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秋繁怎样饲喂蜂群,附饲料种类和秋繁期的注意事项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蜜蜂秋繁怎样饲喂蜂群,附饲料种类和秋繁期的注意事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蜜蜂秋繁怎样饲喂蜂群,附饲料种类和秋繁期的注意事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蜜蜂秋繁怎样饲喂蜂群,附饲料种类和秋繁期的注意事项 ♂
蜜蜂秋繁怎样饲喂蜂群,附饲料种类和秋繁期的注意事项蜜蜂秋繁通常采用奖励饲喂的方法进行,以刺激蜂王快速产卵,激励工蜂哺育幼虫,只要在每天的晚上饲喂一次即可。蜜蜂的饲料通常以蜂蜜和花粉为最佳,不过成本较高,所以一般都是用白糖来饲喂蜜蜂。值得注意的是,秋繁宜早不宜迟,秋繁过迟蜂群可能无法培育适龄的越冬蜂;要把控好饲料的质量关;还要谨防盗蜂事件的发生。
一、饲料种类
蜜蜂是一种完全以花为生的昆虫(包括鲜花蜜和花粉),从蜜蜂的食用性来看,最好的饲料是蜂蜜和花粉,但是用蜂蜜和花粉喂蜜蜂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在养蜂的生产中,一般都是用白糖喂蜜蜂。事实上,蜜蜂吃白糖和人吃饭是一个道理,只要合理喂食,就不会对蜂群产生负面影响。
二、配制饲料
蜜蜂饲料的配制方法比较简单,例如用砂糖喂蜜蜂时,必须制作成糖浆。具体做法是将砂糖和开水按1:1的比例配置为糖浆,等糖浆变温后再放入饲养器中饲养蜂群,但单一饲喂砂糖容易导致蜜蜂营养不良,因此配置砂糖时最好适量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三、饲喂方法
蜜蜂秋繁期的饲养是奖励饲喂,以刺激蜂王迅速产卵,激励工蜂积极哺育幼虫为目的。具体的饲养方法是在秋繁期的每天傍晚或夜晚饲喂1次,饲养量以巢脾上有少许边角蜜且不压子脾为宜。另外,蜜蜂秋繁期也是盗蜂高发期,饲养蜂群时必须避免发生盗蜂。
四、注意事项
1、蜜蜂秋繁宜早不宜迟,过早秋繁最多是会损失些饲料,若秋繁过迟,蜂群可能无法培育适龄的越冬蜂。
2、蜜蜂秋繁期应继续奖励饲喂,但必须控制饲料质量,否则由于劣质饲料等问题很容易引起蜂病。
3、蜜蜂秋繁期是盗蜂的频发时期,一旦被盗,轻者影响蜂群的正常秋繁,严重时可能会因盗蜂频繁而影响全场蜂群。
蜜蜂秋繁技术及注意事项,秋季降温越早蜜蜂秋繁越早 ♂
蜜蜂秋繁技术及注意事项,秋季降温越早蜜蜂秋繁越早蜜蜂秋天的繁殖时间因地区气候而异,秋季降温越快的地区秋繁开始时间也越早。蜜蜂秋季繁殖时必须取出蜂巢多余的巢脾,确保工蜂的护脾能力。蜂王也是蜂群繁殖速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秋季繁殖的目的是促进蜂群快速繁殖新的蜂王。蜂群繁殖速度受蜜源多少的调节,蜜源越多越容易收集时蜂群繁殖越快。
一、秋繁时间
蜜蜂秋天的繁殖时间因地区气候而异,实际上秋天的繁殖最主要的目的是让蜂群有足够的势头越冬,所以秋季降温越快的地区秋繁开始时间也越早。例如,北方地区每年8月上旬可能开始秋天的繁殖,南方地区延期到9月中旬,少数冬天的温暖地区甚至10月开始秋天的繁殖。
二、调整巢脾
蜜蜂秋季繁殖开始时调整巢脾,使蜂多余脾,蜂量小,气温高时适当放宽蜂脾,秋季繁殖时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也非常明显,蜂少时幼虫因工蜂脾保护能力不足而冻结,蜜蜂秋季繁殖时必须取出蜂巢多余的巢脾,确保工蜂的护脾能力。
三、更换蜂王
蜂王是蜂群中最主要的繁殖者,实际上蜂王也是蜂群繁殖速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秋季繁殖的目的是促进蜂群快速繁殖新的蜂王,因此在秋季繁殖前必须立即更换老弱病残等劣质蜂王,需要注意的是蜂王有生产王、处王和王台三种,在更换蜂王时一定要考虑三种蜂王的差异。
四、鼓励饲养
奖励饲养是促进蜂群快速繁殖的不二方法,基本原理是蜂群繁殖速度受蜜源多少的调节,蜜源越多越容易收集时蜂群繁殖越快,相反蜂群繁殖速度相对较慢,秋季繁殖期间每天傍晚或夜晚都要继续奖励饲养,但奖励饲养时要注意防止盗蜂和确保饲料的质量。
五、病害的预防和治疗
秋天是蜜蜂各种疾病的高爆发期,蜂群生病的轻者会影响繁殖速度,严重时蜂群可能会逐渐消失,所以秋天繁殖时必须加强蜂病的预防和治疗,尽量将蜂病杀死在萌芽中。另外,秋天也是蜜蜂敌人的高发期。例如,大型胡蜂在失王不足的情况下组成团队攻击蜂群。
六、注意事项
1、蜜蜂秋天的繁殖时间主要取决于各地的气候,如果时间不确定,就要实现“宁早不晚”的原因是秋天繁殖过晚的蜂群可能没有时间培育适龄的越冬蜂。
2、蜜蜂在秋天繁殖期间必须继续鼓励饲养,但在奖励饲喂时一定要把好饲料质量关,否则,蜂群容易因劣质饲料引起蜂病等严重问题。
3、蜜蜂的秋季繁殖结束时间因气候而异。一般来说,冷却越快,秋季繁殖就越早结束。此外,在同样的条件下,中蜂秋季繁殖比意蜂秋季繁殖结束得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9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