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二手农机拖拉机]你见过历史上最低调的将军,他低调到什么程度?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苏北二手农机拖拉机]你见过历史上最低调的将军,他低调到什么程度?,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二手农机网请查看:二手农机网

  

95岁的老兵张富清,在功名身后的64年隐藏,在祖国七十周年庆典之际,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褒奖,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承认,是对这位低调老人最大的宽慰。

老党员张富清曾经在解放战争期间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共计三次;二等功一次;并且荣获两次“战斗英雄”称号。

1955年之际,因为国家的需要,他默默的转向了湖北最贫困也最艰苦的山区工作,此后的64年之中,这位老人从来不曾拿立下的功劳说事,自己默默隐藏在艰苦的第一线,为国家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张富清所有的功劳自己的家人都不知道,他也没有跟组织上提过任何一点要求,他的事迹还是因为18年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时候偶然被发现。

张富清在24岁就进入了部队,并且直接进入的是西北野战军,然后就开着跟着解放大军南征北战,他自己叙述打了多少的仗是真的记不清了,只知道很多次离死亡边缘就差那么一点。

我其实打过的仗很多,但是大多数都记不清了,唯独1948年在陕西蒲城永丰镇那场战役让我特别记得,因为那一次真的特别危险(巍巍颤颤的老人)。--张富清

这位老人曾经很自豪的告诉记者,每次的战斗,他都是自己打前锋,当初年轻,总觉得要为革命贡献该有的青春;这位老人说自己每一次能够坚决的完成任务,都是因为有着不怕死,勇敢向前冲的信念。

在解放战争之中,张富清因为壶梯山战役、永丰战役表现出色,被授予“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等功”,所以还被彭德怀大将军亲自接见赞扬。

当时的彭德怀大将军,在西北野战军任司令员兼政委,当时因为永丰战役结束嘛,大将军就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在永丰战役中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值得表扬。”大将军在说完这些话之后,还亲自给我授勋,当时把还年轻的我感动的哭了,直到现在大将军的容貌都还在我的眼前。--张富清

张富清很多次都说自己作为一个革命的军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这点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且这也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告诉别人是因为不想搞特殊。

张富清有一个儿子叫做张健全,在采访张健全的时候,张健全称:“平时我们也不知道他收藏了什么东西,并且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因为他基本从来不跟我们谈这些东西。以前见过父亲一个小皮箱,但是都上锁了,完全不知道里面放了什么,父亲也没告诉过我们。”

这就是老人儿子所知道的,被张富清瞒了64年的真相,这位老人在离开部队之后,辗转于粮食局、银行等单位,最后的职位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来凤支行原副行长 ”,但不管在哪个岗位,他始终践行着一个军人该有的样子,记得一个军人该做的事。

张富清虽然已经退休在家,但是这位老人思想上却一直不曾退休,这位老人在88岁的时候因病截去左腿,本以为接下来的时光将在轮椅上度过。

这位老人丝毫没有在轮椅上度过的觉悟,就算因为截去左腿,但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他再次站了起来。

张富清:“我年纪已经大了,确实已经不能为家人以及国家做事情了,但正是因为如此,我要站起来,我要生活自理,我不能给家人和国家添麻烦,孩子们还在外面工作,我不能作为他们的累赘,不然他们就没有办法集中力量为国家多做事了。”

了解完这位老人的过往,越发觉得其老人的伟大,是什么样的信念,能够让一位战功显赫的人,去埋藏64年的功名。

最触动我的是“我经常能够想到跟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大多数人为了国家跟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相比于他们,起码人还在,生活无忧,日子还过得去,我就做了这么一点应该做的事,又有什么资格拿出来表现呢?”

老人的精神恰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六十多年的深藏功与名,向这一位老兵致敬。

今日盛世皆由吾辈以性命鲜血换来,我们一定要将这种美好的精神愿景传承下去。

在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里,在毛泽东思想的教导与指引下,一心为公,低调做人的将军比比皆是。

今天方城就来讲一个一心为公,低调做人的将军故事。

他曾经被毛主席赞誉为“陕南王”,开国上将韩先楚、刘震见了他,都亲切的称他为“老班长”。

他就是开国中将陈先瑞。

陈先瑞(1914年——1996年),安微省金寨县人。放牛娃出身,15岁参加红军,17岁入党。

1932年,陈先瑞任红二十五军手枪队班长时,韩先楚和刘震在他班里当战士。

喜欢红四方面军军史的,经常会看到手枪队这个在四方面军中经常出现的专门用语,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手枪队,系红四方面军的独创,从方面军到军、师、团级,都设有人数不等的手枪队。他们都是从红军战斗骨干中优中选优,身兼侦察、保卫、筹款等特殊职责,是红军时期的特种部队。

当年成仿吾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到中央根据地瑞金参加苏维埃会议,就是由陈先瑞带着韩先楚、刘震等人,化妆成仆人掩护成仿吾上的火车。

而韩先楚、刘震之所以能和陈先瑞一个班,是因为他们在原来的部队中表现优异,被选拔调入手枪队的,这才有了后来军史上“将军班”的佳话。

(左起刘震、韩先楚、陈先瑞)

红二十五军从鄂豫皖长征时,陈先瑞已是团治处主任。

在长征到鄂豫陕边界时,陈先瑞率一个连和200多位伤病员留了下来,创建鄂豫陕游击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与红二十五军失去联系,孤悬敌后的陈先瑞,不畏艰险,转战二十多个县,硬是在敌后打出了一片天地,部队也从最初的4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并成立了以他为师长的红七十四师。

西安事变后,党中央派专人到陕南联系在此地战斗的陈先瑞,与主力红军失去联系一年多的陈先瑞,终于北上与老部队会合。

红军三原整编后,陈先瑞任一一五师留守处主任,负责率部掩护八路军至前线的后方补济、交通等工作。

同年10月,陈先瑞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四团团长。在此期间,陈先瑞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主席对他坚持陕南的功迹赞不绝口,称他为红军的“陕南王”。不久,陈先瑞率部进入山西与日寇作战。

1941年初,陈先瑞任警一旅副旅长,后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44年4月,日寇大举进攻河南,陈先瑞任豫西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敌后,创建了豫中根据地,任豫中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抗战胜利后,陈先瑞任中原军区第十六旅政委。中原突围中,他率部掩护主力突围后又一次进入陕南,任鄂豫陕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

1947年7月,陈先瑞任中原军区三十八军副军长,率2个师配合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全国胜利后,陈先瑞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抗美援朝爆发后,他任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入朝作战。此时他当年一个班的战友韩先楚,已是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十九兵团司令员。

而另一位老战友刘震,此时由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兼志愿军空军司令员,指挥空军与美国空军大战米格走廊,以实际行动,掩护、支援着在陆地指挥作战的两位老战友。

战友们相逢在朝鲜战场,心情自然十分激动。激动之余,陈先瑞丝毫没有因为彼此职务上的差异而影响情绪。他以自己卓越的政治工作能力,积极配合韩司令员的各项工作,因功勋卓著,他被授予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5年2月,陈先瑞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同年10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七十年代末期,陈先瑞由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任上,调任兰州军区顾问,与他当年的老战友,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又再度重逢。

机缘巧合的是,刘震上将此时从东北也来到了大西北,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三位老战友又一次相聚,共同为祖国镇守着西北大地。

1996年1月10日,陈先瑞将军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2岁。

根据将军的生前遗嘱,他的骨灰撒在了他生前四次进入,转战、保卫、建设的陕南大地。

有这么一个将军,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功赫赫,伤痕累累,革命成功之后,有官不做,有福不享,毅然决然,辞官归田,不去当将军,反而去做农民。

有这么一个将军,勤恳做事、清白为人,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一生为党、一心为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这个将军,低调得完全不像一个将军;

这个将军名字叫甘祖昌,是我们萍乡人的骄傲,是所有人的榜样!

甘祖昌,1905年出生,江西萍乡莲花县坊楼乡人沿背村人。

甘祖昌家境贫寒,祖上世代务农,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

6岁那年,甘祖昌幸运的得到舅舅接济,上了私塾。但很快就辍学,回家种田和为地主做硬工(莲花话,随叫随到的短工的意思)。

1920年,坊楼乡成立了莲花县早期党组织,忠实可靠的甘祖昌参加农民协会的工作。

1925年春,表现出色的甘祖昌担任坊楼乡土改委员会主任,8月,调任莲花红色独立团军需处处长,此时的甘祖昌肯定没有想到,日后他将和军需打很长时间的交道。

后来甘祖昌又被派往井冈山红四军训练班学习,当时毛泽东主席在八角楼接见了甘祖昌,亲切地询问了莲花县武装斗争的情况,最后说:

“我们的学习班办不成了,敌人要发动进攻。你回去告诉县委,要组织好红军和赤卫队,狠狠打击来犯的敌人,你们扯住了敌人的手脚,就是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出力!”

1926年,21岁的甘祖昌有了自己的儿子,妻子陈卯姑给儿子取名“寿郎”。

孩子刚出生,甘祖昌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照顾妻儿老小,一心扑在了革命工作上,

1927年8月24日,甘祖昌光荣入党。

1930年12月,甘祖昌奉调湘赣军区红军兵工厂任副科长,负责制订生产计划、采购原料,还兼任会计、出纳,管理百余职工的伙食。

接到任命后,他马上向家人辞行,他抱起4岁的儿子,说:

“乖乖崽,反动派又在围剿红军,爸爸要上前线,不过,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甘祖昌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后来他真的回来了。

陈卯姑又喜又悲,喜的是丈夫真的活着回来了,悲的是丈夫已经病得不成样子了。

原来甘祖昌之所以能回家,是因为他得了重病,一直在打摆子,瘦得都不成人形了。

1934年8月,为策应中央主力红军,湘赣红军突围西征。湘赣军区兵工厂被编为红六军团工人连,甘祖昌任连司务长。11月,甘祖昌随主力红军长征。

就在这时,甘祖昌家中传来噩耗,莲花苏区沦陷后,敌人为了追问甘祖昌的下落,将他的父亲甘信生抓起来严刑逼供,甘信生本就病弱不堪,一番毒打,不久就去世了。

敌人又对陈卯姑严刑逼供,但陈卯姑始终没有吐露甘祖昌的任何信息。

在敌人的迫害下,陈卯姑被迫改嫁,9岁的寿郎则跟随奶奶陈瑞英生活。

甘祖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当他得知消息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了延安,他十分悲痛和愧疚,只能在夜深人静的遥望家乡。

抗日战争爆发后,甘祖昌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〇师第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甘祖昌任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

1941年,甘祖昌任八路军一二〇师359旅供给部副部长。当年冬,甘祖昌随359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战争爆发后,甘祖昌参加了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任晋绥军区359旅供给部部长。

1944年10月,为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使华南成为战略一翼,中央决定以第359旅为基础组成第18集团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通称南下支队),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甘祖昌也跟随部队南下。

11月9日,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向湘粤赣边挺进。

1945年1月,南下支队在湖北省大悟山与新四军第5师会师,南下继续南进。挺进中原,渡过长江,进入江西,路过莲花。

部队到达莲花后,随即驻军停留,驻地离甘祖昌家中只有5里路。

当时天降大雪,支队供给部部长何维忠(开国少将)准备派一个排,把甘祖昌的儿子寿郎接过来。

但甘祖昌拒绝了,因为坊楼正好有国民党部队驻扎,甘祖昌警惕性非常强,担心会影响部队安全。

于是他只是叫一个老乡带了一封信和五块钱给家人报平安。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甘祖昌也不遑多让,舍家为国。

1947年,甘祖昌被调二纵队后勤部工作,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战役,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勤部部长、第一野战军二军后勤部部长。

1949年,甘祖昌调任一兵团后勤部部长,进军新疆。

在新疆和平解放时,甘祖昌不仅顺利解决了10万指战员的口粮问题,而且稳定了物价。

新中国成立后,甘祖昌历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0年,在甘祖昌的努力下,军区后勤部打开了局面,甘祖昌忙里抽闲,第一次回家探亲。

从1934年开始长征,到这个时候回家,甘祖昌足足等待了26年才有空去探望自己的家人。

当他回到家中的时候,儿子寿郎已经成婚,父子俩阔别多年,而寿郎竟然已经认不出自己的父亲。

没办法,由于家境贫寒,寿郎从小营养不良,身材瘦小,而甘祖昌将军身材比较高大,看上去完全不像父子。

当寿郎看到甘祖昌后,只是觉得眼前这人眼熟,却不知道叫什么。

直到奶奶陈瑞英告诉他,这就是他日思夜想的父亲后,他才叫了一声爸爸。

这是怎样温馨的一幕?又是怎样心酸的一幕?

返回新疆后,甘祖昌把堂哥甘桂云的儿子炳郎带回了新疆去读书。

在家里做篾匠的寿郎看到父亲居然带侄子去新疆享清福,而不带自己,心里老大不乐意。他也希望去父亲那里读书。

1951年,寿郎带着妻子,千里迢迢去找父亲。

结果甘祖昌对他说:

“你都20多岁了,过了读书超过了年龄,现在工厂需要锻工,你去打铁吧。”

就这么着,寿郎这个篾匠做起了铁匠,这一打铁就是半年,寿郎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一直在挺着,终于他吃不消了,写信给奶奶,希望奶奶能给他求情,换个轻松的工作。

不久,甘祖昌接到了陈瑞英的求情信,甘祖昌回信道:

“现在刚解放,厂里机器少,我们当干部的儿女应该带头干粗活,等将来条件好了,问题就解决了。”

这话一出,寿郎没办法,只能继续打铁,他就没干过这活,他干不了,甘祖昌绝不搞特殊化,寿郎在厂里就是个铁匠,铁匠就得霹雳啪啦的打个不停。

寿郎终于坚持不住了,他在厂里昏倒了,医生一检查,没别的毛病,就是他身体太瘦弱了,承受不了高强度的活。

甘祖昌知道后,摇头苦笑,跟儿子开了个玩笑:

“我本来想把你培养成一个钢铁战士,谁知道你没有这福分。”(食堂看到这段,笑出了杀猪般的笑声)

于是,甘祖昌第一次运用“职务之便”,把寿郎安排到了农建第六师学开拖拉机。

这活看着挺轻松,实际上也是个苦累活,寿郎也坚持不下去了。

可父亲已经让他换了工作,他不好意思开口,咬紧牙关,坚持了一段时间,最终只能又向奶奶求援。

甘祖昌又回复道:

“我们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应该带头艰苦奋斗,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

没办法,寿郎只能回老家继续当篾匠。

1952年春,甘祖昌到郊区检查工作,途经一座30余米长的木桥,由于桥板被敌特分子锯断,甘祖昌乘坐的车子翻到河里,甘祖昌身负重伤,上唇裂成三片,下额脱臼,鲜血直流。

兵团卫生部部长潘世征给甘祖昌做了手术。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甘祖昌外伤痊愈,却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

1953年以后,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越来越严重,经常昏倒,1954年到庐山疗养治病,仍不见好转。

甘祖昌每日发愁,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太少了。

1955年,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毛泽东主席给开国将帅们授勋,甘祖昌光荣的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少将。

甘祖昌对自己的妻子龚全珍说:

“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

此后,他不止一次向组织上写报告:

“我自1952年跌伤后,患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再做领导工作了。但是我的手脚还是好的,请求组织上批准我回江西农村去,我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当时,他的请求没被批准,1957年他又接着写。最终,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

1957年8月,甘祖昌带着家属从新疆动身回老家莲花。 临行前,甘祖昌对家人说:

“新疆到莲花,路途遥远,要尽量少带行李,为国家节省点差旅费。”

于是全家大小14人,行李精简成3个箱子,此外就是带了8只笼子,装着6头约克猪、15对安哥拉兔、15只来航鸡。

很快,甘祖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要知道他可是开国少将,这级别,这贡献,怎么着也得享受安逸的生活吧。

但是,甘祖昌一回家就向家人们宣布了两件事。

第一:我回来当农民了,和你们一样都是平民百姓,靠劳动过活。

第二:我们家庭过去受反动派摧残,大家受了很多苦,以后我们不分家,大家一起过日子。

一个开国元勋解甲归田之后当个普通农民?

中国上下五千年,就从来都没有出这么一号人。

大家都不信,你甘祖昌是不是在装,在作秀啊?

甘祖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打消了乡亲们对他的怀疑。 回家第三天,他就打着赤脚,穿着旧军装,腰间缠根白布,背着粪筐,去捡狗屎。

而后,他真的和普通农民一样,干起了农活,这一干就是29年。

久而久之,大家都忘了他是一个开国将军,他就是一个农民嘛!

唯一不同的是,他家出了个老师,甘祖昌的妻子龚全珍在同乡的南陂小学担任校长。

如果甘祖昌没有之前的经历,那么他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刚回到莲花后,甘祖昌发现寿郎的房子还是破旧的土砖房,当时家里的老人就有人叫他给一笔钱给寿郎建新房子。

甘祖昌拒绝道:

“我的钱是国家给的,应该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要改变这种为子女营造安乐窝的传统观念,这也是一种移风易俗。”

1957年至1984年间,甘祖昌工资收入加原有存款共计102452元,其中支付用于国家建设的有79032元,占总收入的70%多,剩下一部分钱,除了自己生活开支,全都用来救济周围的乡亲。

他从来没有给过自己子女一分钱,他很愧疚,革命时,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和儿子的责任,回到家中,他觉得自己的子女也能靠劳动生活,老百姓的水平也很差,他没必要为自己的子女搞特殊。

甘祖昌说:

“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推翻一个剥削阶级再培植一个新的特权阶层。我们干革命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甘祖昌说:

“我们走出大山,参加革命:为了父母兄弟,为了父老乡亲,为了顿顿能吃饱饭、家家住新房、日子像天堂!”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甘祖昌的所在的沿背村是个土地贫瘠的小山村,全村三分之一的地是红壤冷浆田,产量很低。经过他的调查,他找到了方法。

他不辞辛苦地领着乡亲们修水库,建电站,架桥梁,改造红壤田。 他白天参加勘测、设计,晚上还钻研农业科技,经过五年的奋斗,他让产量提高了两倍多。

1970年,甘祖昌附近的屋场大队要修水库,他就和乡亲们翻山越岭,一起施工。

他把全身心投入到了修水库工作中,就跟当年打仗一样的拼命。 这一年,他已经65岁了,他病倒了,他倒在了工地上。

医生让他休息三个月,但他只休息了35天,就又回到了工地上,龚全珍怎么拉都拉不回,谁劝他跟谁急。

回乡29年来,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每一个都是他带头修建起来的,哪怕是当一个农民,他也像当初在战场上一样,功勋赫赫 。

长期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农林水利建设经验(后来还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所有人都忘记了他是个开国将军,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嘛,一个倔强的老头嘛。

直到有一天有人找上了他,大家才发现甘祖昌是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将领。

一天,上头来了个人找到甘祖昌让他编造林彪在井冈山斗争中的种种神话。

甘祖昌义正言辞拒绝道:

“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实事,个人在历史上的功过,史家自有公论,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话不投机半句多,软得不行就来硬。

那个人随之使出另一手,他站起来吼道:

“甘祖昌,听说你在家开荒种果树,还养猪赚钱,这可是带头搞资本主义呀!”

甘祖昌用颤抖的手猛地磕去一袋烟灰,厉声问道:

“照你说,养猪种树是资本主义,那杀猪砍树倒是社会主义啰!”

后来林彪一伙人别出心裁地搞出一个所谓“新村图”,要把农房全部搬迁上山。

甘祖昌听说后,第一次运用了自己的身份,赶到县城,找到县的领导干部说:

“现在群众家里还很穷,这样大拆大迁,农民一无钱,二不能作田,这样下去,难道喝西北风吗?”

在甘祖昌的反对下,这个计划在莲花全面破产。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在家乡江西省莲花县病逝,终年81岁,一个将军农民的传奇,就此落幕。

但甘祖昌的精神永远被人民群众铭记在心。进入新世纪以来,涌现了很多以甘祖昌为原型的电视电影。

2010年,电影《这样一位将军》上映,张志忠饰演甘祖昌,迟蓬饰演龚全珍。

2015年,电影《老阿姨》上映,李雪健饰演甘祖昌,陶慧敏饰演龚全珍。

2018年,电视剧《初心》上映,吴京安饰演甘祖昌,丁柳元饰演龚全珍。

甘祖昌将军,必将被所有人所铭记。

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将军的低调都体现在做人方面,做事则是非常高调,亦或是对自己人低调,对敌人高调,特别是在战争期间。这是因为,对自己人低调一方面是其本性使然,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内部团结。相反,如果对敌人高调便有通敌之嫌。

在22年的革命战争中,我军一大批战功赫赫的将帅都是做人极为低调者。笔者列举一人十大元帅之三的彭德怀。


说起彭德怀元帅,想必给读者朋友印象最深的就是脾气火爆的印象,因为脾气问题影响了自己的一生。但是彭德怀在对待自己同志特别是兄弟部队时却是异常的低调。

笔者在此举一例。

众所周知,红军时期,彭德怀和林彪分别担任红一方面军两大主力军团——红三、红一军团军团长。

论年龄,彭德怀比林彪大9岁。

论职务,彭德怀不仅仅是军团长,并且还担任方面军副司令员、中革军委副主席,职务一直在林彪之上。再往前,彭德怀自从井冈山会师开始,职务也一直在林彪之上。

论战绩,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比林彪的红一军团只高不低。


1930年6月,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8000人马一举击败湘系军阀何健所部3万湘军,占领湖南省省会长沙,创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攻下省会城市的唯一战例。

可以这样说,红军时期的彭德怀在资历、年龄、胆识方面都强过林彪。但彭德怀对林彪及其指挥的红一军团却是充满着由衷的谦虚和敬佩。

井冈山会师,彭德怀任红5军军长、红4军副军长,属于常委级别,林彪仅仅是28团团长。部队开会,彭德怀在主席台上,林彪在台下。彭德怀没有丝毫摆老资格的行为,并且提出红4军是5军的老大哥,5军指战员要向4军老大哥学习。“老大哥”这3个字,字字千钧。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红一、三军团都是独当一面。团村之战,打着摆子的彭德怀以一敌三,击溃3万国民党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切断红军退路的企图。按说这一仗足以让彭德怀名垂史册,可彭德怀在战后的总结中却写下了“大哥未到,让而逃生”的字句,谦虚低调的名将之风再次显现!

不仅仅是对兄弟部队领导人谦虚低调,对最基层的干部战士,出身农民的彭德怀也是如此。

长期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生活待遇上彭德怀始终和普通士兵没什么两样,这个自不必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待普通战士的态度上,能做到彭德怀那样的人真不在多数。

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期间,彭德怀率红三军团行进在一条又陡又窄的山路上,队伍拥挤不堪。彭德怀在挥着小红旗的传令兵引领下通过一处山隘,两旁的战士见着红旗,下意识的都认为有大首长来了,于是纷纷让路。可偏偏就有一个战士不懂这些,非但不让路,居然还当众擂了彭德怀一拳。身为军团最高首长被自己的战士当众打了,这还了得?用官僚主义思想来说彭德怀如果不严加惩处今后在部队中还有什么脸再当领导?

换上那种官不大僚不小的将军,肯定会把这个不懂事的士兵千刀万剐,再把上面的指挥官撸上三四个才能显示出威严、挽回面子。


但彭德怀怎么做的呢?当传令排的排长将这位战士五花大绑带到彭德怀面前,彭军团长看着面前这位脸色苍白、浑身发抖的战士,说了一句:“革命同志相处,发生误会难免,事情过去就算了。不记怨不记仇不报复。”然后下令放人。这样的处置方式,别说放在旧社会,即便是放到今天恐怕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可这影响了彭德怀什么了吗?就算在士兵丢了点面子,相比毛主席那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对彭德怀的评价,面子算得了什么?

对待同事谦虚、对待下属宽厚的这种低调之风贯穿了彭德怀元帅生命的始终。

孙毅(1904年-2003年),河北省大城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出任空军学校教导员、参谋长、教育长,解放战争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大家都知道艾德加·斯诺,在延安时期采访红军时写了一部书,以《西行漫记》的书名出版。这本书对于宣传红军,扩大红军的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又以《红星照耀中国》在中国出版更是广为流传。

  • 10年,30年过去了,斯诺这本书被世界好多国家翻译,总发行量达到上百万影响特别大。但是斯诺做梦也想不到,由于他当年的不慎,把照片上的孙毅当成邓华了,孙毅的照片署上了邓华的名字,张冠李戴四十多年,无人提起。

这是在42年后的某一天,孙毅的小外孙在翻箱倒柜时看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便随手翻了起来,由于好奇,他就看那个照片合影。看到一个留着小胡子手拄拐杖的人。他仔细看来看去,突然大喊妈妈快看,这不是我姥爷吗?

出现这个错误,是误把孙毅认为邓华了,直到三联书店再一次重新印刷,才帮已作古多年的斯诺,.更正了失误42年的照片说明。

这事被传出后,记者采访孙毅说,为什么你不对照片提出更正呢?

1952年11月,孙毅被调任为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是比他小十来岁,原来又比他职务低的杨成武。别人担心这样不好工作,而孙毅却完全不在乎,最后两个人处的特别和谐。

孙毅将军一生从不计较职位高低,更不争名邀功,老将军一生对官衔、名利看的非常淡泊,而且幽默风趣、从容大度。

苏北二手农机拖拉机 苏北二手农机拖拉机 苏北二手农机拖拉机

标签:彭德怀   一个   将军   军区   红军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2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