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
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上)
笔者对我国农机发展“后农机化时代”进行理论总结,篇幅较长进行连载,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此为上篇。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后,时隔8年的又一国发文件,释放了全面发展农机化的重大信号,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从我国农机化发展阶段分析入手,对“后农机化时代”若干理论问题进行疏理,籍以有益于今后若干年农机化发展。与同行交流。
一、2019年不利环境,仍然取得好成绩
2019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70%,也就是“基本”实现农机化!毛泽东1959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算起,已经60多年。60年,我国农机化从一穷二白做起,一路大步流星走来;60年农机人艰苦卓绝的拼搏史,让人心潮膨湃;16年的国家农机补贴投入,值得大书特书。
1.全程机械化有新突破
围绕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粮棉油糖九大作物,聚焦耕、种、收、产地烘干、高效植保、秸秆处理等全程机械化6个主要环节,强化“补短板、促集成、提水平”的目标导向,分作物分区域开展全程机械化系列推进活动,总结推广了一批宜机化品种、农艺栽培、机械装备和经营方式集成配套的解决方案,着力打造了一批集成应用农机化先进技术和高效作业服务模式的核心示范基地。
水稻机插、玉米籽粒直收、棉油糖作物机收等薄弱环节加速突破,产地烘干、高效植保、秸秆处理机械化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水稻机插(播)率超过49%,玉米、马铃薯机收率分别接近70%、30%;油菜收获、花生种植及收获机械化率均超过4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机采率达到35%,北疆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机采率超过80%;广西等甘蔗主产区机械化装备能力、生产模式、运行机制等加快优化提升,2018年—2019年榨季机收面积比上个榨季增长1倍。
2.农机化由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拓进,支持开发性农业发展
机械化领域由大宗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拓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设施农业推进,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进军,由农业生产向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延伸。全国果、菜、茶机械化技术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次,水果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接近30%,茶叶种植加工全过程机械化开始普及。
3.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步履稳健
农机主管部门通过发展“全程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专业性综合化新主体、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万名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轮训,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机”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和经营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动力和活力。全国农机服务组织达19.2万个,其中注册登记农机合作社达7.26万个,全年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超过7.8亿亩,有力促进了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4.农机踏上信息化、智能化高速路
26个省份在农机化生产中推广普及手机APP、机具二维码、作业物联网“三合一”试点等,对先进适用和绿色生态导向机具、对节水节肥节药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机具,给予重点扶持;2019年在13个县市开展农机合作社“智慧农场”创建,开展拖拉机自动导航系统、卫星平地控制系统、精准播种施肥系统、精准喷药系统、智能测产系统等智能农业装备的应用和推广。
2019年,全国累计投入深松作业机具20.5万台(套),共完成农机深松整地1.4亿亩,全国农机深松信息化远程监测的作业面积占实际补助面积的95%以上。通过作业补助等方式支持绿色农机化技术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5.优势特色农业机械化增势强劲
从种植业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传统大宗机具补贴资金使用占比稳中趋降,马铃薯、花生、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以及棉花、甘蔗收获机械等特色产业、薄弱环节机具需求快速增长。
从机具类型看,大型、高效、绿色化趋势明显。如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机具需求快速增长。
从产业领域情况看,当前我国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些领域长期以来是机械化发展的弱项,特别是产业比重较大的畜牧业,其养殖机械化率仅为33%,不到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的一半。目前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机具补贴资金占比虽然较小,但增长势头明显。其中农产品初加工机具补贴资金用量近三年翻了一番。
养殖业、大宗经济作物、果菜茶生产机械等特色小众产品产销较快增长。保鲜、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园运输等方面设备加快增长。标准化设施大棚补贴试点展开,设施大棚建造趋于大型化和宜机化,设施育苗、设施内运输、水肥一体化、信息化监测等装备加快运用,设施农业机械化迈出新步伐。
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在西南、华北等多个省份落地实施。搭载动力换挡的200马力级拖拉机技术实现产业化;水稻插秧机制造技术突破发达国家垄断;采棉机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改变,3行普及型技术、6行采摘与成模智能型产品加速应用;国产甘蔗联合收割机制造技术进一步熟化;养殖装备技术储备日益丰厚,产能持续提升。
二、“后农机化时代”需要廓清的几个认识问题
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机补16年来,我国农机化突飞猛进,由选择性机械化进入全面机械化时代,目前已步入农机化高级阶段。综合学术界的观点,对我国农机化总的判断是:越过70%“基本”线后,我国就进入“后农机化时代”。面对“后农机化时代”,我们前进的路不会平坦,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化危为机促进发展,在考验着农机人的智慧与胆识。
1.农机化发展速度下降,农机经营者效益下降
有资料揭示,机补政策在拉动农机化发展中起着核心驱动器的作用。2004年,我国农机化水平为32%,年平均成长率为0.58个百分点。而2019年,我国农机化水平超过70%,年均增长幅度是2.4%,是前55年年均增幅的4.13倍。机补16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2034.55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超过5382.7万台(套);201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4亿KW高点, ,比2004年增加4.54亿KW,增长64%;装备结构加快向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集成化方向发展,大中拖、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烘干机等急需农机保有量快速增加,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但目前我们似乎进入了投入报酬递减通道。随着投入增加,农机化使用率实际上近些年来是下降的。这会导致发展动能不足,发展后劲乏力,是不可持续的。对此,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认真调研;而不是简单的“打强心针”,治标不治本,使矛盾积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步流星地走过来,现在回头看时,却发现了大批的“掉队”者,留下了太多的遗撼,需要太多的思考。出现这一情况,就是我们曾经用“一把尺子量到底”酿成的畸果。现在看,是发展思路上的问题。发现了,及时纠正;反思了,找出新方法,这就是科学思维。
从国家出台实施机补政策以来,机补从2004年~2014年是逐年走高的。2004年是0.7亿元,2013年上升到217.5亿元,2014年达到创记录的253.45亿元!这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国家机补资金开始首次下降为236.45亿元,比上一年减少17亿元,降幅为7.2%。2016年中央财政下拨209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比上年又减少27.45亿元,下降11.61%;2017、2018年,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压减至186亿元,比上年再减少23亿元,下降11.0%。2019年再降到180亿,比上年再减6亿元,降幅为3.3%。与2014年相比,绝对数下降73.45亿元,下降率达36.26%。虽然这几年降幅开始收窄,但国家机补资金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对应,我国农机化发展速度也由高速时的3.5%,一路下降到2015年的2.5%、2016年的2.0%。2017、2018、2019年仅有1%多一点。这一情况与农机经营者收益下降是相吻合的。农机经营者收益的“黄金期”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据我们抽样调查分析,以当时收益率较高的联收机跨区作业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为例,其毛利润为60%,纯利润为45%甚至更高。在当时的短缺经济大背景下,只要有投入,就会有相应的高回报。随着农机化供给逐步改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农机经营者的收益率逐渐进入下行通道。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为例,目前经营者毛利润为45%左右,纯利润率只有20%左右。过去那种只要有投入,就会有效益;只要增加投入,就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面对的情况更复杂,面对的发展环境更加的不确定;农机化工作也将面对全新的挑战,考验农机人的智慧。如何化危为机,将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抉择!?面对新问题,需要精准施策化解;面对不同的发展课题,需要精准投入来刺激和驱动;面对“后农机化时代”更加复杂的发展间题,需要把握机遇,精准给力。
2.机补调整,农机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影响
从机补投入效益递减现象出现的时刻起,机补资金肯定会逐年下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不能就此判断机补政策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如果有新动能,使农机化投入回报提高,对宏观农业发展大局有较强的推动和支撑,国家会从宏观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学、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的需求及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出发,增加机补投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从国际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实现农机化后,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不是退出,而是加强了。美国于1945年就实现了农机化,但到目前,以购机补贴为主的名目繁多的促进政策逐步完善和提高。有资料显示,美国农民每卖出5美元农产品,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综合补贴约为2.5美元。欧盟、日本的综合补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情况在WTO多边谈判中,争吵最大的农业补贴可见端睨)。就此判断将来几十年里,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即定方针不会变。另一方面,农机化转型升级,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高效环保,是大趋势。机补作为引导趋势的力量,自然要有自已的“态度”。这一方面要促进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丘陵山区农机化“短板”肯定要补,只是如何补?目前没有定论,各地都在探索。重庆的经验是财政出钱进行土地宜机化改造,跟进的省、市、区较多。我们可以理解为机补政策之拓展,这一经验或将在全国生根开花结果。实践证明,只要有了可行之法,也就是机补政策调整的下一个窗口期。这种调整和影响将是深远的,对此我们要深入调研,理清思路,提早谋划,指导农机化新一轮发展。
3.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会不会变
中央2004年以来第15个1号文件明确,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
从国家2018年来发布的3个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及修订《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看,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即定政策只会强化,不会消弱。这种基本判断,对农机化战线来说,就如吃了“定心丸”。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7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