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纪实
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省建设纪实
插秧
烘干
无人机植保
田家少闲月,这句话对于65岁的古平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家住江苏省宝应县黄塍镇鱼桥村的古平从30年前就开始承包土地种植水稻,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过去种地,从种到收都用人工。就拿插秧来说,每次插秧都要雇很多人,一个人一天最多插一亩地,效率低不说,还把人累个半死,腰都直不起来。现在种田,育秧、插秧、植保、收获、烘干、秸秆还田,所有环节都是机器忙。”古平告诉记者,他成立了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现在不仅自己流转了400亩地,还能为周边3000亩地提供育秧、机插秧的服务,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古平的种粮经验是江苏省农机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江苏是农业农村部首批选定的两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省推进示范省之一,目前全省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78%,已有59个县(市、区)被列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占66个计划县(市、区)总数的近九成。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益减少的形势下,毋庸置疑,全程机械化已经成为打开未来农业大门的一把钥匙。
有的放矢补齐机插秧短板
2016年秋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让宝应县泾河镇张北村的农民心痛不已。“张北村是全县麦套稻技术的发源地,这种种植模式下秋季水稻收获晚,所以2016年早下的那场大雪使很多农民家的水稻都埋在地里收不起来。”泾河镇副镇长陆书永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旧十分惋惜,“这件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老百姓靠天吃饭不如靠自己,我们痛定思痛,下决心改变过去的种植模式。从2017年开始,我们开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工作,其中最难攻克的环节就是水稻机插秧。”要想改变农民长久以来的种植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推进全程机械化必须要有的放矢地“补短板”。
“首先,要从根本上打破农民惯性种植思维,向他们宣传水稻机插秧的优势,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向种植户灌输农机农艺新知识。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将技术、服务送到农民家中,切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激起村民积极参与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创建的热情。”陆书永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宣传,很快老百姓就接受了水稻机插秧。
但是,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是无法真正将机械化发展起来的,必须得依靠农机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2017年,张北村的夏志洋、张勇、卢长安等种植大户就新购置了4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集中育供秧面积达37亩,当年为周边农户水稻机插秧服务面积达2000亩;同时,张北村还发起注册了宝应县联心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且流转了900余亩农田,全部应用农机新技术实施种植。今年,张北村2000多亩水稻今年全部实现机插秧,彻底甩掉了‘麦套稻发源地’的帽子。”陆书永指着远处刚刚插上秧的水稻田说,“这整整齐齐的秧苗看得人心里真舒服。”
破解了水稻机插秧的难题,江苏的种植户又开始琢磨如何“升级”水稻机插秧。记者采访古平的时候,恰好赶上他在给家里最后几亩水稻插秧。只见一台高速插秧机盛满了秧苗在田里来回穿梭,所到之处,碧绿的秧苗便稳稳地插在泥土上,尽管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丝毫没有影响插秧机的作业效果。
“这种天气插秧是最好的,阴雨天气有助于秧苗‘还魂’呢!”古平笑着告诉记者,“我这台插秧机可有这大玄机。”古平口中的“玄机”就是侧深施肥装置。“插秧机带侧深施肥装置能将缓释肥精准播在秧苗根部2.5厘米地方,实现精准施肥,而且用肥量仅为过去的70%。咱们用机械代替人工的主要目的不就是为了节本增效吗?”古平说,“现在这种插秧机还不普及,我们家庭农场先试验一下,如果效果不错,也能给周边群众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来源:农机化导报)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