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安全“耕”基——会宁县提升粮食综合...
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粮食安全“耕”基——会宁县提升粮食综合...
“由于缺水,这里曾经是大片的旱地,遇到干旱,庄稼基本颗粒无收,有三分之一的土地被撂荒。”李家塬村村民蒋争军指着身后不远处的农田说,为了增加产量,村民曾尝试在这片干旱又贫瘠的土地上种过籽瓜、胡麻等作物,但是都以失败告终。
会宁县是甘肃省的农业大县,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尤其河畔镇的李家塬村、任半岔村,缺水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发展。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既守住耕地面积又确保粮食产量,会宁县尝试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之路,提升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认识到干旱山区和旱山塬区农业发展的短板,会宁县把建设重大水利项目作为解决农业发展的有效举措,积极探索旱山塬区(干旱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率先启动实施了李家塬“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任半岔“坡变梯”高标准梯田建设项目,为全县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板。
2021年6月26日,李家塬上水工程自靖会总干渠分水,经沉砂池沉沙、两级泵站抬升,实现引水上塬,滔滔黄河水历史性地攀上了海拔2000米的李家塬,流进了这片千年旱作的黄土塬,淌进了4000多口李家塬人的心田里。
“以前,我家四十多亩地广种薄收,遇到雨水好的年份种植的玉米最高亩产800斤左右,现在旱地变成了水地,亩产翻了好几倍。”蒋争军说。
2021年,李家塬村在新建的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种植葵花、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当年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分别由原来的亩产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
经过实践,以引水上塬、水肥一体、精准滴灌为主的“李家塬模式”逐渐被百姓所认可。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会宁县的现代农业正生根发芽。
近几年,会宁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管和垄膜沟灌等节水技术,不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初步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截至目前,会宁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66.5万亩。
会宁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张建华介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会宁县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润丰集团来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让传统的旱作耕种方式跨越性地迈入园区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旱作耕地全部实现水肥一体化,传统农民转为园区务工、就地就业的现代农民,发展方式实现“龙头企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的历史性变革。
“土地流转后,不仅彻底解放了劳动力,还让村民的收入多元化。”蒋争军说,“以前,种地收入仅有几千元,现在我给自家留了4亩水地,把剩下的三十多亩全部流转给了润丰集团,每年能领到8000元左右的流转费用。我老婆在产业园务工,再加上种地收入,现在每年收入达2.4万元。”除了蒋争军外,李家塬村64岁的赵兴忠也在产业园务工,年收入达5万元。像他们一样在产业园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目前产业园每年可吸纳务工人员1000人,务工费用1690万元。
借助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建设,会宁县持续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累计引进甘肃开盛、西部银润、湖南长信、甘肃九桥等大型龙头企业121家。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发展增收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取之不竭的新动力。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7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