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志:耕耘在松嫩平原上的“80后”
李学志:耕耘在松嫩平原上的“80后”
晨露在车窗外集成小水珠,透过这些小水珠向外望去,天空像一个大柔光罩,把一缕缕晨曦均匀地洒下来。在去往嫩江县的高速公路上,路两边的大豆已经成熟,一根根豆秆上提着密密麻麻、鼓鼓溜溜的豆荚,预示着今年松嫩平原上又是一个丰收年。
李学志指着路边的一片大豆说:“明年开始,种植1垧黄豆国家给补贴3 000块钱,估计以后大豆种植面积会更大。到时候,我新买的约翰迪尔大豆割台就会大显身手啦!”
李学志是嫩江县从事大型农业机械服务行业中为数不多的“80后”。在嫩江县土生土长的李学志对家乡的这片沃土充满了热爱之情。
嫩江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是中国麦豆主产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曾经排在“中国产粮百强县”榜单的第30位,素有“北国粮仓”之美誉。
地图中蓝色虚线就是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该县拥有11个国营农场,因为各大农场的大豆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嫩江也被誉为中国大豆之乡。
从小看着长辈辛苦劳动长大的李学志,深知农民的辛酸,于是一颗向往农业机械化的梦想在他儿时的心里扎下了根。
儿时的农机梦
李学志出生在1983年。这一年恰好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转折之年,之前因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中型农机在小规模的土地上失去了用武之地,集体农机站也逐步解散,甚至出现了“包产到户,农机无路”的尴尬。
但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央发文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经营农机,这一政策变革也冲开了“农机作为生产资料不允许私人所有”的禁区。所以在李学志儿时的记忆中,村里的小型农机具、手扶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渐渐增多。
李学志的S660收割机正在去往内蒙古作业的路上
李学志回忆道,“小的时候,虽然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小型农机,但是收黄豆时,仍然要全家人都去田里用镰刀收割,收割完以后还要去场院打场,用簸箕筛出夹杂的豆荚皮儿。” 每年秋收季节,全家人辛勤劳作、在土地上挥洒汗水的情景都深深印在了李学志的脑海里。
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到了李学志十几岁的时候突然有了变化。他回忆说,“那几年,村里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具仍然不多,谁家要是能有一台铁牛55马力的拖拉机就足以让全村人羡慕了。但似乎就是从那时开始,跨区作业的‘康麦因’(当时农民对联合收割机的统称,来自英文combine) 出现了,有钱的农户也愿意出钱雇机器收割黄豆了。”
这是今年李学志新买的收割机,还没有下地干活
“这东西太神奇了,黄豆从前面进去,出来后就都是豆荚和秸秆了,黄豆粒干干净净地都留在了机器里面,太神奇了!”李学志告诉记者,他小时看到这样的“庞然大物”高效地收割作业,充满了惊讶和好奇,常常追着收割机看上几个小时,总以为机器里面藏着好多干活极快的工人在忙着脱粒、筛选。
对比小时候看到全家人在田里辛苦劳作,李学志见识了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优势。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为当地农机化发展做一份贡献。
配套的约翰迪尔大豆割台
S660驾驶室内部
农机致富梦成为现实
2005年,李学军在经营了三年自家土地后,开始专职做农机服务。那一年他通过朋友介绍、推荐,购买了一台约翰迪尔1048型联合收割机。
“这台1048收割机喂入量达到了4公斤(4 kg/s),在当时算是大喂入量的高端收割机了。这台收割机是我购买的第一台收割机,一共使用了3年时间,帮助我创收了28万元。”李学志依稀记得当时驾驶约翰迪尔1048型联合收割机作业的经历,连连感叹,“这台机器效率很高,我曾经24小时收过30垧黄豆,当时朋友一同购买的佳联机器,最多24小时收15垧地。而且这台收割机收大豆的破碎率非常低,脱粒能力强,清选还干净。”
靠着这台收割机,李学志开始了自己的农机梦,也获得了一定的积蓄。同时,他也在经营约翰迪尔1048收割机的同时收获了幸福的爱情。他和妻子在2006年结婚,同年有了他们可爱的小女儿。
李学志正在上小学的女儿眼里,爸爸是一个“很忙但很爱我”的好父亲
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励下,2009年,李学志购买了2台约翰迪尔2204型拖拉机以及配套的进口农机具(播种机和液压翻转犁)。开始为嫩江地区农户提供包括播种、中耕、翻地、耙地以及起垄加肥在内的多种农机服务。
在他看来,购买这两台约翰迪尔大功率拖拉机“是他做过最正确的事”,这两台大功率拖拉机每年能够帮助李学志创收40余万元。
融资再助锦上添花
李学志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他儿时的农机梦,带领全家老小搬进了城里,住上了新房。同时收获了幸福的家庭和蒸蒸日上的事业。
李学志无论多忙,只要在嫩江县,每天都要接女儿放学,再送到美术班学画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父亲。
如果这些对于一个“80后”农村小伙来说已经算是年轻有为、初获成功了,那么从去年开始,他通过迪尔融资先后购买了3台约翰迪尔S660联合收割机,并因此踏上了致富的快车道,则可以认为迪尔融资是在他成功之路上锦上添花的最大帮手。
去年7月份,一直关注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的李学志得知可以通过迪尔融资购买大宗农机,便果断入手了两台约翰迪尔S660型联合收割机。
“当时我找到了4位公务员为我担保,首付了184.1万元购买了两台S660,配齐大豆割台、谷物割台和玉米割台一共花了215万元,拿到机器后直接开赴内蒙古牙克石地区开始收割小麦作业。”李学志通过约翰迪尔简单便捷的融资审核流程,在短短15天之内就开上了新机器。
他告诉记者,在牙克石地区收割小麦,一台S660收割机每天能收700余亩小麦,每亩小麦作业利润是15元左右。因为S660收割机在清选效果和损失率方面让农户很满意,所以去年他跨区作业的费用回收非常及时。
一个月后,他和机手们回到嫩江地区开始收获玉米和大豆。李学志做梦都没想到,短短1个月时间他竟然收了1 400多公顷玉米,按照最低作业利润650 元/hm2 算,他净收入达到91万元。加上跨区作业的收入,去年,这两台S660型收割机为李学志轻轻松松赚到了100余万元。按照迪尔融资的约定,他及时还上了当年应付的购机款。
尝到了甜头以后,他今年再次通过迪尔融资购买了一台S660型联合收割机。“本来价值238万元的大宗农机是我可望不可即的梦想,通过迪尔融资降低了购买门槛,让我获得了更快的致富模式,迪尔融资的确帮了我的大忙。”李学志告诉记者,因为他的信誉记录非常好,今年他仅通过4个农机大户担保就办下了新的购机融资手续。
李学志告诉记者,2016年他还打算购买几台迪尔4730高地隙喷药机。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
“80后”农机人的特质
嫩江地区靠提供农机服务而发家致富的农机大户并不在少数,但像李学志这样的“80后”农机大户却并不多见。用约翰迪尔嫩江县授权经销处总经理李晓敏的话来说就是:“很少有像他这样有魄力、有能力又务实的年轻人,在从事农机作业服务了。”
的确,80后的农村年轻人更多会选择远离祖辈世世代代耕作的土地,他们向往城镇生活,认为那才是体面的。
但是,李学志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农业到了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粮食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头等大事,所以从事农业、从事农机服务行业永远都是朝阳产业。”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希望——年轻一代的职业农民。李学志有过一定的种地经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做事尊重科学,不盲从、不蛮干,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
在采访过程中,嫩江县七星泡农场正在举办约翰迪尔自动导航演示会。得到消息的李学志带着记者前去观看,我问他为什么对这个自动导航演示会这样关心。他告诉记者,他经常在网上浏览农业机械相关的新闻和知识,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都会去了解,如果有适合自己的产品就想办法去购买。
李学志在演示会现场告诉记者,“这个导航系统,不但可以节约土地,增加产量,还可以使机手驾驶强度降低。以后这是大趋势,我考虑明年先试装两台看看效果。”
在笔者看来,李学志能够保持这种敏锐的前沿意识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访后记:
李学志的家乡以及他平日提供农机服务的范围就在嫩江县,这里地处松嫩平原,古称墨尔根镇。《盛京通志》称其“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可见该地区不仅地理位置险要,而且自古就拥有千里沃土,是我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
据了解,近年来,该地区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的种植方式正在崛起并成为主流,经营方式也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方式转变,土地大量流转,连片成块。因此,对于大功率农业机械的需求正在不断攀升。
李学志和农机手们合影
一大批像李学志这样的有志青年,也决心植根土地,通过个体经营或是组建农机合作社等方式,改变该地区以往小型机械浅层耕作的传统模式,提高标准化作业水平,为该地区规模化农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助力该地区农机化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通常能够获得较丰厚的回报进而提高了他们从事大型农机服务的积极性,这一良性循环也势必为嫩江地区乃至整个黑龙江省西部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添砖加瓦。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靠的就是李学志这样的“80后”农机人。
鸣谢:
感谢全程陪同此次采访的嫩江县约翰迪尔授权经销处的付敬恒(右一)和英子(左一)和约翰迪尔公司给与的所有支持
采访过程中,二位作为迪尔人所表现出来强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令我记忆深刻。
(完)
编辑:段运红
摄影:付饶
记者:付饶
除农业机械杂志社旗下知谷App、知谷网、《农业机械》杂志等媒体平台,其他媒体无授权禁止转载本文。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4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