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供过于求状态未改,扩种需谨慎
玉米供过于求状态未改,扩种需谨慎
4月2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发展计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一季度主产区玉米平均批发价格同比上涨18.5%,农民预期收益增加,可能导致农民误判形势,增加种植面积。
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玉米供大于需的状态没有根本性改变,玉米的库存量还是比较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还需加强政策宣传解读,特别是信息的发布预警,把这些信息给农民讲清楚,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
资料图
这已经是农业农村部两个月来第三次向玉米种植户提出类似的建议——
3月7日上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建议玉米种植户不要盲目扩种;
4月17日,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介绍2018年第一季度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时,也提醒广大农户,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的农户,要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避免盲目扩张玉米生产。同时,建议手中有余粮的农户择机售粮,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产量≠供给量
分析供需形势,“管中窥豹”不可取
事实上,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玉米价格就进入了上行区间。数据显示,2018年3月玉米产区价格已达1864元/吨,较去年同期上涨21%,较2016年同期上涨1.2%。
与之相呼应的是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国内深加工产能继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淀粉出口增长,淀粉需求增加,燃料乙醇需求也呈增长态势,玉米工业需求继续大幅提高;饲料用玉米需求量大,一段时间内,市场需求仍将维持上升态势。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4月份供需报告显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玉米产量为21589万吨,预计2017/18年度我国进口玉米300万吨;4月份预计,2017/18年度我国玉米年度总消费量为24400万吨。玉米产量下降,消费需求增加,2017/18年度玉米市场结余量近7年将首次转负,当年结余为-2511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557万吨。
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市场,一边是日益减少的产量,加上市场行情渐好的加持,看起来种植户似乎理应顺势增加种植面积,谋求更大收益,为何农业农村部却一再提醒农户不要盲目扩种?
“我们看到产量确实在减少,事实上去年已经出现了产不足需的苗头。”农业农村部全产业链预警监测体系玉米首席分析师习银生解释,我国玉米市场供给量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除了与种植户密切相关的产量外,进口量和库存量也是影响供给量的重要因素。种植户在判断供需形势时,不能仅以产量数据作为依据。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进口玉米6万吨,同比飙升1078.9%。与此同时,玉米库存依然保持较高水平。4月25日,国家粮油交易中心挂牌“五一”节后第一次临储玉米投放公告,“800万吨”成为临储玉米拍卖历史上单周投放新高。
据了解,尽管2016/17和2017/18年度玉米结余量骤降,分别为458万吨和-2511万吨,但鉴于2014/15和2015/16年度的结余量分别达到了5145万吨和5020万吨,单是这两年的结余量就超过1亿吨,再加上之前几年的结余,即使今年缺口达到2500万吨,有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方面的支撑,市场供应仍是有保证的。要看到,当前我国玉米供大于需的状态没有根本性改变,从供需形势上看,现在扩种玉米并非良机。
短期上涨≠长期看好
价格走向哪,市场自己有判断
随着近几个月玉米价格的持续回暖,一些农户或合作社可能会抱着“看涨”的心态。“再加上玉米管理较为省心,改换作物品种可能还会涉及相应的耕作农机具的调整,他们想要继续种植甚至扩种的心理也可以理解。”习银生说。
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提升,今年玉米种植面积跟去年比预计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黑龙江增加7%,吉林增加3%,辽宁增加1%,内蒙古增加4%。
在备耕过程中,玉米价格的上涨和种植面积的扩张直接拉高了种植成本。据国家统计局数据,4月中旬尿素价格为1988.5元,较上期上涨29.0元/吨,涨幅1.5%;复合肥价格为2552.5元/吨,较上期上涨22.5元/吨,涨幅0.9%。
来自玉米主产区之一吉林省的数据显示,3月,吉林省国产尿素价格为2.01元/千克,同比上涨9.24%;三元复合肥(氯基)、三元复合肥(硫基)同比分别上涨0.42%和2.76%。据统计,化肥价格的上涨,将使水稻、玉米生产成本增加2%-2.5%。与此同时,土地流转费用也在大幅上涨,玉米价格的上涨还使得原本打算流转土地的农民改变想法,转而开始自己种植。
正如魏百刚所言,如果今年因为价格的上扬,造成一些非优势产区玉米面积的种植增加,既影响到玉米结构调整预期目标的实现,也将造成价格下跌,使农民的增收受到影响。
为了保障玉米市场的平稳运行,4月12日,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启动,比去年提前了将近一个月,首次投放大约700万吨,黑龙江拍卖量最大,拍卖底价低于当前主流玉米收购市场价。
“4月12日开始一周拍卖了700万吨,这个供给量完全足够市场需求。”习银生表示,今年玉米去库存的力度大于去年,这一行为的影响很快反映在市场上,尽管仍未确定具体数据,但目前的监测结果显示,受临储拍卖等因素的影响,4月玉米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
阶段性的数据证实了习银生的观点。国家统计局与卓创资讯联合发布的“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显示,继4月上旬止升为降之后,4月中旬国内玉米价格继续下跌。因临储拍卖启动,玉米投放量大,对玉米价格有所打压。但是优质粮拍卖溢价幅度较大,对市场优质玉米有一定支撑作用,陈粮溢价幅度较低,预计4月下旬优质玉米价格暂时稳定,陈粮价格或走低。
“其实供给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市场有自己的判断,通过价格你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来。农民对价格是十分敏感的。”习银生说,抛储确实会对农民的种植意向产生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民已经以蔬菜生产或进行轮作替代玉米种植。
习银生认为,不管是选择利益更大的其他作物的种植和采用轮作的方式,还是选择继续种植玉米,都可以视为是市场合理的选择。“国家不可能代替市场的作用,当看到市场调节出现偏差时,国家需要通过宏观调控进行倾向性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只是在幅度上的,并不能彻底扭转市场自发调节的趋势。”
补贴≠红利
区域政策性因素仅为农民利益兜底,影响力有限
自3月15日起,吉林省在东北三省率先出台玉米、大豆加工奖补政策,对收购加工2017年新季玉米的深加工企业及大豆加工企业进行补贴。
4月3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实行玉米和大豆的生产者补贴,其中,大豆补贴标准高于玉米。
一方面在呼吁农户谨慎扩种,另一方面却又拿出补贴政策为农户兜底,来自同一个部门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态度让一些农户陷入了迷茫。
“补贴和调结构并不矛盾,补贴并不是为了鼓励农民都去种植玉米。”习银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也不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出台补贴政策是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卖粮难”,保护农民利益。这些区域性的补贴政策辐射范围有限,也是在鼓励各省区将补贴资金向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集中,引导非优势产区继续调减玉米,同时对大豆生产者和大豆加工企业的倾向性补贴可以有效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加工能力,保证开工率。
在一些结构调整区,除了拿出政策对调整品种进行补贴外,一些地区还积极出台配套措施,从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入手,解决农民“不会种别的”“不愿种别的”的问题。为配合做好调减玉米种植中的农民培训工作和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种植优势经济作物的意识和能力,4月10日,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出台《关于在大规模调减玉米种植中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服务的工作方案》,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帮助农户理清调减玉米种植后替代产业种植思路,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开展技术示范与培训,让农民通过玉米调减、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学到技术、增加收入、改变观念,增强农民调减玉米种植的主动性和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
对此,习银生建议,农业结构调整要注重优质、绿色的导向,不盲目跟风,种植户应做足功课,先摸清种子市场,选出适合当地种、也能卖得好的品种;同时,要尽量抱团生产,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对接市场,抵御风险,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8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