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几点思考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几点思考,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几点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2012中国农业机械化论坛将以“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探索与创新”为主题,有利于通过学术交流加深对中央精神的理解和努力推进深入贯彻实施。因此,我们也对模式探索研究问题进行了几点思考。

  探索模式的重要性

  中央一号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指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而要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因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文件精辟地阐释了必须坚决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并有五处提及有关模式探索与创新的内容,可见模式探索与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科技支撑,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中级阶段中期以后,从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向农业全面机械化迈进的发展新时期,文件提出“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给农机化工作者指明了努力前进的方向。

  关于模式的概念和特性

  关于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很多,正呈兴起之势。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模式,对于模式的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表述。本文认为,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典型样式(有代表性的状态),或某种行为的标准方式(如生产或服务的标准范式)。现实中人们常称的“模式”,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事物典型样式(基本形式、标准状态)的理性概括、表述和称谓。所谓“式”,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状态或运行方式。“式”前面加“模”,模式就是指该种事物的典型样式,基本形式,标准状态或范式。模式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性,相似的可归为一类,有利于在研究和实际行动中分类分析和指导。如,有各种发展模式,经济模式,技术模式,研究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教育模式,艺术模式(门派),体育模式等等,不胜枚举。但凡称为模式的,除各有其特性外,也都具有一些共性,可称为模式有四性:时空性、相对稳定性、辐射带动性、不断进化性。

  模式的时空性,是指模式本身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物质内容及社会化形式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的模式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的模式也有所不同。

  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和辐射带动性,是指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域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的社会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是基本类似和相对稳定的。因此,一种模式对条件类似的区域,有自然辐射带动作用,即具有可复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辐射带动性是模式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理论依据。由此可以认识,人们研究和推广模式,是由模式内在的自然特性和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科学行为。模式的生产、存在和推广,有特定的自然属性和科学依据。由于模式的相对稳定性,才有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的推广价值。其辐射带动作用才是一种自然的、必然的、非主观臆造的发展过程。

  模式的不断进化性,是指事物发展阶段性与无限性的对立统一过程,这也是宇宙间普遍的新陈代谢规律。在发展实践中,某种模式不是永久固定不变的,而是充满生机活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其物质内容及社会形式也必然要随着需求和条件的变化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即模式也有时代性。所以,模式创新是由新陈代谢规律所决定的永恒课题和历史使命。世界上各类模式之多,层出不穷,就是历史的验证。例如,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模式,在实践探索中,正在由单机作业服务向组织起来集体作业服务发展,更加重视创出优质服务,有良好信誉的农机服务品牌;近年来正在由单项订单作业服务向耕、种、收、管等全程托管作业服务探索前进。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形成了“作业区域清晰、服务半径适度、服务对象稳固、作业收益稳定、机具转移顺畅、用户政府满意”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户、农机服务组织,政府“三满意”和“三赢”。模式是在实践中产生,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完善和再创新发展的。创新突破,稳健发展,再创新突破,再稳健发展,如此不断循环,由低级向高级,生生不息,创新发展,永无止境。这就是模式的不断进化性,也是模式演变的新陈代谢规律。这符合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事物运动变化是没有止境的,最好是暂时的,更好是发展的。

  综上所述,人们研究模式,一是研究模式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得出正确的认识;二是研究模式的推广应用价值及推广应用方法,应用理论于实践,为科学发展服务。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从实践和研究的两个角度,需要注意几个问题:模式的识别与细分,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模式的示范推广与发展演进。

  首先,是模式的识别问题。模式的识别,就是研究之所以成为模式的特殊性质。任何称为某种模式的事物,都一定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把这些特殊现象的本质(质的规定性)从理论上高度概括表述出来,就成为大家公认的某种模式。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来说,就是要研究模式的物质内容(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生产技术路线及其装备设施)及社会形式(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观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农业机械化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方式)。因为实际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都是技术装备与组合机制运行的综合表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聚类分析法进行归类处理。在现实生产中,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大家可以接受的几类或若干类不同模式。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归类处理,是因为事物都有差异,没有绝对相同的。但许多事物也有相似之处,用归纳相似性,区别差异性的方法,求大同,存小异,把相似多于差异的事物都归为一类,就可以大致区分出不同类型,有利于分类指导发展。由于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因素很多,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主导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对复杂事物要合力找出其影响最大的、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为区分模式类型的主导因素。例如,湖北和湖南都是水稻和油菜产区,有一定相似性,但湖北是单季稻与油菜连作,湖南是双季稻与油菜连作,其差异性就形成了湖北的“稻油连作”生产机械化模式,湖南的“稲稻油”生产机械化模式,在这里,区分模式类型的主导因素是耕作制度。又如,联合收获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分段收获机械化生产模式,模式区分的主导因素是机械装备。还需注意,全程机械化生产与单一环节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装备模式区分不仅要看单项环节,更要看全程各环节的集成;不仅要看单一技术装备的功能先进性和条件适应性,还要看全程装备的成套性和配套协调性。

  关于模式的细分,是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是一个大课题,总命题,在实际探索和研究中,需要分层次进行细分,具体化才具有可操作性。如,农业是一个总概念,按部门可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指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的机械化生产;按农作物对象各产业还可进一步细分。如种植业按作物可细分为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甘蔗、蔬菜、苹果、柑橘、葡萄……等生产机械化;按地形地貌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区、草原生产机械化;旱作、水作机械化;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按耕种制度可分为一熟、两熟、多熟地区农业机械化等多种不同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只有从实际出发,细分到当地的主要农产品机械化生产,模式探索研究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

  关于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是指生产模式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自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可能有不够合理、不够健全之处,经过比较分析,有利于促进现有模式的改进完善和健康发展,也有利于通过比较优选促进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优选模式的示范、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较是为优化选择和试验示范推广服务的。例如,多年困扰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薄弱环节玉米机收,山东省组织研究突破,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把全省的玉米机收模式梳理出适宜于不同类型地区的四种技术模式:机械摘穗+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模式(主推模式);人工果穗收获+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分段收获模式(适宜丘陵山区等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初期);玉米穗茎兼收机械化模式(适宜畜牧养殖较发达地区);玉米青贮机械化模式(适宜有大型畜牧养殖企业或规模化养殖地区),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荐选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推进了山东玉米机收大发展,玉米机收水平大提高,创造了连续几年提高幅度都在9个百分点以上的“山东速度”,2010年,山东玉米机收水平达71.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7%,成为我国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第一省。

  比较优选要有原则、评价指标、标准和方法指导。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要符合《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就是要构建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10字方针要求的节本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现有模式优选和进一步优化(模式改进创新)提供科技支撑。

  关于模式的示范推广。如果说,模式的选择是通过实践而发现和认识典型模式的过程,那么,模式的示范推广就是通过实践而检验典型模式的过程。只有通过试验示范检验,达到了人们预期的结果时,模式的优选才算成功了,才具有推广使用价值。因此,通过试验示范再进一步推广应用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模式检验作用,看优选模式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二是起到提高其群众认知度、认可度的作用,看这种模式群众是否乐于接受,以利于见减少盲动性,提高科学性和自觉性,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关于模式的发展演进。模式演进是必然发生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有自然演进和自觉演进两种情况。自然演进是顺从其自然的自发演进。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多数并非出自预先设计,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多数是自然演进而成。在形成过程中逐渐被人们观察和认识到,总结归纳出若干模式,可以从中进行优选。自觉演进是有研究支持,有预先设计的演进。也就是由自发到自觉的演进,从优选到优化的演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农业机械品种多样性、性能先进性和机器系统的成套完备性、配套协调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要求机具装备、设施性能先进,又要求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因此,任何现有模式在实践发展中都是有时效性的。过去适应,现在出现不适应;现在适应,将来未必能适应。发展中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对发展模式必然有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要转变发展方式,进入新境界。上好新台阶,必然要求模式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对此我们要有信心,又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去迎难而上,努力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所以,模式创新也是科技资源整合,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从自发演进到自觉演进,从优选到优化,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可以再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标签:模式   生产   发展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