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改饲种养双赢开新局
粮改饲种养双赢开新局
金秋玉黍香,牧场青贮忙。河南省泌阳县恒兴农民种植合作社社员们正在抓紧将青贮玉米用打捆机进行压实打捆。“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好处可多了,一是种植收入比单收籽粒玉米高几百元;
二是解决了发展牛羊养殖缺少优质饲草料的问题;三是种养结合,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的同时每亩节省化肥100元;四是秸秆籽粒同时收获,解决了原来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难题。”合作社理事长吕孝伟介绍。
资料图
日前,记者从农业部获悉,2017年粮改饲试点地区已收贮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1257万亩,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1000万亩的任务目标。政策实施3年来,农业部把粮改饲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探索创新实施方式,推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从2015年的3亿元增加到今年的20亿元,试点范围从30个县扩大到455个,实施面积从150万亩增加到1000万亩以上,确保这项惠农惠牧的好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地方农业部门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按照以养定种、为养而种、以养改种的思路,遵循市场机制大力推广籽粒玉米改种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探索构建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的新型农牧业结构。
实践证明,粮改饲顺应了农牧业发展新形势,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加快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实现了种养双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立草兴牧、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农民增收”的生态畜牧业新路已经明朗。
改出新天地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表示,加快推进粮改饲、构建新型种养关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问题,是推动粮食去库存、解决玉米“三量齐增”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的现实选择,是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粮改饲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种植养殖农户收入均大幅提高,乳畜产品产量、品质全面提升。青海省湟源县农牧局局长严卓才坦言:“对农民而言,种植一亩牧草比种青稞能增收三四百元;对养殖场而言,每增加1公斤青贮草可减少0.5公斤精饲料投喂,这样奶牛每年可节本2600多元,肉牛育肥期节约600多元、肉羊节约80多元。”
“从前,由于气候和种植习惯等因素,我们每年只能种植一茬农作物。如今,在粮改饲政策的引导下,全区示范推广了‘黑麦草-青贮玉米’一年两茬种植模式。”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样的种植模式下,一亩土地纯收益有1320元,较单一种植青贮玉米增收了420元。同样,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麦复播玉米、两季青贮玉米种植效益可以超过单季籽粒玉米种植,甚至接近棉花种植效益。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东双山村养殖大户陈永和说:“优质饲草料改善了营养结构,生鲜乳的产量与质量、肉羊的产量与品质全面提升,牛羊发病率下降。”“每斤奶成本可以降低0.1元,我们的目标是降低0.4元到0.5元。”朔州市畜牧中心负责人说。
在政策推动下,以往南方牛羊养殖有啥喂啥的粗放饲喂方式开始改变,使用青贮玉米饲喂牛羊已经在规模养殖场户得到普遍应用。云南省曲靖市茂源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测算,饲喂全株青贮玉米与传统饲草和精饲料分开饲喂相比,可使每头牛、每只羊的饲料成本分别降低786元、196元,日增重分别提高0.38公斤和0.07公斤,还有效解决了冬季青饲料不足的难题。
粮改饲要求以养定种,需要集中连片种植、机械化收储、集约化经营,有力促进了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截至目前,17个试点省区累计发展粮改饲专业化生产服务组织2000多个。甘肃省凉州、甘州、安定等县区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饲草料加工厂、规模养殖场(小区)、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流转土地、订单种植和合同收购的形式,建立规模化饲草料种植基地,种植的全株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全部由养殖企业收购或自用,实现了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就近转化;河南省泌阳县青贮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2家,成为该县粮改饲项目实施的主力军。
科技兴草增绿富民,人草畜美美与共。粮改饲促进了农牧循环,推动了农牧业的绿色发展。“现在家里饲草料足了,草场也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塔里木乡朗喀村卡拉库尔羊繁育基地羊倌肉孜·阿迪力说。湟源县全县实现有机肥代替化肥试点,饲草种植实行“化肥减半”,推广配方肥10万亩,形成了“草-畜-粪-肥”循环发展模式;吉林长岭科尔沁牛业有限责任公司存栏1.6万头肉牛,流转土地2.16万亩用于种植青贮饲料,牛粪转化成有机肥回到耕地中,逐步将盐碱地改良成优良、高效、无残留的生态良田。
粮改饲还成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的重要渠道。云南曲靖市沾益区贫困户肖家国告诉记者:“我家今年种植5亩青贮玉米,产量达20.5吨,合同收购价4毛钱一公斤,毛收入8200元,扣除5亩种植成本4300元,纯收入3900元,加上在收贮企业打工两个月的收入5000元,共计8900元,一年轻松脱贫。”据调查,粮改饲试点范围内的56户贫困户,通过销售青贮玉米去年平均每户收入超过5000元,增收2660元。
黑龙江垦区鼓励登记确认的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采取“规模养殖场+农户”和“养殖大户+农户”等模式,引导规模养殖场、专业饲草公司、养殖大户与贫困户建立青贮玉米种收贮一体化利益共享机制。陕西省宝鸡市陇县20个收贮主体通过订单收购方式,收贮760个贫困户青贮玉米3840亩、1.15万吨,每吨收购价格高于市场20元,增加贫困户收入23万元。
种养两相宜
粮改饲试点横跨“镰刀弯”和黄淮海17个省(区),试点省份多、区域跨度大,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种养一体化、“养殖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农户+第三方配送+养殖场收储”“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种收贮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模式遍地开花。
记者了解到,种养一体化是目前推进粮改饲最为普遍的一种典型模式,从区域看,这种模式适合于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牛羊养殖多、养殖企业规模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辽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试点省区该模式所占比例超过了60%。草畜有机结合,产业间相互促进,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保障了优质饲草料常年均衡供应,促进了种植和养殖的提质增效。目前,试点省区种养一体化经营的总体比例已达到30%。
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方面推广规模养殖场(户)利用自有土地或采取流转土地、承包经营等方式扩大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着力构建种养一体化和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另一方面,鼓励规模养殖场(户)实行青贮订单种收,订单种收占到粮改饲面积的76.2%。
山西、吉林、广西等试点省区积极推进“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养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合作模式。通过订单生产、订单收购,构建了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了牧草种植加工的盲目性,也保证了农民的利益,同时满足了养殖企业的需求。
河南、山东等省区充分发挥粮改饲的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围绕种、收、贮等关键环节,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了企业或合作社的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优势,采用土地流转、农民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开展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的种植、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一条龙服务。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通过“整旗整乡整村”模式推动粮改饲试点项目,加快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地区肉牛存栏明显增加。该市成为全国肉牛交易集散地,为全国育肥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架子牛。
创新解难题
针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玉米青贮技术推广和服务不够,饲草种植、收割、加工机械不足,青贮玉米收储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各地纷纷创新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强化科技支撑方面,各地积极筛选适宜饲草料品种、摸索种植技术、优化饲料配方,努力集成推广粮改饲新技术。山西省牧草工作站开展不同青贮玉米品种的田间性能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青贮23号”和“京科516”两个高产品种,试验亩产均达到6000公斤以上。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与临潼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联合建立专用青贮玉米种植试验点,筛选出了4个青贮玉米品种在当地重点推广。
河南省、市、县三级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吸纳种植、饲料、农机、营养等行业技术专家,组织成立粮改饲技术服务专家组,分片包干深入各个粮改饲试点县及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全覆盖式技术咨询、培训和现场指导。
在强化资金保障方面,河北、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等积极谋求政、银、企三方协作,为开展青贮玉米收购的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大大缓解了养殖、收贮企业收贮资金不足的问题;青海省与当地邮储银行合作,试点建立“授信池”,投入财政资金撬动贷款用于饲草青贮相关机械设备购买贴息和青贮设施建设贴息。采取“县级人民政府担保、企业借用周转、补贴发放前返还财政”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周转资金用于购买饲草料加工机械和修建青贮设施。
其他政策方面,黑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将规模化养殖的所有草食畜种全部纳入政策范围,补贴的青贮饲草料种类涵盖所有品种;内蒙古取消整车牧草运输过路过桥费,甘肃省取消苜蓿草、燕麦草、红豆草及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青贮草共四类草产品过路过桥费,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马有祥表示,粮改饲的成功实践表明,这项政策顺应农业结构调整大势,符合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前景广阔。下一步,各级畜牧部门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大、做细、做实上,持续推动政策在地区、品种、主体和要素四个方面的全覆盖,力争做到应改尽改,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