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空心薄皮的原因,空心的主要原因是缺水、薄皮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偏高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双孢菇空心薄皮的原因,空心的主要原因是缺水、薄皮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偏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双孢菇空心薄皮的原因,空心的主要原因是缺水、薄皮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偏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双孢菇空心薄皮的原因,空心的主要原因是缺水、薄皮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偏高
双孢菇空心薄皮的原因,空心的主要原因是缺水、薄皮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偏高 ♂
双孢菇空心薄皮的原因,空心的主要原因是缺水、薄皮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偏高空心:主要因出菇期水分管理不当所致。出菇期间,菇房空气湿度过低,土面喷水少,土层过干,导致子实体无法及时补充水分,进而形成空心菇。
薄皮:气温偏高、栽培密度过大、品种选择不当(贴生型品种、气生型品种容易产生薄皮菇)、覆土后调水期时菇房空气湿度过大等均容易形成薄皮菇。
一、双孢菇空心薄皮的原因
1、空心
(1)空心菇主要是由出菇期的水分管理不当造成的。
(2)在出菇期菇房空气湿度过低,菇体水分蒸发快,再加上土面喷水少,土层过干,尤其是粗土层过干,迅速生长的子实体得不到水分的补充,就会在菇柄产生白色疏松的髓部,甚至在菌柄中产生空心菇。
(3)若在盛产期加强水分管理,及时喷水,并适当进行间歇喷重水,不使土层过干,同时使粗土粒也能得到水分,保持一定的湿度,就能使快速生长的子实体得到充足水分,预防空心菇的产生。
2、薄皮
(1)薄皮菇的形成主要是由温度偏高,子实体生长速度快,栽培密度大,营养供应跟不上所致。
(2)薄皮菇的产生还与品种的特性有关。贴生型品种大多数出菇密,容易产生薄皮菇,产量低,质量差。
(3)气生型品种培养料和覆土层过薄,又加上喷水少,造成营养和水分供应不足,也会产生薄皮菇。
(4)覆土后调水期因为喷水少,喷水次数多,加上通风少,菇房内空气湿度大,菌丝生长的部位过高,子实体结在细土表层,根基浅,也易产生薄皮菇。
(5)若在土层调水期适当通风,使出菇部位在粗土与细土层之间,就可减少薄皮菇。适当增加培养料和土层的厚度,加强出菇期的水分管理,也可避免薄皮菇的产生。
二、双孢菇栽培注意事项
1、栽培料预湿
(1)稻草时栽培双孢菇主要培养料之一,在栽培前首先要将充分浸泡,以利发酵,浸泡不充分的稻草堆在翻堆时需要大量的补水。
(2)在第二次进行翻堆时如果不可捕捉水分,以后补水会比较困难,这样会影响到菌丝的生长,所以需要注意。
2、翻堆均匀
(1)翻堆时应该按照生料放中间,熟料放两边;中间的放两头,两头的放中间的原则进行,只有只有这样才可以将培养料发酵均匀。
(2)如果不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翻堆,会导致培养料不可均匀的发酵,失去翻堆的意义和目的。
3、覆土消毒
(1)在栽培时,非常多的种植户会使用园土进行覆土,这些园土未经过任何的处理,有些还会用一些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
(2)这些土壤和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常常会带有大量的细菌和虫卵,在栽培时极易引发多种病虫害,严重影响到双孢菇栽培生产,严重时导致绝收,危害极大,在栽培时需注意。
4、肥水管理
(1)有些在栽培双孢菇时,会将其和其他的作物等同起来,在覆土时会大量的添加尿素,这样导致尿素在分解时会散发大量的氨气,氨气浓度过高会导致菌丝死亡,导致绝收。
(2)另外在双孢菇种植前期高温气候是,如果喷洒水,会造成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导致菌丝和小菇死亡的现象,在后期喷水也会导致菌丝退化、早衰,希望引起注意。
双季稻什么时候播种及收获 ♂
双季稻什么时候播种及收获早稻:播种时间多为每年3月份底至4月初,收获时间多为7月份中下旬。
中稻:播种时间多为每年4月份初至5月份底,收获时间多为9月份中下旬。
晚稻:播种时间多为每年6月份中下旬,收获时间多为10月份上中旬。
一、双季稻什么时候播种及收获
1、播种与收获时间
(1)早稻:一般在每年3月份底至4月初播种,到了7月份中下旬即可收获。
(2)中稻:一般在每年4月份初至5月份底播种,到了9月份中下旬即可收获。
(3)晚稻:一般在每年6月份中下旬播种,到了10月份上中旬即可收获。
2、双季稻介绍
(1)是指在1年内种1季早稻,然后再种1季晚稻,通常在每年5月份中下旬插秧,成熟收割后立即翻耕水田,并再次播种(农历立秋前完成)、插秧。
(2)栽插晚稻后,最迟要在降霜前或11月份完成收获工作。
3、单季稻介绍
(1)通常在每年6月份中下旬至7月份初插秧,到了10月份中下旬便可收获。
(2)单季稻的亩产量通常要高于双季稻中的其中一季,但总产量低于后者。
二、双季稻和单季稻的区别
1、双季稻
(1)稻作制度是在同一块稻田中,于1年内种植、收获两季水稻,根据栽培方式可分为间作稻、混作稻、双季连作稻。
(2)双季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比较久,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便有双季稻的记载。
(3)古籍中提到的“两熟稻”、“再熟稻”包括再生稻、连作稻、混作稻、间作稻,反映出我国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样性。
(4)种植双季稻可充分利用劳力和自然资源,有利于粮食增产。
2、单季稻
(1)稻作制度是1年内只种植1季水稻,主要种植区域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长江流域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南方部分丘陵山区也种植单季稻。
(2)单季稻可分为单季早稻、中稻、晚稻,南方水田及高海拔地区入冬后会进入休闲期。
(3)单季稻与其他旱作物复种时,可形成1年2熟或3熟制。
双季茭白种植技术,茭白的生长特点 ♂
双季茭白种植技术,茭白的生长特点选苗种的时间一般在元旦至元月20日之间,将引进的茭白种墩寄育在秧田即可。茭白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空气湿度最好控制在85%以上,保持适当的水层。当茭白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进行孕茭。栽扦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15-20日,栽扦时水层要浅,莳后即灌深水活棵。
一、茭白的生长特点
1、根:茭白的根主要生于两种部位,一种生长在地下茎上,另一种生长在宿根上,根长20-70厘米。茭白的根系十分发达,是茭白充分吸收养分的器官。
2、茎:茭白茎有地下茎和地上茎两种。地下茎又称地下匍匐茎,匍匐茎顶端串出地面也会产生茭白,地上茎在地表上成为苔管,称为宿根茎,茎上有生叶,并在宿根茎上生茭白。茭白可以分蘖,分蘖力强,基部叶产生的分蘖称为一次分蘖,一次分蘖的基部叶也可以分蘖为二次分蘖,形成基苗。
3、叶:茭白叶片较长,分为叶片、叶鞘、叶枕,叶片为平行叶脉。叶长100-150cm,宽3-3.5cm。
4、温度、水分和养分:茭白生长适宜温度在20-25℃,空气湿度在85%以上,特别喜水,所以要生长在水中,但水又不能太深。在沼泽地中,茭白田一般要保持适当的水层。孕茭时水层深,分蘖时水层浅。当夏季高温时,茭白容易生病,所以要通风,拉黄叶,浇深水降温,以利茭白生长。茭白需要在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地肥沃的水田生长,增加钾肥对茭白生长清秀、茭白白嫩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5、孕茭:当茭白生长到一定程度,气候适宜,便会孕茭。
(1)孕茭时间:夏季从5月末6月初到7月末,秋茭8月到10月可以孕茭。
(2)孕茭的特点:当9月上中旬气温开始变凉,日夜温差大,茭白体内养分开始积累,积累的养分向花茎转移和运输,茭白茎部逐渐扁平,老农称为扁杆,再过3~5天,茎中间膨胀,直接露白,这就形成茭白。而孕茭的过程实质上是由茭白体内的黑粉菌、黑粉菌产生的厚壁孢子,所产生的菌丝体侵入茭白的生长点,菌丝体分泌吲哚乙酸,刺激花茎,花茎膨大,才形成茭白,茭白是肉质茎,可作为蔬菜食用。
(3)孕茭与温度有关:茭白最适合的孕茭温度在24-25℃,湿度在85-95%,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孕茭。
(4)孕茭与施肥有关:过肥、过瘦也会影响孕茭,尤其是夏茭。孕茭肥一定要注意,如果施不好,就会推迟孕茭,如果施肥过度,就会影响产量。
(5)孕茭与管理有关:包括水、肥、病、害虫、杂草的管理,田中无水过干,根系深扎,容易造成返祖,变成犟茭。过肥或施肥过头,黑粉菌刺激不上,不会孕茭。过瘦,生长营养积累少,也不会孕茭。田间杂草丛生,茭白长不好,也不会出现茭白。
二、双季茭白种植技术
1、选苗种:寄秧育苗,寄秧时间在元旦至元月20日之间。将引进的茭白种墩寄育在秧田,寄秧田容易上水,能保水,种墩大部分插入泥中,排列好,施肥上水过冬,明年2月发芽,冬天不能断水,保证每墩生产8-20多种苗。
2、大田整地:种植茭白的田块,冬天一般深5~6英寸,平整高低,以便上水达到一个水平。
3、筑田埂、打田底、盖田埂
(1)筑田埂:3月中下旬开始筑田埂,打田底,盖田埂。用耕作层下的生土,在田周围建造高50cm、底宽60-80cm、顶宽40cm的田埂。田埂应平整结实,用生石灰鞭打夯实。上水后不倒,不塌,不漏水。
(2)打田底:如果靠河、沟的田块、有地下沟的田块或地段,则要打田底,即把表土取出,在生泥部分撒上生石灰粉一层一层用石郎头捆结实,防止漏水漏肥。
(3)盖田埂:田埂筑好后,如遇大睛天,则要用田块内的松土在把田埂两边拥实着,以防日晒开裂。
4、基肥:基肥可以用牛粪3~5吨或尿粪150担或鸡粪60担撒均匀。如果基肥不足,则用N、P、K的含量为45%复肥100-150斤,把土捣细、平整后准备上水栽培茭白。
5、栽扦:栽扦时间为4月15-20日,密度为1米×0.5米,秋苗为把寄秧挖出来,再分墩,每墩苗4株,当天栽扦。莳茭白秧苗时,要上水把田间土壤拉平,然后栽扦。栽扦时水层要浅,浅水莳秧,拉线定点,1条线上1米一个记号,0.5米一行,一亩基本在5000株。扦时不要过深,达到苔管在泥中即可。如果太浅,风一吹就会倒,过2天可对倒苗补栽一下,莳后即灌深水活棵。
双斑萤叶甲介绍,幼虫主要危害杂草和豆科植物的根系 ♂
双斑萤叶甲介绍,幼虫主要危害杂草和豆科植物的根系双斑萤叶甲分为4个虫态,其中卵、幼虫、蛹生活于地下,成虫于地上活动。
双斑萤叶甲幼虫为害部分杂草和豆科植物的根,而成虫为害大豆、玉米、向日葵等多种作物的叶片,严重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
双斑萤叶甲幼虫体长5-6mm,体色为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成虫呈长卵形,头、胸部红褐色,具鞘翅、触角,鞘翅基半部具近圆形淡色斑,两翅后端合为圆形。
一、双斑萤叶甲介绍
1、危害情况
(1)双斑萤叶甲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寄主广泛。此虫有4个虫态,其中卵、幼虫和蛹生活在地下,幼虫主要为害部分杂草和豆科植物的根,仅成虫在地上危害,取食大豆、玉米、向日葵等多种植物。
(2)近年来,拜泉县各乡镇大豆作物上出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
(3)严重地块一株大豆有虫30多头,以成虫群集在大豆叶上,在豆株上自上而下取食叶片,将叶片吃成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影响光合作用而造成减产,给大豆生产造成了非常大威胁。
2、形态特征
(1)成虫
①体长3.6~4.5mm,宽2.0~2.5mm,长卵形,头、胸部红褐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
②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
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一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
④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一长刺;腹管外露。
(2)虫卵
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3)幼虫
体长5~6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4)虫蛹
蛹为离蛹,长2.8~3.5mm,宽2 mm,白色,表面具刚毛。
3、发生规律
(1)双斑萤叶甲在拜泉县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表面1~15cm深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30~40d,在2~8cm土中活动或取食大豆根部及杂草,完成生长发育。
(2)6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7~10d。7月上旬田边杂草始见成虫,初羽化的成虫喜在地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经10~15d转移到豆地危害,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进入危害盛期,主要在大豆生育中、后期为害复叶。
(3)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成虫具有弱的假死习性,能短距离飞翔,通常一次飞翔2~5m。
(4)早晚气温低于8 ℃或风雨天喜躲藏在叶背、植物根部或枯叶下,喜在9:00—11:00和16:00—19:00飞翔取食,干旱年份发生危害重。
二、双斑萤叶甲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清除田间杂草,特别是稗草、刺菜、苍耳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减少越冬虫源,降低发生基数。
(2)对双斑萤叶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农田及时补水、补肥,促进大豆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
(3)秋季整地,深翻灭卵,破坏越冬场所,可减轻受害。
2、物理防治
该虫有一定的迁飞性,可用捕虫网捕杀,降低虫口基数。
3、生物防治
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如苜蓿等,以草养害,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保护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
(1)防治适期
①根据该害虫的发生规律,在防治策略上坚持以“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原则防治成虫。
②6月中下旬就应防治田边、地头等寄主植物上羽化出土成虫及大豆上的成虫,并要统防统治。
(2)防治方式
①田间双斑萤叶甲发生时,用25g/L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0.3~0.4L/hm2,或25g/L氯氟氰菊酯乳油0.3~0.4L/hm2,或4.5%氯氰菊酯乳油0.3~0.4L/hm2,兑水喷雾。
②应选择气温较低、风小天气喷雾,注意均匀喷洒,喷药时地边杂草都要喷到,消灭害虫寄生源。
③喷药时可在配好的药液中加有机硅助剂,以提高杀虫效果,节省用药量。
④因为该虫危害时间长,单次打药不可控制,所以每隔7天要打药1次,视发生情况连续喷药2~3次。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9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