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田间的“田田圈”博士们
行走在田间的“田田圈”博士们
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顶着名校博士的光环,没有留恋繁华都市,却甘愿在田间地头挥洒青春,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田间博士”。他们就是深圳田田圈互联生态有限公司的博士团队。
与科研院所的博士们不同,“田田圈”的博士们大多工作在田间,以土地为实验室,结合研究所学完成成果转化,再把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田间和作物,大大提升了农业服务的专业性,也给传统的技术服务带来了许多创新和改变。
1“田田圈”来了一群年轻博士
8月的广西南宁,骄阳似火,30多度的高温让人恨不得一天都呆在空调房里。香蕉园里的齐会会早已汗流浃背,但她无暇顾及这些,不停穿梭在香蕉树下,认真地察看树上病虫害发生情况,并不时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同一时间,在河北沽源县一个4000亩的马铃薯基地里,脸晒得黝黑的曹国鑫正带着一个小伙子在地里取样,为了保证土样的均匀,他们每块地要取30个点,然后将土样带回附近的“田田圈”实验室进行化验。
齐会会和曹国鑫有着同样的身份: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名副其实的高学历人才;同时,在深圳田田圈互联生态有限公司工作,是“田田圈”博士体系的一员。
“田田圈”博士体系目前有40人,组成了专业的博士团队。该体系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相辅相成。根据分工,他们的研究方向分别专注于四个领域:产品和技术研发,领先农业服务平台的构建,农场服务和作物社群,植物营养全程解决方案。诺普信研究院院长李广泽表示,“田田圈”组建博士团队的目的在于用高素质人才研究创新未来的农业服务模式。
“田田圈”的博士们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而且都很年轻,年龄最大的陈晓枫只有33岁,其他博士的年龄普遍在30~32岁。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陈晓枫,2013年博士毕业后加入诺普信,是博士团队中最早进入诺普信的。目前在“田田圈”负责种子处理产品的研发和种子健康检验。
32岁的齐会会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期间的研究领域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014年博士毕业后加入诺普信,目前负责香蕉作物解决方案体系构建。
顶着名校博士的光环,却甘愿在田间地头挥洒青春,“田田圈”博士们的选择在外人看来并不容易。但身处其中的他们,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区别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企业中的研究更注重实效性和应用性。我们的智慧来自于对田间和农户实际问题的洞察、思考和提炼。现在很多农业大学的学生都没下过田,农业科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没有下过田的农学博士能博到哪里去呢?”陈晓枫说。
2一年有一大半时间待在田里
自2015年起,齐会会每年有200天左右的时间呆在南宁市郊的香蕉园里,10天一个周期,去蕉园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同时,在田间做药效试验,为香蕉基地提供精准的植保解决方案。
对于这样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条件,齐会会坦言,偶尔会觉得辛苦,特别是夏天很热的时候,在香蕉园里做试验会很闷热,但是看到自己的工作解决了香蕉种植户以及产业的问题,感觉很欣慰。
负责作物全程植物营养解决方案的曹国鑫呆在田间的时间更长。为了解决农户科学施肥的问题,他带领了一个10人团队在全国一些大农场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每次单在取土上的时间都要花10个小时,除此之外,还要在植物不同的生长周期内对植株进行两次取样,然后将这些样品带回附近的“田田圈”实验室进行化验,结果出来后,根据土壤缺素情况和植株营养吸收情况进行配方设定、生产,真正做到定制化配方,科学施肥,保证作物得到充足的养分。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郭明亮,目前工作研究方向是西北农作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植物营养学大数据研究。谈及常年在田间工作,他颇为自豪,“下基层到田间是我们必须的工作,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农户需求才能做出更好的田间管理方案和产品。”
即使是做产品研发的赵帅,一年中也有一半时间在全国的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另一半时间在实验室做产品研发。“我们做的是应用研究,只有走入田间,充分了解土地和作物,才能研发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和方案。”
3他们带来了更多创新和改变
从工作方向来看,“田田圈”的博士们负责的都是创新服务体系的构建。他们多是在2015年后加入“田田圈”的,虽然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但在各自负责的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齐会会组建了香蕉作物社群,目前链接了4000多名香蕉从业人员,覆盖香蕉面积300多万亩;她还创立了“蕉博士”微信公众平台,已发表原创技术文章277篇,并多次组织线上线下的技术培训,将香蕉病虫害防治技术传播给种植户。此外,她还发明了香蕉花蕾注射器用来防治香蕉花蓟马,改善了目前的防治香蕉花蓟马方法,该方法省工、省药、省成本,对环境污染小,目前已推广使用2000套。如今,齐会会在南宁香蕉产区是名副其实的“香蕉博士”,极受种植户欢迎。
曹国鑫所在的植物营养研究所团队则切切实实将测土配方施肥落到了实处,并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闭环模式。他们和县域“田田圈”的客户共建测土实验室,为农场主用户提供土壤养分化验(3次/季)和植株养分化验(2次/季),基于养分化验结果为用户制定施肥方案,包括肥料配方、施肥用量、施肥时期和灌溉水用量等,与用户达成共识后在当地“田田圈”的智能配肥站进行生产,并通过后期跟踪服务沉淀植物营养大数据系统反馈提升方案与服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方案闭环。
这样精准化的配方施肥不但降低了时间成本,更让农户降低了肥料使用成本。同时,由于营养均衡,农作物不仅产量提高,而且个头大而均匀,商品率提升,更容易卖出好价钱。
植物营养研究所的下一步计划是构建农业大数据体系,基于土壤化验和植株诊断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全程植物营养解决方案。“经过这两年数据的沉淀,模型已初具雏形,以后可以远程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营养方案。”植物营养研究所负责人赵帅表示。
陈晓枫则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研究种子健康,他们摒弃了传统的开发种子处理产品的思路,将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相结合,和农户一同下地播种,最终解决了种子处理产品在应用前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组建了诺普信研究院种子健康研究所。
张龙自2016年起开始组建无人机飞防技术体系,包括无人机测评方案、飞防套餐研发流程、大田生测防效验证等。如今,他提出了“无人机+药剂+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植保服务理念,组织并测评了多旋翼无人机(压力式与离心式)、单旋翼无人机等机型,为飞防提供飞行作业方案;同时研发飞防专用助剂和药剂,推出了“麦轻松”“稻轻松”“禾卫士”等飞防作业套餐;还通过实际大田生测防效验证,确定了全程飞防服务套餐。
4为农业注入更好的技术和理念
“‘田田圈’要搭建的是一个线上线下的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更是一个大三农互联网生态圈。新的模式需要创新的服务来支撑,这些博士们做的就是创新、专业、深入的服务模式挖掘和构建。”李广泽说。
作为“田田圈”服务团队中的顶级配置,“田田圈”博士团队的出现意义非凡。李广泽表示,仅就“田田圈”平台而言,博士团队带来的改变很明显,一是商业模式更加科学、务实、可持续,二是产品和服务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而事实上,他们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曾有行业人士表示,我国不缺博士,但缺乏下田的博士。在农业高度发达的以色列、欧美等国家,搞田间应用的博士非常普遍,在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领域,本身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他们带着更新更好的栽培、植保、水肥管理模式、装备和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作物和农产品品质,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他们的行动,将切切实实推进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精准化和智慧化。
魏靖目前在“田田圈”负责火龙果作物研究和苹果腐烂病膏剂的研发。关于“田田圈”田间博士的身份,他表示,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和科研脱离,而是将科研的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际的生产和田间,有很多土专家或土方法,这些东西可以借鉴,但是缺乏依据,或者是规律的适用范围有限。因此需要他们这些人去提取这些现象背后的真相。
他希望,通过“田田圈”博士的带动,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博士生走向田间,“这必然会提高整个农业行业的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模式和供应关系,诞生出新的更加高效的生产和供应关系。”
如今是“田田圈”韶关控股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建认为,田间博士的出现,将会培养和筛选出更多更优秀、更复合型的农业高科技人才。而这,正是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