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却在增加?浅谈羁绊农机发展的4大“痛脚”
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却在增加?浅谈羁绊农机发展的4大“痛脚”
自2004年国家农机补贴政策以来的15年里,国内农机虽然在整体体量上实现了大幅度提升,而在产业结构布局、高精尖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农机行业发展放缓,是多方因素综合制约的结果,笔者认为,以下4点因素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
第一,种粮利润太薄,会种地、想种地的人越来越少。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上小学时差不多都经历过一种提问,等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我想当农民!”这是其中的回答之一。时过境迁,在今天,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几乎鲜有说长大了的理想是做农民的了。是农民的社会地位下降了吗?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在经济导向的社会环境里,农民这个职业既辛苦又挣不到钱!
先算一笔账,以平原区域一年冬小麦、玉米两季轮作为样本,看一下种地成本和粮食收入的核算关系。
冬小麦种植成本包括:种麦、犁地、耙地、除玉米杆一亩地100元;一亩地化肥一袋130元;拌麦种农药一亩地10元;除草剂一亩10元;麦抽穗除虫一亩10元;浇地浇一亩一次20元,一般浇三四次,按三次算投入60元;收割机割麦一亩50元。合计来看,冬小麦每亩种植成本大约在370元。
根据区域情况不同,冬小麦产量不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区域一般在亩产800-1000斤之间;按照今年公布的小麦收购价格为1.15元/斤(比去年降低0.03元),一亩地小麦可以卖到920-1150元,纯利润大约在550-780元。
玉米种植成本包括玉米种子一亩50元;化肥一亩地一袋130元;打除草剂一亩10元;玉米抽穗打青虫药一亩15元;浇地浇一亩一次20元,一般浇三四次,按三次算投入60元;收割机收玉米一亩地至少60元。合计来看,玉米每亩种植成本大约在325元。
根据区域情况不同,产量不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区域一般在亩产900-1100斤之间;按照2017年玉米收购价格为0.9元/斤,一亩地玉米可以卖到810-990元;纯利润大约在485-665元之间。
两季种粮纯利润相加,一亩地年纯收入大约在1035-1445元之间。
以上核算还是在年头好、产量高的情况下统计的,如遇到干旱、病虫害以及收获期持续阴雨等不利因素,整体产量和粮食品质都会降低,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在1000元左右。
同时,换作东北三省辽宁某区域一年一季玉米承包规模化种植样本,结果是收入更低,除去种植成本和包地费用,一亩地收入200-500元之间,如遇年头不好、量价不稳,稍有不慎就出现亏损。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投入产出结果,大家不用细想就可以品味清楚!正如安徽的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农说:“如果没了土地,一个老农民的心就没着没落的。但我的儿子却完全不同,他甚至不知道什么庄稼该种到哪里!”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力正在逃离土里刨食的农田耕作,年轻人更甚,种地这一个平平常常的劳作技能,正在变得“不平常”,是一种机会还是一种悲哀?我想两者皆有,但是其中折射出的负面社会现状,值得大家好好深思和反省。
农民种粮挣不到钱,种地积极性不高,就导致农机投资热情不足,市场需求乏力就成为了必然。
第二:土地不断减少,被开发、被撂荒,多区域耕地已达“红线”。
老王是某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地地道道的农民,上两年,他家所在村的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改建工业园区,每家只剩下人均几分耕地,自那时起,他家的不到一亩地和其他村民耕地一样被撂荒了,野草丛生。
问及此事,老王面部表情非常复杂,既心疼又无奈地说,“就这么几分地,你说怎么种?怎么收?浪费时间,太不值当的。我出去打工吧,多出点力、吃点苦,总比种地挣得多。”谈到土地承包,也是面临着投入产出问题,“从前种地,全靠人工,很累但是有幸福感,农民嘛,种地是本分,大家攀比的是谁家打粮多。现在种地,虽然机械化程度高了,但是东一块西一块连不成片,化肥、农药、种子一直在涨价,就是粮食价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种地不挣钱,整个村子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种地,我这当了半辈子的农民,现在也成了“农民工”了。”老王很无奈也很惋惜地说。
在网上有一篇很火的文章,题目是《中国真正的危机不是房地产, 是农业!》,文章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国耕地总数已经接近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而联合国对耕地有一个警戒线,人均耕地少于0.8亩的时候,会发生生存危机。
而目前中国2000个左右的县里,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然而,当“地王”不断涌现,当中国的房价从一线城市一直到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在不断爆涨,我们真的还能守住我们的耕地吗?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田甚至离开农村后,我们仅存的耕地还能得到有效地利用么?
再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统计数据,2017年国内粮食种植面积11222万公顷(16.833亿亩),比上年减少81万公顷(1215万亩),产量却猛增166万吨。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较2016年增加13.9%;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2358亿斤(约61790万吨),比2016年增长0.3%;进口量占到了国内粮食产品的21.1%。
通过这几组数据对比,明显发现存在两个矛盾点:一是耕地在减少,产量在增加,靠的是机械化?化肥化?优质优种?二是产量在增加,进口量增加更快,这是什么原因:国内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粮库储备过剩还是不够?正如业内人士说,曾经自给自足的中国,已经从当年的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变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如果关系到人们温饱问题的粮食依赖于进口,这不是最大的危机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人们得以温饱的基础,而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眼下可用耕地逐年减少,农机发挥作用的战场在缩小,说是制约农机发展的“痛脚”之一,绝不为过。
第三:种植结构调整,种什么、不种什么,农民在疑惑徘徊。
目前,国内农业种植结构在不断进行调整,尤其是以东北、内蒙古、黄淮海等区域玉米种植为代表的传统粮食作物在不断缩减种植面积。今年,国家通过降低稻谷最低收购价、增加休耕轮作面积等方式引导农户进行稻谷种植调整,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8年稻谷播种面积为2960万公顷,同比减少57.6万公顷或1.91%,为2004年以来最大减幅,主要调减区域为东北和湘、赣、鄂等区域。
作为三大粮食作物的玉米、稻谷两大种类种植面积在调减,且在粮价市场接轨机制下,市场价格飘忽不定,到底种什么?很多专家都在支招,有的说种经济作物,有的说发展畜牧用秸秆饲料……而实际上,农民一直在反复思量应该种植什么作物能够挣钱,徘徊的脚步一直迈不开步伐。
种大豆?国内种植非转基因产品,产量低、病虫害多、种植成本高,近几年,国产大豆被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逼到了墙角,谓之“大豆之殇,国之耻辱”不过矣。走进超市,大部分大豆油产品被转基因产品占据,一个主要原因:进口的转基因产品价格低呀!
种马铃薯?虽然被列为国内第4大粮食作物,但是整体消耗量毕竟还是有限,收获后加工仍受很大制约,毕竟国内没有多少个家庭一日三餐以马铃薯为主食,同时,马铃薯的贮存也是面临不小难题,一旦生芽就有了毒性。
种经济作物?种蔬菜?自然条件、水利灌溉等须综合考虑……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是一个波动而且反复的过程,必然会导致用户投资方向的不明确,农机购买的需求自然也会遭受一定的影响。
第四:行业短板补齐,需如遭遇“芯片”滑铁卢一样,知耻而后勇。
国内农机行业现存的诸多短板如: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中端产品同质化过剩;规模体量大,整体竞争力低;传统品类重复投入,产业严重分散;国内低端产品耐用性差,高端先进设备依赖进口……说直白了,就是农机行业工业设计、技术工艺和整体制造水平低下,基础投入太少,产业发展根基不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农机企业人才建设靠“互挖墙脚”。国内企业通过互挖墙脚、互挖人才进行恶性竞争,已经使许多行业企业在技术工艺开发上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价格竞争无法避免。众所周知,人才是一切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国内农机企业专业人才培养匮乏,“借鸡下蛋”是最常见的策略,导致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农机产品换个外壳、换个LOGO就算一个品牌。
其次,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在国内很多企业家眼里,技术基本上等于先进的设备,所以中国老板的设备一个比一个买得先进,但花钱培训技术员却舍不得,培训全员的老板则更是少之又少。农机企业普遍没有积极性去搞真正的新工艺、新产品的创新研究,主要原因是企业一旦投入巨资,进行长期、持续的、全新的技术研究,一旦研究出来,一般就很快传播到了其他企业,研究成果很快就被其他企业模仿,于是乎,国内农机制造的竞争力越来越低,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突破不了,国内农机制造品牌一个个被欧美企业并购,国内民族农机品牌发展已经遭遇瓶颈。
再次,农机制造品质保障能力欠缺。国内农机企业追求“快”,追求迅速得到回报,个别企业更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整体制造水平上,近3000家大大小小的农机企业参差不齐,在对待产品制造的态度上,行动落后于口号,比如,国内农机制造实施精益管理,要求设备每天清洁6次,才能保持环境的清洁和产品的品质,企业员工头三天每天清洁6次没问题,一个星期过去了,6次就变4次,慢慢地变成了两次……比如打扭矩,图纸上明确要求,德国人、日本人可以不打折扣地按标准执行,而多数国内企业却坚持不下来,螺丝拧上就行了……
国内农机制造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真实能力进行客观评估,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壁垒、高端产品瓶颈、尖端核心部件垄断,不被别人“卡着脖子活着”,国内农机制造任重而道远。
农机行业发展速度趋缓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些因素看似是外因,其实影响巨大,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光讲理论的东西是不全面的,关键要去实践,要采取针对性策略。虽然目前制约农机行业发展的因素不少,但是我们相信这只是行业前行过程中的正常起伏,大家有必胜的信心突破每一个难关,共同创造行业发展的新辉煌。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