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贷款投放如何做到让农民收益?
“三农”贷款投放如何做到让农民收益?
资料图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28条举措中,“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被置于首位,非常引人瞩目。
如果说28条举措,涉及当下农村金融创新各个维度的话,那么,这些举措的终极目标基本上都指向“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上。
何以中央对“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如此重视?
诚然,这些年在政策引导下,涉农贷款一直保持增长。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7.8万亿元和3.7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9.8%和8.8%;截至2016年9月末,农户贷款余额6.93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农业贷款余额3.7万亿元,同比增长4.4%。
即便如此,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还是揭示了这样的现实——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目前,农村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特别是,当前涉农贷款的不良率偏高已成为风控难点。在一些地区,农户贷款不良率过高,已影响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可持续性以及持续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今年是扶贫攻坚战继续深入推进的一年,在2016年1000万人脱贫任务已超额完成的基础上,今年要“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1000万人以上的脱贫任务如何完成?
除了既有各项政策继续大力支持外,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是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因为“精准扶贫,小贷先行”,没有农村小额贷款的支持,贫困人口中有能力、想做事的人,就很难创业并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只有充分发挥金融加速脱贫能效,才能实施精准扶贫,完成脱贫任务。
信贷投入不足,同样会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是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生产力水平较高,农业技术发展迅速,土地产出率较高。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强化金融支持,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只有贷款投放持续增长,粮食生产能力才能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才能顺利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得到强化,农产品流通方式才能不断创新,农业生态治理才能加强,农产品加工业才能转型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才能深度融合。
信贷投入不足,还会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增加信贷投入,加大创新驱动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升级。
不过,“三农”信贷投放的痛点在于风险大,金融机构在无抵押、无担保的前提下,主动放贷意愿不强。如何才能通过金融创新,改善农村金融环境,让金融机构愿意放贷、主动放贷、持续放贷,不断增加“三农”信贷投入呢?
关于这一点,一号文件“农村金融创新28条”中,有很多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县域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审批权限;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
再比如,通过“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金融机构放贷信心;“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更多农村人口,增加信贷的可获得性。
还有,比如“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等创新指引。
事实上,仅仅“两权”抵押贷款的创新试点,就能显着带来信贷投入大幅增长。
以湖南为例,2016年底,湖南省农地抵押贷款余额3.4亿元,同比增长60.5%,高于全省同期涉农贷款平均增速46.8个百分点,其中8个试点县(市)贷款余额占全省的72.9%;8个农地试点县(市)2016年累计发放农地抵押贷款351笔、金额2.2亿元,平均每笔金额63.8万元,九成以上用于农业生产经营。
同时,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稳步发展,上年末湖南省农房抵押贷款余额46.2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3个农房试点县(市)贷款余额占全省42.5%,3个试点县(市)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7万笔、金额22.7亿元,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和个体工商经营。
可见,只要农村金融创新力度加大、速度加快、工作扎实、措施到位,“三农”贷款投放仍有持续增长空间。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