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二手农机回收市场]郑州为什么叫郑州呢?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新蔡二手农机回收市场]郑州为什么叫郑州呢?,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二手农机网请查看:二手农机网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河南那些事儿。(约500字,阅读需2分)

郑氏三公塑像

这三公分别是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是郑国的头三个开创性君王。

如今这个西周一直到战国时期的郑国,留给河南省的最大历史遗产,就是“郑”这个名字。郑州、新郑等地名,就是发源于此。

郑国(前806年-前357年)是周朝的一个重要诸侯国,和周王一样是姬姓,一开始被封于陕西凤翔一带,后随着周平王东迁,来到了河南,居于中原地区,就是今天的新郑一带。

春秋初年的郑国在郑庄公的治理下,国力强盛,这时候我们众所周知的春秋五霸都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

郑庄公连周王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还为了攻打宋国,和周王闹翻,最终周王看不下去了,发兵攻打郑国,爆发了郑周繻葛之战,结果周王受了伤,天子威严扫地。

郑周繻葛之战

“郑伯克段于鄢”之典故

郑国后来衰落,被韩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郑姓的由来。郑姓在河南流传下来,韩国派往秦国的间谍水利工程师郑国,就是以郑为姓。

新郑这个名字,是因为上文所言,郑国从陕西凤翔迁到河南,因此为了区别两个郑地,就以“新郑”命名郑国搬迁到河南的这个地名。

  •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此地设颍川郡,辖有新郑县。

  •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

  • 郑州这个地名自此而始。

  • 隋朝一统后,延续了郑州这个地名,唐代依然有郑州之地名,贞观七年(633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

  • 直到清朝,郑州依然为直隶州。

  • 1913年,改郑州为郑县。

  • 1928年,恢复郑州的名称,直到今天。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河南历史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说起郑州,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3600年前,就为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后为管、郑、韩等藩国的首府,再到后来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府。郑州所辖区域内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衬遗址、夏都阳城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它几千年的文明史。

 

2004年11月1日- 5日,“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 在郑州召开,决定确认将“ 郑州为中国第八大古都” 。

 

郑州历史上曾经叫做荥州、管州、荥阳郡、管城、郑县等,关于郑州的名称和建制,也经历了多次变更。

 

隋文帝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从此,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郑州改称管州。

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又复称郑州。

唐改郑州为荥阳郡。至758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

金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后复名管城县。

清代,郑州为郑县。

1928年改郑县为郑州市。1931年撤市复改郑县。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设郑州市。

1953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扩大郑州市的管辖范围。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党、政、军、群等领导机关由开封迁到郑州。

 

现如今,郑州已晋升国家中心城市,跟随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也在慢慢崛起。


郑州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郑国。

郑国则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策:春秋策。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都城位于新郑(即今天的河南新郑附近),其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北半部,是西周册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同时,它是东周第一个霸主国。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巧合,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明白,作为后起的诸侯国,它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也更加奋发图强,从而能够赶在齐、鲁、晋、楚这些历史悠久的诸侯国之前率先成就霸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霸业也不是一天可以练就的。郑国的霸业起步于郑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的深谋远虑。

郑桓公,姓姬名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胞弟,周幽王的叔叔,标准的根正苗红。因为排名太靠后,直到他的老大哥周宣王当了二十二年天子,才想起这位小弟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于是将姬友封在了今天陕西凤翔一个叫郑的地方。

郑这个地方不大,估计其人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乡镇,但乡干部也是干部,姬友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在封地的政绩为他赢得了声望与政治资本。周幽王时,姬友被召进朝中担任司徒,执掌国政。其工作成绩是很突出的,老百姓在他的教化下和睦相处、心情愉快。提到姬司徒,群众都忍不住称赞。

工作干到这个地步,应该心满意足了,可奇怪的是,姬友并没有沉醉于成绩当中,他甚至感到十分焦虑。

在朝中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他就有一个很不好的预感:周王朝就要完蛋了!

这个感觉来源于他的上司——周幽王。

很多人都知道周幽王是个暴君,其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他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形容他:“性暴戾,少思维,耽声色。”解释过来,就是脾气暴躁,好色贪玩,脑袋还缺根筋。这三样沾上一样,就命运多舛了,三毒俱全,想不亡国都难。

自武王伐纣建周二百多年来,大家靠西周这棵大树遮风挡雨,现在大树要倒,大家还是各自逃命去吧!可是逃命也要有个跑路的方向,跑完之后也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姬友无处可避,他的那块封地小不说,还处在中原郊区,四周都是威胁,实在不是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

姬友的心情就像自己被困在一棵大树上,自己的侄子周幽王正抡着一把大斧子拼命砍树,而他左看右看,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无奈之下,他决定去问一个人。

他要问的这个人,可以说是《春秋》里的第一个神人。

此人是周朝的太史伯阳父,他跟姬友关系不错,除了同朝为官的原因外,大概还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见解——两人都认为周朝要完蛋了。

伯阳父甚至比姬友还要悲观。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登基的第二年,中原各地地质板块之间活动异常,泾水、黄河、洛水流域同时发生地震,周朝的发祥地岐山还发生了十分严重的山体滑坡,造成了堰塞湖,引发三川断流。地方将这个消息报过来,请求周幽王赶紧组织抗震救灾,周幽王从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表示地震是常事,何必惊慌得跑来告诉我?

伯阳父听说后立刻断言,周朝不出十年当亡。

两位平时没少聚在一起抱怨周幽王,见了面也没有含糊,姬友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忧虑:“王室马上就要发生动乱,到时我的家族要去哪里逃难啊?”

伯阳父的回答精彩绝伦,堪称《春秋》第一论。

“我看只有雒邑以东,黄河跟济水以南的那块地方可以安置你的族人了。”

姬友点头,那块地皮倒是不错,土地肥沃、交通发达,正是中原腹地,但好地方总是有人抢先下手。那里不是无主之地,而是虢国和郐国的地盘。

“我怎样才能去那里?”姬友问道。

“虢国的君王仗着自己在朝中有势力,郐国的国君自恃国境地理位置险要,都十分骄侈,还都爱占小便宜,百姓已经离心,而你身为司徒,又有百姓爱戴你,如果你请求去那里居住,给他们送点礼物,他们看你在朝中当政,一定会为了巴结你送你土地。你搬过去后,用心治理,到时虢、郐两国的百姓就会成为你的百姓。”

姬友意识到伯阳父说的是对的,但他并不打算马上附和对方。想了一会儿,他说道:“其实我想把郑国搬到南方大江旁边去。”所谓大江,就是现在的长江。

伯阳父露出了一丝微笑,接下来,他说出了一个预言式的论断,“过去祝融替高辛氏掌管火,功劳很大,楚人就是他的后代,楚人因为周朝的压制没有兴盛起来,现在周朝要衰败,楚人一定会兴起,楚国强盛起来,你跑到他旁边去定国,只怕没什么好处吧?”

其时,楚人还在长江边默默无闻,这群披发敞袍、赤足踏歌的边疆之民听到有人如此论断他们的将来,其内心必定燃起熊熊火焰吧!

“那我搬到西边去,怎么样?”姬友又问。

伯阳父的笑意更明显了:“那里的百姓贪婪好利,难以长久居住下去。”

西边主要是少数民族西戎人活动的区域,经济欠发达,教育很落后,群众基础很差,的确不是一个建立根据地的好地方,姬友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只是一时面子问题,故意来抬杠。被伯阳父无情反驳后,姬友老实了,诚心诚意地请教了另一个问题。

“周室衰败以后,哪一国将会兴起?”

“我估计是齐、秦、晋、楚中的一个吧!”伯阳父答道,他的眼神深邃,仿佛穿透时光的迷雾,“齐国的姜姓人,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经替尧掌管礼仪制度;秦国的嬴姓人,是伯益的后代,伯益曾帮舜收服许多部落;至于楚国的祖先,也曾经对天下有功;而周武王克纣后,把叔虞封在了唐地,那里地势险要。等周室衰弱,这些有德之人的后代一定能够兴起!”

伯阳父一气说完《春秋》第一论,他充满远见卓识的论断被历史一一证明,在此后的岁月里,齐、秦、晋、楚先后崛起,称霸中原。

至此,姬友彻底服了。他老老实实地向对方行礼,表示赞同:“你说得对!”

拿着伯阳父的立国安命指南,姬友照本操作,给周幽王打了报告,将自己的国家搬到了雒东。作为新搬来的,他及时给虢、郐两国君王送去了礼物与亲切的问候,两国君王也十分够意思,两人一商量,一起送给姬友十个城邑。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两位完全是羔羊式的国君,家里进来了一头狼,不但没有引起警觉,反而把自己最重要的资产土地送了出去,简直比美洲土地上的印第安人还要慷慨。

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虢郐寄孥。

将国搬到雒东之后,姬友松了一口气。接下来,他可以全心全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了。

郑国搬家没两年,周幽王就玩出了火,犬戎进攻王畿,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其时公元前771年,离当年伯阳父论断不出十年周朝必亡只差一年。周幽王还是不争气啊,只要再努力一年,就可以打破伯阳父的咒语了。顺便提一句,伯阳父早在两年前就辞职不干了。

姬友却没有逃跑,作为国家的上卿,他站好最后一班岗,杀身成仁,死在两军交战中。姬友以死殉国,又能妥善安置自己的封国与家族。自古家国难两全,他做到了。


此后,周王室东迁,把都城搬到了洛邑,跟新郑非常近。

按说一起搬过来的,又是近亲,往上数三代是一个爹,应该相互帮忙 ,但郑国太滑头了,没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到了郑庄公时代,更是欺负到了周王室的头上,把周王室的麦子给割了,又在打架中,在周桓王肩上射了一箭,这大概相当于开会,部门经理朝CEO拍了桌子。桓王肩上箭正式宣告周王室权威的破产。

借此,郑国成为了春秋第一个霸主国,是谓庄公小霸。那作为郑国都城的新郑当然是非常繁华的,而且郑国崛起的秘密就是发展商业,鼓励经商,所以中原各国的商人都云集新郑。

接下来,战国逐鹿,郑国因为没赶上改革的节奏,地理上又是四战之地,没有发展的空间,他跟旁边的宋国是东南二苦哈,夹在中间,老是被上下左右的强国打,郑国滑头,会玩一些平衡术,宋国脑子比较直,所以被打得更惨。

但都免不了被灭。

到了后面,郑国被韩国灭,新郑成了韩国的都城,韩国是七雄的末流,新郑当然也比不了齐国的临淄,秦国的咸阳,赵国的邯郸了。

春秋战国,是新郑第一个繁华期。但没想到,第二个繁华期却要等到二千五百年后了。

这是因为附近的城市太抢眼了,洛阳、开封抢近了中原的流量,郑州失去了首都的加持,也就变成了普通城市。那什么时候,郑州才能再崛起呢?

到了近代修铁路。京广铁路(平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一下使得郑州成为了交通中心点。

哪为什么不选开封呢?

开封土质不行,位于黄泛区,土质松软,而且又有黄河的隐患。修地铁的难度太大。

哪为什么又不选洛阳呢?

一是洛阳自元明之后,就开始没落了。

中国的中心轴由西安洛阳扬州横线过渡到了南京北京这一坚线。再者洛阳的地理好,易守难攻,但易守难攻也就意味着,它在地理上是有特点的,说白了就是环山靠河,洛阳就是一个盆地,三面靠山。

这种地形并不利于大交通干线式的发展,可以看看东北的吉林市,也是三面环山,是当时吉林将军的驻地,但后面一修铁路,吉林市就让位于地形更开阔,交通更方便的长春。

洛阳是横的尽头,无法展开纵线,而郑州则没有这个问题。

而且洛阳的辉煌是跟长安捆绑的。洛阳是做为长安的东面通道而辉煌的,长安失去了中心位置,洛阳的位置自然下降。

所以,铁路大干线就修在了郑州。这样一来,就把郑州这个沉寂了两千年的都会激活了,现在的郑州是中国的物流中心之一,更是一带一路的仓储中心。未来的前景当然可以期待。

所以,郑州实在是一个幸运的城市。

郑的名源始于周公,应归功周公和君陈。东周天子一落千丈归咎郑庄公,宝贵时间就不想浪费在这个逆臣身上。据《历史常识地理篇》简介:郑州北边原是管叔鲜的封国旧都,其时称东里。周公执政时,以管叔为首的三监及诸弟疑周公不甘心还政成王,出现矛盾并升级为内讧。

周公在成公(君陈)和季叔等昆弟的辅助下,争取了太保召公手中的太子(成王),有了充份准备之后就进行平乱,一举获得全胜。郑州至荥阳当时称为成皋,为成公宗兵驻地,周公下野二年住在成皋,在成公的保护下才能秘密进行平乱前的准备工作。平乱包括灭武庚,遂之东征,完毕之后还政成王,大权仍在周公手里。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及流言诽语,以成王名义封鲁、成、卫等侯国,由该侯的长子代父前往其国,该侯及其次子留朝辅政,设三公,故有周公氏、成公氏、召公氏,以白马城为宗兵大本营(在白马寺东三里),置三处要地驻军以防不测,为奠、祭、巩,连词就是:为巩固周朝而奠基,作京都必祭先王,以永作周家王朝己业。

驻守者皆周公心腹,祭氏即訾氏乃周公子孙,构建了成周。成、戍古文同字,指周族宗兵卫戍,卫戍元首称成公。周天子失势,其大臣就以旧名奠邑据为己有,奠邑合一为鄭,巩邑和祭邑仍旧沿用原名至今。诸邑为成周组成部分,乃周公成王围绕洛京设立的。郑国三公只是坐享其成,其邑扩建当然是后之郑国君侯。参见旧地图册及《史记》《东周列国志》《百家姓郑氏游氏》等。

郑州的郑,源于新蔡二手农机回收市场西周的诸侯国郑国。西周宣王时代,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友,在郑地建立诸侯国,叫郑国,这个郑地在现在陕西华县一带。西周末新蔡二手农机回收市场年,郑国迁国(注意,不是迁都)到现在郑州附近,还称郑国。郑国是春秋战国小霸,后被同为姬姓的新蔡二手农机回收市场韩国所灭。

商周时代,河新蔡二手农机回收市场南是殷商的统治中心。周灭商后,周朝在此地封建了大批以周人姬姓为主的诸侯国。仅新蔡二手农机回收市场郑州地区,姬姓诸侯国就有十多个,郑国就是其中之一。

标签:郑州   一个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2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