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老地方二手农机:1960年以前公安县的工业
公安县主要是手工业,解放以前,湖南流入的手工业产品占多数,手工业者也是湖南人居多,主要来自澧县、常德、汉寿、益阳、长沙等地,木器、铁器、竹器、纺织等等行业都有,比较繁盛的集镇有闸口、南平、斗湖堤、黄金口、申津渡、斑竹垱、郑公渡、甘家厂等。
手工业者,自己参加劳动,带徒弟,徒弟从师,师傅只提供伙食,一切均需自备,三年师满,还得参师一年,才可以独立工作,徒弟相当于师傅的无偿劳动力。
现在一些行业正在消失殆尽,我介绍几个常见行业。
铁器业。俗称打铁,工具有风箱、铁炉、铁锤、铁砧等,收购农村废旧钢铁、向外采购部分毛铁,主要打制铲、菜刀、镰刀、锄头、锹、挝锄、火剪、锅铲、鱼叉等等。因为工具笨重,主要固定在上述几个大的市镇。
木器业。主要工具是锯子、斧头、刨子、凿子、墨线、曲尺等,主要打制家具、农具,大都是请上门做,做房子要砍檩子、锯瓦条、平水,都是木匠活,公益性的架木桥,则是几个木匠被大家请来一起建筑。1949年前后,湖南人在闸口开设的木匠作坊,可以打造雕刻精致的宁波床,床架一丈多高,雕刻各种花鸟花纹,镶嵌各种玻璃,涂画各种色彩,技艺十分高超,在附近几个县都很有名气。
竹器业。一般家庭都种有竹子,只要有一把篾刀,竹子砍来,削掉枝叶,剖开,片篾,然后就可以编织各种工具。湖南人在闸口、南平、申津渡、孟家溪、郑公渡、黄金口、埠河等地开设手工作坊,购进湖南的楠竹,编制箩筐、箢箕、撮箕、簸箕、提篮、筲箕、竹席、竹椅、竹床、筷子等,尤其是闸口,出产的摇篮、鞋篮、绣花簸,样式大方,花样繁多,价廉物美。
纺织业。男耕女织是战国传下来的传统,多数家庭都有自己的纺车,棉花收进来后,把棉籽抠掉,然后弹靤,靤读pao第一声,就是体积变大,纤维之间的空隙充分扩充,然后团成面条,用纺车纺纱,纱纺出来后就可以织布。1949年前后,全县有2500户有木纺织机器,每年产棉纱18万斤,土布6100匹,都是妇女劳动的成果。
缝纫业。1949年前后,全县只有六十多家缝纫师傅,都是主家请上门缝制,只有少量的湖南人在闸口等市镇开设裁缝铺。
其它的行业还有砖瓦、印刷、铜器、金器、刻字、补锅、钻磨等等。1954年到1956年进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镇里的手工业合并组成手工业合作社77个,1764人。
解放前,公安县的近代工业非常少,1942年《湖北统计年鉴》记载,王家厂,也就是后来的金狮保城,和陈坪乡,也就是后来的胡厂,各有一所县营纺织厂,资金30000元法币,不久停办;斗湖堤有一个国民政府中农部投资举办的轧花厂,年产1500担皮花,这是公安历史上最大的工厂。此外,闸口、南平、斑竹垱还有仁康榨房、利农机米厂、刘兴记罐头厂、李万兴木器店、两利肥皂厂,规模都很小,类似作坊,只不过主人不直接做工,成了资本家
解放以后,开始大量创办工业,到1959年,有大小工业2923个,这当然是大跃进的结果。据统计,1949年工业总产值3324800元,1958年工业总产值20005800元,增长五倍。比较大一点的有70个,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工厂11个,主要有电力、土铁、土钢、农具、硫磺、化肥、水泥、农药、机床、水泵、轴承、鼓风机、轧花机等。
50年代创建的企业到80年代还存活的有:藕池曲酒厂即黄山头品牌,公安县曲酒厂在斗湖堤,印刷厂在闸口,轧花厂在斗湖堤,机床厂在斗湖堤,农业机械修造厂在斗湖堤,第一砖瓦厂在斗湖堤,日用化学品厂在藕池,粮食加工厂南平、斗湖堤等地都有,油脂厂南平、斗湖堤,副食品加工厂在斗湖堤,粮食机械厂在斗湖堤,等等。
最后,介绍一下到80年代都赫赫有名的有个厂。
公安县机床厂。公安县机床厂位于斗湖堤沿江路,创建于1953年,拥有资产360多万元,各类设备155台,生产车间13个,车间、库房近1万平方米;工人300多人,工程师 4人、会计师5人。1984年产值140多万元,上缴利税18万元;车床畅销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可惜,研究数控车床没有成功,在改革大潮中逐渐被淘汰。
公安县粮食机械厂。位于斗湖堤荆江大道,创建于1958年,固定资产120万元,各种设备70多台,工人130多人,有铸造、加工、热处理、总装四个车间公安县老地方二手农机,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1984年产值110万元。这个厂生产的打米机、榨油机,操作简单,在70-90年代初到处看 公安县老地方二手农机得见。但是,市场过度透支,没有效率更高的新产品替代,私有化后被淘汰。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5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