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十三五”以来,我省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对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机械化工作部署要求,特制订《甘肃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作为指导推进全省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省农业机械化迈入了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的发展时期,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阶段。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决策部署,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2015-2020年)》《甘肃省现代大型农机发展规划(2015-2020年)》。各地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期完成“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机化指标,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农业机械化管理“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试验鉴定及农业机械化管理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二)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下,全省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动力机械大型化趋势加快,丘陵山区特色机具增长迅速。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289.5万千瓦,比“十二五”期末增长27.5%。拖拉机达到84.1万台,增长8.7%,拖拉机配套农具达到192万台,机具配套比达到1:2.3;联合收获机达到1.2万台,增长47.6%;马铃薯、中药材、林果、畜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智能农机保有量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34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40.07万台,受益农户27.18万户,拉动农民和经营组织投入64.05亿元。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报废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业机械5208台。
(三)农机化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88%,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3.4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9.37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86.27%、机播水平48.98%、机收水平42.26%。总体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导的新阶段,并向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8.8%、67.7%和59.7%,分别比“十二五”期末提高8.4个、20.8个和23.5个百分点,创建16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及1个示范市。丘陵山区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6.9%,比“十二五”期末提高16.7个百分点。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推进以农业机械为载体,以为农户提供良种良法良机等技术装备集成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涌现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半托管全托管型服务”“保姆式托管、菜单式选择、智能化服务”等不同类型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全省农机合作社达到2624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达到4144个,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达到3000多万亩。“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5亿元,组织开展“一乡一农机合作社”建设试点、农机合作社装备提升行动、农机合作社人才培训行动、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扶持农机合作社2037个,乡镇农机合作社覆盖率达到74.5%。
(五)农机装备研发与示范推广成效显著。聚集政产学研推用各方优势,搭建省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平台,促进农机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以农机抓点示范为抓手,抓基地促示范,全方位推广先进适用、绿色高效的农机装备与技术集成应用。“十三五”期间,组织研发特色产业配套机具100多种,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组织开展农机推广鉴定687项及农机专项鉴定11项,制定发布农机化地方标准35项;示范推广各类新机具27.9万台,组织召开全省性机械化现场演示观摩活动30场次,培训各类农机实用人员26万人次;投入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资金4.4亿元,实施深松整地面积2300万亩,农机作业信息远程监测率达到90%以上。
(六)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机安全生产机制,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年度检审验、打非治违、隐患排查、变型拖拉机整治、“平安农机”创建、检查督导等工作。“十三五”期间,新创建国家及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5个、示范县17个、示范乡镇141个、平安农机合作社213个。全省共报告农机事故24起,死亡15人,受伤10人,直接经济损失17.69万元,农机事故四项主要指标显著降低,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农机事故,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十三五”我省农机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农机化需求结构和政策环境变化,满足粮食生产和特色优势产业对农机化的多样性需求;必须坚持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推动农机化生产环节、产业、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农机化服务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人才基础,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培育高素质农机手;必须坚持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不断推进农机经营机制创新,努力为农业机械化营造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应用场景。
二、面临形势与挑战
随着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我省农业生产各领域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服务组织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迫切,农业机械化在区域、产业、品种、环节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从区域上看,河西走廊及平原地区机械化发展较快,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80%,丘陵山区特别是天水、陇南受制于立地条件,农机下地难、作业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产业、品种和环节上看,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较高,菜果薯药等优势特色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机械化水平较低,部分作物(品种)种(养)植、采收(集)等关键薄弱环节机械短缺,在技术应用上,单项应用技术较多,集成配套农机化技术少,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需要攻克。一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我省农机工业基础薄弱,农机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创新研发能力不足,产学研推用结合不紧密,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还不能满足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中南部丘陵山区发展多样性需求,中低端产品多,同质化严重,可靠性适应性亟待提升,部分领域或环节机具“无机可用”“无好机用”和“供不足需”“供不适需”矛盾突出。二是农机农艺农田协同配套亟待加强。一些产业品种、农艺制度、种养方式及产后加工等与机械化生产间不协调等问题较为明显,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影响制约农机研发、推广应用效果及作业质量与效益,集成配套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和系统解决方案不多、难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一些地方特别是丘陵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田块细碎零乱,机耕道路和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下田难”“作业难”“存放难”“保养难”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与寿命。三是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支持农机研发创新、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不够丰富。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亟需提升,农机安全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管理人员机构改革后调整较大,专业技能亟需提升。农机流通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机维修难、维修贵等问题有待改善,不少老旧农机需要及时淘汰更新等。
三、发展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省正处在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加速转变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为迫切的需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看,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基本替代人力畜力作业,我省农业农村正处于机械化对人力畜力加速替代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城镇化、现代化持续推进,新一代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流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态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成为常态,农业生产人力成本逐年攀升,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短缺,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需求日益迫切,只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为农业产业安全和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这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从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看,“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须加快补上农业机械化短板弱项,强化农业装备的支撑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等要求。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加强农机装备薄弱环节研发,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国家《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将关键农机装备列入重点攻关领域。《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提高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水平”。这些决策部署充分肯定了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支撑作用,明确了“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重点任务和目标。三是从农机工业支撑能力看,我省农机装备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学研推用结合加快补齐农机装备短板的应用场景日益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快普及应用,产业链供应链稳步提升,为充分满足农业生产各领域对机械化的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将为农机装备产业做大做强注入持久的动力。
综合判断,“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省将面临农业机械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历史方位,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工作层面,以服务粮食和特色产业对机械化的需求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大力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为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机械化增产减损、节本增效、示范引领和驱动增收作用,努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引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二)坚持政策扶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调动企业研发生产高端先进机具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持续推进农机制造应用机制创新、服务形式与服务机制创新、管理制度与扶持政策创新,推动创制运用新型农机装备,提升农机研发制造水平和推广应用效率效益,加快补上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粮食及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和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短板。
(四)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着眼于粮食、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重要养殖品种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农田、农业经营方式协同协调,因地制宜推动品种、种养方式、土地、机具集成,产前产中产后机具配套,技术、主体、规模、机制统筹,构建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推进各产业、各区域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600万千瓦以上,农机具配置结构趋于合理,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机装备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农机对农业绿色发展支撑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装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进一步融合, 农机数据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具体指标为: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河西灌区及陇东旱塬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分别达到48%以上。农业机械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基本形成,农机服务总收入持续增长,特色适用农机装备产品和技术供给基本满足需要,农业机械化进入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时期。
展望2035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粮食作物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畜禽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跃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产品增值能力显著增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应用于农业机械化管理、作业监测与服务,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全覆盖,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 着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一、补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
围绕制种玉米去雄收获、陇南山地小麦收获烘干、丘陵山区玉米和马铃薯机种机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小杂粮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适用机具研发,提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强化机械、栽培、品种集成配套,加强试验示范,总结推广适宜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对粮食作物关键薄弱环节机具实施累加补贴。到2025年,玉米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制种玉米收获机械化率达到50%,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均达到53%以上,小杂粮收获水平显著提升。
二、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减损提质
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将减少粮食作物机收损耗浪费工作常态化,推动降低粮食生产各环节损耗浪费。加大排种漏播监测装置试验研究,提高精密排种器的播种质量。开展精量播种装备技术集成示范,从精量播种入手,降低种子播种量,减少种子浪费。加强粮食作物在用播种机、收获机质量调查和作业机具田间测评选型,引领企业改进播种、收获机械产品性能。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收获机械。完善粮食作物精量机播、机收减损作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作业。多形式开展机播机收操作技能大赛、作业能手评选,提高机手规范化操作、标准化作业的意识、能力和水平。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注重提高机具技术状态,促进作业有序高效,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三、构建粮食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体系
加快宜机化粮食品种示范推广,推进良种良机协同。深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探索适合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形成高效机械化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加快种子处理、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综合利用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化、标准化的高质量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
第四章 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一、提升大宗棉油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
紧盯油菜、胡麻、大豆、棉花等主要区域、重点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加快补齐机具短板,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着力完善生产模式、细化技术路线,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重点在油菜优势产区推广精量高效种植与低损收获机械化技术,在胡麻优势产区推广机械化收获技术,在棉花优势产区推广标准化种植与机械化采摘技术。到2025年,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0%和50%,胡麻、大豆收获机械化率达到30%,棉花收获机械化率达到70%。
二、突破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
加快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加大传统大宗道地中药材育苗移栽、植保、除草、收获等关键装备技术示范推广应用,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推进露地规模种植基地蔬菜精密播种、标准化育苗、高效移栽等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发展叶类和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化,推广花类、茄果类蔬菜采摘辅助平台。推动标准化果园建设,加快适用装备研发推广,为实现开沟施肥、除草打药、节水灌溉、修剪采摘等生产环节机械化创造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枸杞、金银花、茶叶、核桃、花椒、油橄榄、食用菌、百合、黎麦、葡萄等区域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着力突破关键环节技术瓶颈。
三、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
围绕设施种植产业优势区域,积极推进设施布局标准化、建造宜机化、作业机械化、装备智能化、服务社会化。制修订适宜不同地区的温室设施结构与建造标准,推广节能型设施建造材料和低能耗电动设施装备,加快补上精量播种、育苗嫁接、移栽和收获、废弃物处理等环节技术装备短板,普及土地耕整、灌溉施肥、电动运输、水肥一体化设施以及多功能作业平台等技术装备,推广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机械化信息化技术,探索开展嫁接、授粉、巡检、采收等农业机器人示范应用。到2025年,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为主的种植设施总面积稳定在220万亩以上。
第五章 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
一、推进主要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全程机械化
健全完善畜牧业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奶牛、肉牛、肉羊、生猪、肉鸡、蛋鸡等主要畜禽品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着力改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设施装备条件,巩固提高饲草料生产与加工、饲草料投喂、环境控制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动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快解决疫病防控、畜产品采集加工、粪污收集处理与利用等薄弱环节机械装备应用难题,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畜禽养殖机械装备技术。推动水产养殖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应,促进养殖品种、工艺、设施与机械装备协同联动,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宜机化建设和生态健康养殖,开展养殖模式试验优化,总结推广绿色养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到2025年, 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0%、50%、50%以上。生猪、蛋鸡、肉鸡规模化养殖机械化率跟上全国步伐。工厂化、集装箱式和池塘工程化等循环水养殖基本实现机械化。
二、推广优质牧草及养殖装备技术
加快全株玉米、紫花苜蓿和燕麦草等优质饲草青贮、农作物秸秆除尘打捆、饲料制备、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推动构建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遴选推广畜牧水产绿色高效养殖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示范推广精准饲喂、智能环控、疫病防控、高效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水质净化处理等高效专用技术装备。
第六章 积极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一、推进绿色高效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研发应用
围绕粮食、油料、棉花等耐储农产品减损增效,发展脱壳、清选、烘干、储藏和膨化保鲜等初加工机械。围绕马铃薯、中药材、果蔬、花椒、畜禽、水产等农产品保质增值,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烘干、色选、分级、分割、包装等初加工机械,加快推进利用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的绿色高效农产品初加工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重点推动快速预冷、节能干燥、绿色储藏、低温压榨、高效去皮脱壳、清洁分等分级及畜禽屠宰、冷链物流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制造。围绕中药材、杂粮、藜麦、枸杞、油橄榄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做强,发展碾磨粉碎、混合调制、切分干制、理条成型、精选分级等初加工机械。
二、加强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体系建设
以节约减损和提质增效为目标,加强粮食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农机装备与农产品初加工工艺融合研究,总结推出一批农产品初加工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和高水平示范应用场景,示范成套装备与配套设施集成一体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初加工工程化水平。探索发展“互联网+初加工机械化”,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制定健全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与成套装备技术标准,加强技术设施设备筛选评价,提升试验鉴定能力,加快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生产托管、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紧盯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初加工需求,就地就近分区域、分产业、分规模建立农产品初加工适配装备体系和技术服务模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七章 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
一、推进适宜装备研发攻关
针对丘陵山区立地条件差、作物品种多、种植制度不同、农机装备需求多样、作业环境复杂等现状,积极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高效专用农机,支持开展电动作业平台、轻简型机具研制生产,推动通用动力机械装备及特色作物生产、特种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研发,增加装备供给。强化需求引领,推进协同创新,积极创设项目,推动产学研推用紧密结合,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创新和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丘陵山区适用农机专项鉴定,落实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政策,加快适宜当地产业需求的农机具研发成果转化应用。
二、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
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明确机耕道、田块长度宽度与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提出适宜不同地形特点的配套改造技术方案。制定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标准和评价规范,构建农田宜机化改造标准体系。强化投入成本与收益分析的测算分析,推动各方面资金投入开展宜机化改造,持续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
三、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示范应用
加大电动牵引平台、山地拖拉机、小型无人驾驶拖拉机等丘陵山区动力机械的研发应用,推进现有微型耕作机械更新换代,降低生产安全隐患。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支持的导向作用,加大小型实用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大力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高效栽种作业、中耕除草、低损高质收获、无人植保等先进农机装备。支持开展现代农机装备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技术推广,推动轻简化、省力化适用机械化技术和配套农机具中试熟化和推广应用,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械化典型案例,提升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配套,加快推进种养品种、栽培制度、养殖模式、生产规模及产后加工等全方位“宜机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八章 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
一、推动智能农机装备和智能化技术应用
围绕农田精细平整、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施药,积极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投入农业生产,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耕、种、管、收”全程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提升精准作业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基于北斗、5G自动驾驶、远程监控、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上的应用,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加快播种、施肥施药、收获等环节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推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
二、推进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
加快机械化生产物联网建设,推广应用具有农机作业监测、远程调度、维修诊断等功能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对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的信息化管理与调度。推广应用手机 APP、补贴机具二维码管理和物联网监控等技术,加快农机购置补贴业务全流程线上高效安全办理。提升农机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等业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农机购置补贴、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等数据信息互联互通,提升政策实施质量和效率。推进农机智能装备数据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引领农业机械化管理、农机作业监测、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向数字化转型,做好机械化生产数据安全管理。
三、推进农机节能减排
加快绿色智能农机装备和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农机节能减排。贯彻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由国三升级国四,严格农机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发展复式、高效农机和电动农机装备,减少废气排放。大力示范推广节种节水节能节肥节药农业机械化技术,加快侧深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免耕播种等机械装备推广应用,减少种子、化肥、农药、水资源用量。加大粪肥还田、秸秆还田离田、残膜捡拾回收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及资源化利用适用高效机械装备的研发推广力度,支撑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全面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快淘汰能耗高、作业损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促进农机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
第九章 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
一、壮大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
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户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半托管全托管型服务”“保姆式托管、菜单式选择、智能化服务”等新型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农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托管,扩大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和小农户覆盖面。加强救灾防灾专用农机装备储备建设,提升农机应急服务能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区域中心建设,引导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规模生产主体构建农业生产服务联合体,探索实现农机互助、设备共享、互利共赢的有效方式,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二、推动农机销售、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产业发展
引导农机流通体系, 加大农机综合服务市场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机售后服务功能,提升售后服务水平,便利农民购买、维修、使用农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的决定,推动农机维修服务方式创新,激发农机维修市场活力,为农机手提供便捷高效的维修服务。积极推动运用大数据平台技术建设便捷高效的农机销售、维修及零配件供应网络,提升农机流通信息化、规模化水平。
三、推进农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
推动农机职业技能建设,强化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件选推等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培训机构、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壮大农机实用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农机技能培训质量。引导相关高校面向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体系。推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优势农机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加快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发展。
第十章 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一、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监管责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落实农机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和行政审批机构分工负责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严格履行安全监管职责,依法核发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牌证,做好驾驶人培训和考试管理,严格农机安全技术检验和驾驶人换证审验。加大农机安全执法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力度,强化联合执法,做好重要节假日、重要农时和重要活动等关键时点的风险防控,严查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变型拖拉机整治力度,确保按时清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农机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二、不断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内容,优化创建方案, 每年创建一批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市、县、乡镇和农机合作社,择优推荐创建一批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和示范县。深入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咨询日”和农机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提升安全宣传效果。规范农机事故处理程序,开展农机事故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更新升级基层农机安全监管装备,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努力推进农机安全监管数据全国系统内实时共享。加强农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确保专业岗位持证上岗,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机安全监管队伍。加强乡村农机安全监管力量建设,促进乡村“农机两员”与警保“两站两员”融合发展,推进农机安全监管向基层延伸。持续开展农机安全监管试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农机安全监管能力。
三、推进驾驶培训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做好农机驾驶培训机构由“资格管理”向“监督管理”的转换。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鼓励农机教学、生产、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机构发挥优势开展驾驶培训业务,解决农民学机难、学机不方便的问题。完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相关培训制度规范,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驾驶培训工作事中事后监管,提高培训质量,严把考试关口,确保农机手全面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和驾驶操作技能。
第十一章 强化支持发展政策举措
一、编制并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计划
紧盯粮食生产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组织制定农机短板技术装备需求目录,引导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等向农业机械补短板聚焦用力。发挥省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平台作用,聚合生产企业、科研院所、试验鉴定、农机推广、应用主体等技术优势,加大关键薄弱环节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坚持边研发边熟化边推广。发挥省内农机生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省外优势企业的研发合作,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聚集,促进协同创新。开展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谋划农机装备研发创新重点项目。申报建设优势产业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创造条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开展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机器人等重点项目研究。健全完善农机专项鉴定大纲和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强化政策支持投入
稳定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实施的导向作用,着力稳重点、扩范围、优服务、强监管、提效能,突出优机优补、奖优罚劣,加大对智能、高端安全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支撑力度,持续提升政策实施精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开展农机购置综合补贴试点,探索创新补贴资金使用与管理方式,实施购置补贴与作业补助、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相结合的补贴方式。加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力度。加大省级资金抓点示范项目扶持力度,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模式。支持农机服务主体开展深松深耕、机播机收和生产托管服务。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以各种形式开展机库棚、机耕道、烘干机塔等基础条件建设,加强农机抢种抢收抢烘服务能力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推动创新农机金融保险服务,鼓励开展农机保险。
三、加强人才队伍支撑
把“人才强机”作为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推进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和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学会等各相关方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培养、发现、引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及领军型农机科研人才。围绕提升公益服务能力,大力开展技术推广、试验鉴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建设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业机械化公益服务人才队伍。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服务水平。围绕提升监管能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管人员教育培训,积极发展乡村安全监理管理员或协管员队伍,切实筑牢农机安全生产监管防线。鼓励支持乡村农机人员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职业教育,遴选培养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不断壮大基层农机实用人才队伍。
四、提升法治保障能力
推动各级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和技术服务人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学习宣传农业农村和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不断提升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普法宣传,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将普法融入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中,切实提高农民机手、农机企业、农机服务组织自觉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实施要求,组织调动全系统力量,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合力推进“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推动将农业机械化发展列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加快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升级。
二、加强督促指导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以规划为指引,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任务研究,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明确“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存在的短板弱项及相应的政策举措,并定期评估工作进展落实情况,推进规划落细落小。研究制定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评价指标和监测办法,开展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量发展情况监测,构建全面统计、区域评价、定向监测相结合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动态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监测结果,指导规划实施。积极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发现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推动完成好规划目标任务。
三、动员社会参与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机械化、关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社会广泛参与平台,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好典型引领作用。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宣传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讲好农业机械化故事,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