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甜蜜产业”的苦涩现实
广西“甜蜜产业”的苦涩现实
糖业“三难”困局待破
“不种甘蔗种西瓜,还是抓瞎不挣钱。”广西崇左农民凌么桥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今年西瓜刚上市时卖0.8-1元/斤,但在集中上市后,一斤西瓜最低时只卖0.25元。
处于国内糖料传统主产区,凌么桥为什么要冒风险弃种甘蔗呢?“近几年甘蔗收购价连续下滑伤了农民的心,糖厂兑付蔗款还总是拖欠,很多农民开始尝试改种其他农作物。”凌么桥说,现在虽然是甘蔗田间管理的重要阶段,但很多农民忙于其他营生而任由甘蔗“自生自灭”。
期货日报记者在广西调查走访发现,当前国内糖业陷入了“三难”困局。
“一难”是农民难。农民种蔗挣钱少,单产低时甚至不挣钱,且工人难请、甘蔗难砍、蔗款难要,而改种其他农作物同样面临不挣钱的风险。
近几年,随着甘蔗收购价的连续下调,加上糖价持续走低影响了制糖企业的资金流动,农民不能及时拿到蔗款,很多农民开始不种甘蔗,改种桉树、木薯、桑树、香蕉、疏菜等。即使部分农民甘愿少挣点钱继续种甘蔗,但让农民做难的事还有很多。目前,主产区甘蔗的种植、田间管理和砍收、装卸主要靠人力完成。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种植甘蔗的人工成本增长过快,且很多时候找不到工人。
据广西东门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农务负责人陈志强介绍,2014/2015榨季甘蔗砍收时有一半的砍蔗工来自越南,国内的砍蔗工几乎没有了。人工砍收一吨甘蔗,再加上田间搬运和装车费,光人工成本就达到了150元,而2014/2015榨季一吨甘蔗的收购价才400元。
“二难”是糖厂难。糖厂的加工原料越来越少,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糖价波动越来越大,流动资金紧张。
2013/2014榨季国内大部分糖厂出现了亏损,2014/2015榨季虽然随着糖价的回升,一部分糖厂实现了盈利,但面临的问题更多,很多糖厂生产原料严重短缺。在广西食糖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弓实言(化名)告诉期货日报记者,2014/2015榨季当地又有几家糖厂倒掉了,新榨季估计还会有糖厂关门。没有原料,即使糖价大幅上涨,糖厂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今年甘蔗种植面积已基本确定,甘蔗产量很可能还会大幅度下滑。”弓实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料少就意味着糖厂“吃不饱”,规模效益上不去,食糖生产成本高,原料缺口大的糖厂肯定要关停。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今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整体减少15%左右,部分地区减幅高达20%。记者走访的一家制糖集团今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了42万亩,下属的其中两个糖厂只有6万亩左右的蔗田,新榨季开榨后糖厂很快就会面临无蔗可榨的局面。
弓实言说,当前糖厂的农务部门也是干着急没有办法,农民不种蔗是由于蔗价太低,糖厂提高蔗价又会增加成本。为了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当前一些糖厂还是向农民承诺新榨季甘蔗收购价将提高到430-450元/吨,但效果并不好,这个价格对农民的吸引力也不大。此外,糖厂还发放化肥给农民,通过技术服务引导农民补种甘蔗、加强甘蔗生长期的田间管理,不过农民对此反应并不积极。
“三难”是地方各级政府难。调控糖市供求关系难,保证种蔗农民收入难,调整农民种植结构难。
我国甘蔗主产区地方政府财力较为薄弱,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还主要靠制糖行业的税收。此外,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很多高产蔗田被占用,甘蔗种植面积不增反减成为常见现象。部分产区的农民为了图省事和收入稳定,纷纷在蔗田里种上了桉树,而且一种就是6年左右,地方政府也没有太好的干预办法。
近几个榨季,国际糖价出现了持续下滑,国内糖价当前仍远高于国际市场。这一度导致进口糖大量涌入国内,严重冲击了国内食糖产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如何保护国内制糖业、如何合理利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正在考验着政府相关部门的智慧。
守住有序、按需进口的底线
前几年,进口糖市场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由于进口糖、走私糖等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国产糖的市场份额很快被挤占。国内糖价因此大幅下滑,并很快跌破了行业平均生产成本,最终造成国内糖业全行业亏损,一些糖厂和贸易企业倒闭。
有行业人士认为,放开进口糖市场,让国内吃到更便宜的食糖是好事,但在弓实言看来,这是行不通的。
“国产糖产不足需已成为常态,在新榨季甘蔗和食糖产量继续下滑的形势下,国内糖市产需缺口正在不断扩大,本榨季国内糖市缺口有400万吨,新榨季估计会高于500万吨。如果后期国内甘蔗收购价的提高还不足以刺激农民增加甘蔗种植面积,那么我国食糖年进口量会迅速增大,可能会拉升国际糖价。”弓实言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进口糖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守住有序、按需进口的底线,避免糖业重蹈大豆产业覆辙。
目前,我国大豆年进口量已高达7000多万吨,国产大豆种植严重萎缩,传统大豆产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失衡。食糖属于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面对当前国内糖业出现的“三难”困局,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相关部门对进口糖和走私糖加强了调控和打击力度,国内糖价出现了向价值回归的走势,食糖行业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但国内外糖市价差巨大的格局依然存在,市场担心对食糖进口管理稍有松动,国内糖市就会重回全行业亏损的境地。
近期有关部门频频到食糖产区考察,关于政府将在产区实施目标价格政策、直补政策、农业保险政策、搞双高基地等传闻不断,虽然这些还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确认,但说明政府对国内糖业的发展十分关注。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原糖加工产能已达到1200万吨,已形成的产能在900万吨左右。为解决闲置产能,进口糖数量趋增态势还会持续,国内糖价涨跌肯定绕不过进口糖这一环节,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管住进口糖市场。市场普遍认为,守住有序、按需进口的底线,最起码可以给国内糖业留下喘口气的时间。
针对国内外糖市价差较大的问题,市场担心走私糖大量涌入的现象会死灰复燃。据记者调查,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性较小。目前,走私泰国糖经越南进入国内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从泰国走私糖到国内边境地区,仅运费等费用就需要1000元/吨,而当前泰国糖和国产糖的价差仅在2000元/吨左右,除去相关费用后获利空间不大。
长远规划、提高自给率是根本
与国际食糖主产国相比,国内糖市存在糖料种植面积有限、糖料单产低、糖料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国内糖料种植规模化、机械化、良种化程度很低,很多时候农民种蔗是靠天吃饭。那么要想破除国内糖业的“三难”困局,避免国内糖业重蹈大豆产业覆辙,不改变现有的糖料生产方式肯定行不通。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国内甘蔗主产区先后出现过农业合作社、包地种植甘蔗等小规模种植模式,但由于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缺乏,很多农业合作社不再种植甘蔗,而种植大户则由于种植收益不佳和工人难雇而逐渐消失。
与巴西、印度等食糖主产国相比,在土地数量、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积温等方面,我国甘蔗产区存在一定的劣势,这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可以通过甘蔗品种改良、增加有效亩茎数等来提高甘蔗的单产,同时通过规模化种植来提高种植效益和稳定种植面积、降低生产成本。
陈志强说,在去年甘蔗砍收时,糖厂尝试使用了两台小型机械,从机械砍收成本和数量来看效益较好。例如:一个工人一天砍收甘蔗0.7吨,人工砍收和装卸一吨甘蔗需要150元。两台小型机械一天砍收甘蔗3吨,成本约在60-70元/吨,如果使用大型机械,一天可以砍收甘蔗100多吨,每吨成本约在40元左右。在种蔗方面,一个工人一天种植甘蔗0.5-0.7亩,而一台小型机械一天可以种植15亩,机械操作需要4个工人,人工费400元,机械费用200元,小型机械种15亩甘蔗成本仅需要600元,并可以代替20多人的工作量,人工种植甘蔗15亩,光人工费就需要1500元。
为了提高甘蔗单产,提高种植效益,近几个榨季,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产区糖厂等搞起了甘蔗双高基地建设。据记者调查,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在产区推广的并不顺利。首先,蔗田零地化整牵扯到千家万户,整体规划时存在不少阻力。其次,产区多丘陵和山地,土地平整很困难,投入资金很大,如零地化整和平整土地就需要1500元/亩。再次,产区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建设双高基地时还需要建设好配套设施。最后,各级政府对建设双高基地的投入是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个体农户、小型糖厂和公司等根本没有能力去搞。更为重要的是,甘蔗双高基地建成后,蔗田的各项基础设施均会达到较好的条件,此时农民很有可能不种甘蔗而改种收益更高的农作物。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些种蔗大户和部分糖厂搞的甘蔗双高基地单产甚至不如农民的单产高。这主要是因为在甘蔗的生长过程中,种蔗大户或糖厂等很难做到对甘蔗进行有效管理。
来宾市东糖集团业务经理李小江告诉记者,国内糖业正处在转型期,虽然甘蔗种植规模化、机械化、良种化等还没有遍地开花,但这个趋势已经形成。
“我们糖厂已累计搞了4万亩甘蔗双高基地,平均单产在7-8吨。”陈志强说,搞双高基地是为下一步实现机械化做准备。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大型制糖企业做好长远规划,搞好糖料基地建设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基础。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并公布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作为我国的糖料蔗主产区,广西、云南两省(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两省(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400万吨;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到2020年,两省(区)蔗田灌溉率达到39%,蔗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取得积极进展,核心区订单农业全覆盖,农机、植保等专业生产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和榨糖企业深度融合,利益分配机制日趋完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弓实言认为,《规划》反映了产区蔗农、糖厂和地方政府的心声,但如何落实到位才是最重要的,相关的实施细则等还需要及时制定、公布与实施。只有这样,我国糖业稳定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食糖自给率才会提高,食糖供应才会有保证,国内糖价的涨跌才会摆脱国际糖价的影响。此外,我国食糖期现货市场才会有大发展,期现货联动的市场模式才会形成,更多的资本等才会投入到“甜蜜产业”上来。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9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