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二手小型农机市场:在希望的田野上 访乐清土地承包第一人陈昌贤
2018-05-28 15:5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俞佳友 郑剑佩 张孟涛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最早以 1978年 11月 24日安徽省凤 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分田到户为起点,成为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创举。
乐清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城乡大地处处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其中就有乐清土地承包的第一人,这位“弄潮儿”又是谁呢?
陈昌贤,南岳镇杏湾渔村的一个农民。在1983年12月19日,他与南岳镇(人民公社)杏湾渔村(大队)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承包91.7亩土地。这一签,租金便是10万多斤稻谷,担负起了110户农民的粮食问题,把未来种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回看陈昌贤35年前的这一决定,他和更多的乐清人都具有极大的勇气和人格魅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乐清人,行走在改革开放、创新引领的时代前沿。
5月24日,天气晴朗,南岳镇杏湾渔村居民中心旁,70岁的陈昌贤走在他曾俯首耕种过的田地上,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分外欣喜,周边不少村民都与他亲切地打着招呼。陈昌贤是1984年以来“乐清土地承包的第一人”。
土地承包,在如今是常事。但在1984年,“人民公社”的牌子尚高高地挂在农村,搞土地承包就不得不说是惊人之举。
35年前,陈昌贤率乐清之先,一口气承包了91.7亩水田,在当时的乐清乃至温州,被传为头号新闻。
如今,他站在35年前承包的土地上,向乐清日报全媒体记者缓缓道出曾经的故事。
承包90余亩土地
1983年,乐清湾畔潮起潮落。比这海岸线上的潮水来得更汹涌的,是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刷全国各地,也冲刷了乐清沿海的一个小村落。温州市二手小型农机市场
1983年12月19日,陈昌贤与南岳镇(人民公社)杏湾渔村(大队)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承包91.7亩土地,租金为600公斤/亩,共5万多公斤。
“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给了我勇气。”只有初一文化的陈昌贤很注重学习,当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时,他已嗅到了先机。他坦言,改革开放政策是他承包下91.7亩土地的重要原因。
91.7亩,涉及110户,陈昌贤的妻子吴雪玉怨言道:“昌贤啊,110户人家的吃饭全挂在你的脖子上,你签下承包协议书,莫非是吃了豹子胆么?”
不仅如此,在吴雪玉看来,当时承租的杏湾渔村的农田大多是从农业队上调过来的低洼低产田,离河渠又远,灌溉排涝都很困难,而且还分散在各大队。
面对妻子的担忧,陈昌贤却有信心解决。
陈昌贤是虹桥区5名杂交稻制种辅导员之一,有着丰富的农业知识,还曾于1980年受乐清县有关部门的委派前往海南岛种植杂交水稻。
一举成为万元户
这91.7亩田散落在乐清湾南岳沙港头海堤内,全是盐碱性的塘田,陈昌贤采用“薄水插秧寸水护苗和分析分层分量施肥”,以及“‘火候’除虫防病”等一整套科学的田间耕作管理方法。
种水稻,秧苗很重要。陈昌贤除了培好“秧床”外,还紧紧抓准时令,把早稻分为二批育秧播种。第一批和第二批播种时间相隔12天左右,可以做到插秧和收割连接进行。在杂交稻制种中,他充分利用乐清湾和沙港头的地形,以及海洋性季风的作用,对准风向风力,嵌在轻风和稻种扬花期时间的“卯眼”,使稻种扬花期授粉由自然风来完成,这样不但节省了成本,而且使授粉均匀充分,颗粒饱满,种籽优质。
陈昌贤承包的91.7亩,第一年就实现开门红。亩产达854公斤,总产达7.85万公斤,除了保障供应110户人家的全年口粮外,还净盈利9000余元。加上其他收入,陈昌贤可算“万元户”了。这一年,他的名字响遍乐清乃至温州。
面对减产不改初心
第一年的丰收,给了陈昌贤莫大的信心,但第二年,挫折接踵而来。
“1985年,在水稻开花的时候,刮起了台风,还有连绵的大雨,影响了水稻授粉,导致减产。”陈昌贤回忆,虽然他辛勤补救,当年盈余也仅一两千元。
1985年的减产,并没有吓退陈昌贤。1986年,陈昌贤再次出手,承包了50亩土地。
“是什么让您在减产的情况下,依旧有勇气承包新的土地?”面对记者的提问,陈昌贤沉稳地说,农业就是要靠经验、靠专业技术,这两样他都不缺,自然是有信心、有把握的。
然而,新承包的50亩土地离南岳镇很远。在当年的“五权公社”(如今虹桥镇镇北)一个叫“上下塔”的地方,是1958年“一平二调”给蒲岐北门村的一块土地。交通极为不便,耕种这块地很困难。
但,陈昌贤就是有那么一股韧劲。
“每天坐头班渡轮到虹桥就是7点钟左右了,再走上40多分钟,赶到这块承包地差不多是8点钟,一直干到晚上7点钟,回南岳已经没有渡轮了,就乘晚上8点半的虹桥至寨桥的牛奶专送沙轮,再从寨桥徒步到家就是9点半了。”陈昌贤现在还清楚记得那段奋斗的岁月。
农业生产都是露天进行。
陈昌贤有时为了赶时令,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也要坚持在田里劳作,人被雨淋成“落汤鸡”。尤其育秧季节正是春天,冷暖空气交汇频繁,风雨轮番袭击。陈昌贤日夜守护在田头,塑料薄膜稍被风掀动,就马上下田把它们护好压实。有时风雨大,雨水直往雨衣领口里灌。
吴雪玉心疼丈夫,感慨道:“每天回来都是晚上9点半,太累人了。”
“种田,就是要靠吃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陈昌贤斩钉截铁地说。
就这样,陈昌贤承包的土地在他的辛勤耕耘下,获得了丰收,也使他赢得了周边许多人的敬意,他被选为乐清市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市八届人大常委,温州市六届政协委员,并被评为1986年度浙江省劳动模范。
1990年,原本就是村干部的陈昌贤被杏湾渔村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筹资扩建渔村码头
3届村委会主任、4届村支书,陈昌贤这一“乐清土地承包第一人”,在获得成功后,勇于担责,回报起了乡亲。直至2013年,陈昌贤才卸下杏湾渔村党支部书记一职。
杏湾渔村,靠海吃海,许多村民以渔业为生。1988年,身为人大代表的陈昌贤多方联系,筹资5万元,扩建杏湾渔村码头,便于村民出海打鱼。
该码头至今尚在,年租金20万元收归村集体所有。
2010年,杏湾渔村村集体共有300亩土地无人耕种。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陈昌贤,重拾自己的农业老本行,义务帮助耕种300亩村集体土地。收获的粮食,交由村集体。
……
如今,陈昌贤曾经承包的91.7亩土地旁,建起了村办公楼、商品房、小洋房。眺望远方,乐清湾港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铁路和疏港大道从村口经过,伸向远方。
杏湾渔村,这个在改革开放中走来的渔村,在夏日晚风的轻抚下,依稀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浙江新闻+
乐清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方面的弄潮儿除了陈昌贤外,还有一批人同样敢闯敢干,记者从《乐清湾畔弄潮儿》一书中找寻两位,以飨读者。
“农业走出去”规模经营首创者陈定友
陈定友,乐清市城东街道白沙村的一名种田能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陈定友于1986年承包了土地40亩。1989年开始,陈定友创办乐友农场,下设农机服务站,开展农机服务,承包土地增至200余亩。
陈定友在办农场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土地经营权承租不稳定,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所有者一旦因经商不善,或从事第二、三产业不景气时随时都有向他回收经营权的可能。即使写过书面承包协议,亦往往成一纸空文。乐清本来就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3分,要想寻找连片大面积土地,在本地难度很大。于是,陈定友萌生了走出去的念头。
2001年冬季,陈定友来到人稀地广的黑龙江,一眼看准建三江平原垦区前进农场,通过协商,承租土地1万亩,商定承包期30年,固定资产、基本建设资金投入180万元,从此开展种植水稻6973亩、黄豆3027亩的规模经营。
农机专业服务的先行者王存法
王存法出生在清江镇渡头村,14岁就学会了开手扶拖拉机。1986年,他和4名志同道合的农民,成立全县首家农机服务站——乐清县渡头农机服务站,成为机耕专业服务的先行者。
1988年,王存法筹集5万元,连夜赶赴杭州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巡回示范收割作业,引发了乐清农民的购机热情,水稻联合收割机在全县得到推广应用。他也当选为温州市唯一来自农机战线的人大代表。
王存法常说:“我是农民代表,我就要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他给服务站确定了经营宗旨:以农为主,综合经营。他在不断添置农机具的基础上,及时拓展服务范围,只要农民有要求的,不管有多大困难,他都带领职工千方百计地去克服。他还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当作分内事,还积极主动为政府分担困难。
在清江两岸及邻近地区,凡到农忙或农民温州市二手小型农机市场兄弟急需时,都会出现王温州市二手小型农机市场存法和他的服务团队的身影。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56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