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最新政策:[年终专访] 为什么要为农机使用者服务(一)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最新政策:[年终专访] 为什么要为农机使用者服务(一),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为什么要服务农机手? 

记者:刘会长您好。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在服务农机手方面明显加大了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您在不同场合也多次表示,要把为农机手服务作为协会工作优先选项。为什么要这么做?可否理解为协会工作的一个亮点?

刘宪:2022年我们确实在为农机手服务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之所以有这样的动作,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主要源于对农机使用问题多年的跟踪关注。在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持续变化的大趋势下,农机手在农业生产中的骨干角色日渐清晰,在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上,分量越来越重。这些感受促使我们投入更多力量为农机手服务,也得到行业主管部门肯定和支持,引起了大家关注,很受鼓舞。要说亮点谈不上,这原本是协会工作应有之义,只是以前认识不到位,做到不够多,现在的动作可以理解是一种补课。2016年我们提出“市场导向,服务当家”的办会理念以来,究竟为谁服务,怎么服务不甚清楚,2022年算是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认识上有了新的进步。

记者:是的,办任何事情都需要认识先行。我注意到您在多种场合谈到,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行业对农机使用者的作用认识的不够充

农机最新政策

分,当然对农机手的作用也是被低估了。您认为在认识方面存在那些需要弄清的问题?

刘宪:认识方面的问题是一个老话题,几十年前我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毕业,刚参加工作时,就听老同志说,农业机械化领域重制造、轻使用的问题很突出。当时工作的单位是农牧渔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在月坛南街26号办公。上班后我知道楼里还有一个农机工业局,外界说一个是工业的农机局管制造,一个是农业的农机局管使用。当年农机化局有一笔很大的经费用于科研,每次讨论科研经费的安排时,大家都会发表很多意见,许多科研人员更愿意申报产品研发方面的课题,需要动员他们报研究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课题,研究农机科学运用技术。当时局领导还全力抓一项专门的工作叫农机化区划,安排资金人力,研究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还专门到这些模式的实施点去总结经验,提出分类指导的意见。

记者:您所说的当年讨论的“重制造、轻使用”观念包含什么内容?

刘宪:大致有这么几点:一是认为从难度上讲制造是白手起家的创造,难度大于使用;二是从复杂性上看,制造所面临的因素多,变量多,完成一个制造比完成一个使用要做的工作复杂得多;三是主从关系上看,制造是主要的,制造出来了,其他的

农机要闻

就都好办了。由于上述认识具有普遍性,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重制造轻使用的倾向一直存在,解决制造问题的研究人员,获得奖励和荣誉相对较多。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议论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了,使用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有些已经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升。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先解决观念问题。我认为把制造和使用之间仅仅看成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有机自然就会有化,有多少机就会有多少的化是不对的。遗憾的是这种观点虽然偏颇,许多人却不以为然。

记者:这个问题大概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那么在您看来它们应该是什么关系?

刘宪:我认为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机器肯定谈不上机械化,有了机器也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实现机械化。机器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许多事例说明再好的装备没有合适的条件,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场。有了机器,也有了适用机器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就会应运而生了。我的母校成立时叫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机械化农业的概念很贴切,就是用机械化来包装农业的全部领域。在这个概念里,农机的装备和农机的运用同等重要的,不是说有装备就可以了,装备只是一个要素,一个组成部分。装备不能决定全部。

记者:我同意您的说法。需求是刺激行业发展的推动力,“机”和“化”是相辅相成的,前些年出现的小麦联合收割机高速增长,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例子。在增长之前,小麦联合收割机市场平淡,由于跨期作业的兴起,农民大量购买联合收割机,短短几年小麦联合收割机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市场供不应求,这生动的说明了有了适宜的条件,也就是有了跨区作业,小麦联合收割机才有大的发展。

刘宪:这个例子有说服力,小麦联合收割机突然火爆起来,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需求是一切机器创造的源泉,一切装备技术进步的催产素。我在农村调研时看到许多好用的机器,尤其是适合地方农业特色的耕作的一些机器,都是在现实需求推动下创造出来的。在这方面,我们的科研单位似乎还跟不上民间的研究步伐。企业常常说要以销定产,参与

农机新闻

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把握需求,有效的占领市场。一个地方要搞农业机械化,不仅涉及机器本身,还涉及当地的农业技术,耕作习惯,土壤和农机的操作人员,涉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农产品的市场等诸多因素,不是单一因素。过去我一直比较关注的是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认为传统的农业耕作栽培技术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必须变革就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近年来我感觉到这个认识比较片面,我们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问题,还涉及土壤问题,农机使用者的问题等等,起码也应该叫“四农”融合,即农机、农艺、农田和农人这四个方面有机的融合,机器是前提,但是单单有前提不行还要有其他条件。最近我参加了中国农科院组织的一个论坛,会上农业专家对机械化问题也谈了类似的观点,主张系统考虑面临的不协调问题,很受启发鼓舞。

记者:您从整体协调的角度提出“四农”融合的观点,很新颖有创意。我觉得其实我们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您所提出的“四农”融合一个很成功的例子,特别是黑土地的保护性耕作,就是机器、栽培技术、土壤和使用者的有机融合。看来搞农业机械化仅仅有了机器确实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您认为现代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呢?

刘宪:你这个问题很重要。这两年我持续关注农机使用者这个群体的根本原因,就是认为农机使用者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动力,从本源讲原动力不是机器。那些认为有了机器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农业机械化,主张把资源都集中于机器研发方面,或者在研发方面不尊重实践,新产品开发出来直接推向市场,忽视使用者的意见,以为机器可以主导一切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记者:机器主导的理念在农机智能化方面似乎体现的很多,您怎么看?

刘宪:近些年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热度持续,许多单位投入优质人力物力资源追求农机运用无人化,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用于解决“谁来种地”的困难,值得商榷。在目前国情下,一味推崇无人操作没有必要。无人智能装备应该用于替代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的操作,适合高温严

农机通

寒等恶劣环境,危险等级高的场合。人是机械化生产中最活跃和宝贵的要素,完全替代是不明智不可行的。在一些技术要求高,需要随机处置应对的环节,如果用高智商高素质的人来解决,将更加精准一些,性价比很高。人不仅可以使用机器,还可以为改进和创造机器提供思路。无人农场和农机的运用技术也有密切的关系。我认为减少或不需要人介入的工作思路不可取,今后若干年都要坚持让人更深层次更多的介入和实际操作。这些人不是一般的水平,而是专业的操作者,掌握综合的知识和专门技术。现在这些人不是多了,而是很不够。现在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加入这个领域,令人欣慰,我们协会已经通过成立分支机构把他们组织起来,提升农机使用队伍的整体素质。


原文网址: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0/148534

标签:农机   机器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4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