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代表提建议|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战略
我给代表提建议|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战略
“我给代表提建议”系列文章继续向大家推送,这期是探讨农业生产方式应该如何转变,也就是说,在几十年后,我国农业生产应该怎么进行。建议者由当前农业中存在的两大问题——粮价下跌和面源污染入手,分析了当前农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弊病以及转变生产方式的紧迫性,最终提出了将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战略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粮价下跌波及了全国几乎所有农民,玉米、小麦、水稻等3大主粮出现自2006年实行托市政策以来的第一次全线断崖式下跌,其中,玉米价格下跌幅度更是达到了20%。这场粮价下跌大潮令不少农民损失惨重,并由此影响到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其他行业。
与粮价下跌对应的是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目前,农业已经超过工业,成为我国面源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在西北干旱地区,污染源主要是农膜污染;在南方,最严重的是畜禽粪污污染;在中东部地区,农药化肥的污染问题突出。
无论是粮价下跌还是农业面源污染,都与我国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农业资源高投入相关。资源高投入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我国粮价倒挂,库存攀升,最终促发了粮价大跌;粗放式生产造成了我国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了农业生产成为面源污染第一污染源。
故而,是固守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继续期望由高投入带来高产出;还是寻找新型耕作模式,降低农业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这已成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必须做出的抉择。
智能农机根据农田处方图按点作业
二、调查情况和资料整集
农业生产成本过高
据粮食局统计,2015年,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市斤低0.59元/斤、0.46元/斤、0.31元/斤和0.57元/斤,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比国际市场粮价平均高出30%。
粮价倒挂使得我国粮食进口量逐年攀升,国产粮库存高居不下。201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2015年前三季度,又比2014年同期增长74%。大量的进口粮入市,造成国产粮入库,2015年库存量达到2.197亿吨。
然而,尽管市场上国产粮处境艰难,但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却仍在继续增加。据统计,2006年至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生产成本年增长率在11%~13%,截至目前,仍在上升。
与此对应,农民的种粮净收益逐年减少。2014年农民每亩净收益682元,比上年下降2.4%。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只占24.6%。在国际粮价低走的影响下,若想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必须降低生产成本。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都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其中化肥、农药、水资源浪费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化肥利用率仅有35.2%,而美国粮食作物氮肥利用率为50%,欧洲为65%,比我国高出了15~30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仅为36.6%,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50%~60%的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在40%左右,也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了20%。
农业资源的浪费,造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全国农业源的总氮、总磷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57.2%和67.4%,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此外,农业资源的过度投放,造成了土壤退化。以东北黑土为例,由于农业种植广泛施用化肥和农药,黑土层已由上世纪60年代的60~7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有些地区有机质含量更是减少到了1.5%,并仍在以每年0.1%的速度减少。
装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农机按照预设轨迹起垄,精度可达2.5 cm
精准农业发展局面尚未打开
从上世纪90年起,我国就开始了关于精准农业的研究与实践,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精准农业发展局面仍未打开。
首先,适宜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尚未明朗。2000年,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了我国第一个“精准农业”项目,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精准农业示范区。此后,又在陕西、黑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多个试点基地。但这些试点却大都未取得成效,也并未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精准农业发展模式,更没有进行推广。
第二,精准农业项目发展单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精准农业包含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专家决策、数据存储等多项技术,但在这众多技术中,目前在我国得到发展的仅有卫星导航及其衍生产品——激光平地和自动驾驶。而即便是导航市场也仍处于萌芽阶段,仅在黑龙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有所应用,市场尚不具规模。
第三,应用区域单一。目前,仅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等具有大规模土地经营面积的区域存在精准农业生产意识,其他地区尚未有过接触。比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尤其是生产建设兵团,初步建立了精准灌溉体系,节水70%左右。但在中原地区,大田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
多年发展仍未打开局面,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传统耕作观念根深蒂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再加上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缓慢、农业数据存储不完善以及低端农机长期占据市场,这些都导致了精准农业在我国的实施举步维艰。
无人机可作为农田信息采集和监测的好工具
三、建议和结论
传统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所存在的弊病在近两年已经越来越凸显,粮价下跌、面源污染、黑土流失不会是终点,生产方式的转变已经十分迫切。将精准农业纳入国家战略,推动其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可行之路。
第一,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精准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数十年的发展才可形成体系。因此,可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分步分区域推进精准农业各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国家层面统筹发展。
第二,加快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信息和数据是精准农业的支撑,而在我国这方面几乎仍处于空白。将我国各区域农业生产情况汇总,建立数据库,记录气象、灾害、产量等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培育一批农业服务机构和专家体系。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凭经验进行,播多少种子、施多少化肥和农药都是农民凭经验决定,致使浪费严重。可培育一批专业的测土配方公司、产量分析公司、农业气象监测公司,多方面服务于农业。
第四,加大农田监测科研投入。农田监测是精准农业实施的第一步,而目前农田监测仅在红外测产、氮含量监测等方面有所研究和应用,其他诸如在线土壤养分检测、作物水分含量分析、病虫害分析都仍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有待发展。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