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鲜乙蒜素的作用和用途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咪鲜乙蒜素的作用和用途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咪鲜乙蒜素的作用和用途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咪鲜乙蒜素的作用和用途 ♂
咪鲜乙蒜素的作用和用途咪鲜·乙蒜素可防治炭疽病、黑星病、叶枯病、腐霉病、褐斑病、尖杆枯病、稻瘟病、姜瘟病、真菌性叶斑病、作物根部病害、土传性病害以及苗期立枯病、猝倒病等。
一、作用与用途
1、咪鲜·乙蒜素主要用于防治真菌性叶斑病、炭疽病、黑星病、褐斑病、叶枯病、稻瘟病、姜瘟病、腐霉病、尖杆枯病以及苗期立枯病、猝倒病、作物根部病害、土传性病害等,尤其是对水稻稻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咪鲜·乙蒜素中的有效成分为咪鲜胺以及乙蒜素,具有内吸和传导作用。其中乙酰胺为咪唑类杀菌剂,对于子囊菌及半知菌所引起的病害有特效;而乙蒜素为有机磷类杀菌剂,通过(S-S=O=O)基团与菌体分子中含-SH基的物质发生反应,从而抑制菌体正常代谢,起到杀菌的作用。
二、使用方法
1、咪鲜·乙蒜素适用于果树、大田作物、经济作物,在病害发生初期时,使用35%咪鲜·乙蒜素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
2、如果是防治土传性病害,每150-200m²土地使用15ml的35%咪鲜·乙蒜素可溶液剂兑水45kg稀释,淋根或浇灌处理。
3、如果是防治稻瘟病,每亩地使用25-30ml的35%咪鲜·乙蒜素可溶液剂或50-70g的20%咪鲜·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喷雾。
三、使用注意事项
1、20%咪鲜·乙蒜素可湿性粉剂在水稻上的安全间隔期为30天,每季最多使用2-3次。35%咪鲜·乙蒜素可溶液剂在水稻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4天,每个作物周期最多使用3次。
2、咪鲜·乙蒜素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3、本品对蜜蜂、鱼类等水生生物、鸟类、家蚕有毒,在蜜源作物花期、蚕室以及桑园附近禁用,同时用药需远离水产养殖区,并禁止在河塘等水体中清洗喷药器械。
咪鲜胺浸种的用量,每十毫升应兑水30-40升 ♂
咪鲜胺浸种的用量,每十毫升应兑水30-40升用量:每2ml的25%咪鲜胺兑水4-6kg稀释后(即25%咪鲜胺2000-3000倍液),可用于3kg水稻种子的浸种工作,浸种时间约为12-24小时。浸种结束后,可直接催芽播种。
目的:使用咪鲜胺浸种是为了预防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
一、咪鲜胺浸种的用量
1、咪鲜胺浸泡种子可防治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发生,但在使用时要注意用量。
2、咪鲜胺(使百克)药液浸种方法:用25%咪鲜胺(使百克)2毫升兑水4~6公斤配成2000~3000倍药液,浸泡水稻种子3公斤12~24小时,然后捞起不用清洗可直接催芽播种。
二、水稻怎么浸种催芽
1、晒种
把稻种浸种前一周选晴天将种子晒6~8小时,有利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也可杀死部分病菌。但杂交稻种浸种前不要晒种。
2、选种
要求用清水选种,把秕谷捞出,以培育出整齐健壮秧苗。
3、提倡活水浸种
(1)浸种时间不易过长,采用“日浸夜露”的方式,浸种时将种子放入流动清水中先浸6小时(无流动清水的要每隔4-6小时左右换水一次)。
(2)采用间歇浸种方法:常规早稻浸种时间33—35小时,超过48小时不利于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杂交早稻宜采用多起多落,间歇浸种方式,忌长时间连续浸种。因为杂交水稻吸水后酶的活性较强,故杂交水稻种子的浸种时间要比常规稻种子的浸种时间要短。
4、提倡药剂浸种
(1)建议采用药剂浸种,包衣种子除外。目前常用的药剂有25%咪鲜胺2000-3000倍液(即2ml兑水5公斤,浸种4-5公斤)浸种6小时。
(2)或用500倍强氯精(2克氯精兑1公斤水)浸种6-8小时后,药液应高出种子表面一寸(期间不换水),然后把稻种用清水反复冲洗,把残留药液冲洗干净。
5、催芽
(1)简易的方式是用双层、无病、湿润麻袋催芽,在地面垫一层无病稻草,将一条麻袋铺好,把种子均匀地铺在上面,再将另一条麻袋盖在上面,中途只少量注意是否添加水分即可。
(2)谷种升温后,控制温度在35~38℃,温度过高要翻堆,过低则要采取措施提高种堆温度。经20小时左右,谷种即可露白破胸。
(3)5月中下旬气温正常,则采用日浸夜露方式,不需要加保温材料,均可正常发芽。
6、炼芽
在播种前要把催好芽的谷种摊开在常温下炼芽3~6小时后播种。使谷种适应空气温度,提高成苗率。
7、适时播种
谷种露白后调温到25~30℃,适温催芽促根,待芽长半粒谷、根长1粒谷时即可播种下田,机插抛栽育秧芽长要适当短些。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9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