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等综合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等综合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开始,经历了试点示范、快速推进和成果巩固3个阶段。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写了工程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历史,取得了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巨大综合效益,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亿万农民的真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一是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生态效益显著。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强力带动下,“十五”期间,我国年平均造林面积超过1亿亩。到目前为止,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3.64亿亩,相当于我国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据四川省水文监测,实施退耕还林等工程以后,2004年与1998年相比,长江一级支流年输沙量大幅度下降,其中岷江夹江站减少38.6%,嘉陵江亭子口站减少94%,涪江射洪站减少95.6%。据四川省生态定位监测,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省年均滞留泥沙0.54亿吨、增加蓄水6.84亿吨;累计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量3646万吨、氮磷钾损失量2083万吨,平均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达134.5亿元。地处风沙前沿的内蒙古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全区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同时,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全部成林后,木材蓄积量将达10亿多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3亿吨、生产氧气16.2亿吨,相当于北京市现有300万辆汽车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巨大贡献,并扩大我国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有关专家说:“退耕还林这件事确实干对了,目前已经显现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比预料的还要好。”
二是农民收入普遍增加,部分地区贫困状况开始改变。退耕还林工程涉及25个省区市的2279个县、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4300多亿元的总投资中,85%以上直接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到2006年底,退耕农户户均已得到3500元的补助,尤其是西部地区、高寒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不少退耕农民以前一直十分贫困,退耕还林补助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退耕农户的贫困程度。特别是在一些气候较好的地区,退耕后发展的经济林、用材林、竹林、药材等生态经济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甘肃省陇南市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新建花椒、核桃、油橄榄等特色林果基地80万亩,成为当地的一大经济支柱,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比退耕前增长59%,近20万户、80多万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重庆市江天市在退耕还林中发展花椒13.5万亩,年产值已达2.1亿元,椒农人均增收1302元。湖北省秭归县2万退耕农户发展脐橙、柑橘5.4万亩,年产值达5400万元,户均增收2700元。贵州省赤水市自2001年退耕以来,累计种竹46万亩,全市竹林面积达102万亩,从业人员达8万人,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512元中有近一半来自竹业。
三是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退耕以前,山区、沙区农民广种薄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许多潜力没有发挥。退耕还林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机遇,许多地方将退耕还林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积极探索高效的治理模式和先进的经营机制,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能替代传统产业的生态经济型产业,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逐步走上了“粮下川、林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了耕地减少、粮食增产、农业增效。退耕还林还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且,“五个结合”配套措施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四是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生存条件,也使当地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思想观念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基层干部认为,退耕还林是贫困山区、沙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好载体。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8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