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保护性耕作现状与发展建议
青岛市即墨区保护性耕作现状与发展建议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确保耕地安全,土壤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多年推广、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变了耕地酸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解决了秸秆焚烧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1 保护性耕作基本内容
1.1 保护性耕作概念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即:“以农作物秸秆还田、覆盖地表,免耕、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因它有利于保水保土、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和减少秸秆焚烧,所以称为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点,概括为: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以松代翻和化学植保4个作业环节。
1.2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原因
首先因土地长期进行浅翻、旋耕作业,致使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形成一层坚硬、封闭的犁底层。其次长期反复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和土壤酸化,严重影响土壤水分下渗和透气性能,作物根系难以下扎,土壤耕作层变浅,耕地地力明显下降,制约了粮食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同时一年两季的农作物秸秆存量大,不能充分利用,秸秆焚烧破坏了生态环境。
2 保护性耕作主要做法
即墨区属温带季风区半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自然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土壤性质以棕壤、沙姜黑土及潮土为主。即墨区拥有耕地7.8万hm2,主要农作物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种植模式为一年两作。
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12万kW,农作物耕、种和收机械化率分别达95.2%、85.1%和81%,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7.9%。大中型拖拉机4 617台,深松整地机621台,各式免耕播种机2 600余台,每年播种冬小麦为3.3万hm2(50余万亩),主要农作物的耕、种和收获,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青岛市即墨区自2007年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通过“政府主导、农机部门牵头、农机合作社为主体、规范化实施、全程监管”的工作模式,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取得显著成效。
2.1 政府主导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展农机深松整地与保护性耕作工作,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深松作业补贴”;2014年中央一号文提出,大力推进机械化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促进发展生态型农业;山东省、青岛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的意见”;即墨区政府制定了“大力推进机械化秸秆还田,鼓励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见通知。
2.2 农机部门牵头
即墨区农机服务中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制定实施方案、做好任务分配、组织作业主体申报、技术培训、检查验收与档案管理等工作,加强宣传推介。
2.3 农机合作社为主体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怎么种地?谁来种地?成为解决农业生产的迫切问题,即墨区农机服务中心通过政策引导、补贴扶持和项目带动,促进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达到160余个,承担了全区70%以上的农机作业,在新机具推广、农机农艺融合、规模作业、推进农机化发展和服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在深松整地与保护性耕作优势突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2.4 规范化开展
即墨区农机服务中心以法制化思维、规范化标准保证保护性耕作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一是作业主体规范。从事免耕作业主体必须是社员多、机具装备强、作业质量、财务管理规范的星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经专家团评审,政务网公示后,承担保护性耕作任务。
二是作业机具规范。从事免耕作业的免耕播种机必须配套58.8 kW(80 hp)以上的拖拉机,免耕播种机必须是正规厂家出产,机具必须安装远程信息监测仪。
三是作业质量规范。免耕播种必须按照保护性耕作规程来实施,实施免耕、少耕作业,确保作物留茬或秸秆覆盖,播后镇压、病虫草害要及时清除,达到保水、保墒,减少扬尘,提升地力的效果。
2.5 全程监管
为了保证作业质量和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采取人机结合网格化监管。一是对从事作业的农机具必须安装远程监测仪,安排专人负责平台日常管理;二是农机服务中心成立5个工作督导组,分区域开展作业质量督导检查;三是与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农机手签订作业承诺书,保证作业质量;四是聘请第三方对作业机具、作业质量和作业效果进行检测,实现作业的标准、有效。
3 保护性耕作主要效益
3.1 经济效益
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地力逐步提升,作物增产在10%~15%,每季作物减少浇水1~2次,节支约600元/hm2;土壤有机质增加,可减少化肥施用75 kg/hm2,节约费用240元/hm2;保护性耕作技术一次入地实现耕、种、施肥和镇压等多个环节,减少机具入地次数,节约机械和人力成本750元/hm2,按“节本增效”方式计算,增加收入1 590元/hm2。
3.2 社会效益
一是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秸秆分解,增加土壤透气性,蓄水保墒;二是通过秸秆利用,减少秸秆焚烧,保护大气环境;三是保持地表的秸秆、残茬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和扬尘天气;四是提高水分利用率保持土壤残茬覆盖,锁住土壤水分。五是保护水的质量,作物残茬帮助土壤保存肥料与杀虫剂,减少其流入地表水中的可能,从而保护了地下水的质量。
3.3 生态效益
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雨水渗透能力,促进耕作层与心土层之间水、肥、气与热量的交流,促进土壤蓄水保墒,增加抗旱防涝能力,土地深松有利于减轻土壤地表径流,较多吸纳雨雪,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加快土壤熟化,秸秆连续5年还田,土壤有机质可增加0.5个百分点,耕地地力可提高1个等级。
4 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4.1 传统耕作思想的影响
部分农户与种粮大户受精耕细作传统思想的影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忽视了生态效益,对于免耕播种新技术不想干、不愿干。
4.2 政策引导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环节相扣,农机手需要进行秸秆处理、深松整地、免耕播种和病虫害植保等作业,需要政策提前介入,在购买农机具和植保入地作业等环节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户与农机手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业的主动性。
4.3 技术衔接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虽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伴生了春季地温回升慢、病虫害增多及土壤上下层营养不均等影响问题。
5 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建议
5.1 顶层规划
保护性耕作提升地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需国家出台保护性耕作长期规划,各地因地制宜按照规划制定本地规划,引领保护性工作开展,将土地改造成健康的生态沃土。
5.2 政策扶持
农业生产是国家当前经济全面发展存在的短板,农机更新、作业成本的提高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需要在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各环节出台政策扶持、提高补贴力度,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行业。
5.3 主体培育
农业生产是辛苦的行业,年轻人不愿参与,通过以师带徒、院校免费培育等各种途径鼓励、培育年轻人返乡参与农业生产,让农业生产成为体面的职业。
5.4 技术融合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做到产、学、研的融合;农机、农艺的融合;秸秆处理、免耕播种和作物植保的融合,实现保护性耕作的全程协作推进。
5.5 技术培训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为解决“本领恐慌”的迫切问题,要不断加强对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操作人员两只队伍进行政策、理论和技术培训,通过自学、院校培训、座谈会及现场会等丰富的培训形式提高管理与技术水平,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
5.6 宣传推介
通过媒体、宣传栏、电视、报纸、网络和微信等各种形式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支持保护性耕作工作,让更多热爱农村的年轻人投身到农业生产中来。
保护性耕作较好的解决了秸秆焚烧、废弃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三”五期间,保护性耕作是国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即墨区农机服务中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深入推进保护性耕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来源:《农业机械》12期
作者:王强 周高峰 荆立军)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