推广步伐。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技术推广部门要整合力量,争创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县。
4、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尤其是做好育秧技术培训工作,形成推进水稻机插秧的合力。要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制定适合各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2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