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弯镇有卖二手农机:55年不舍放弃!海宁71岁老竹匠最后的坚守
在黄湾镇(尖山新区)一带,说起竹匠师傅朱生奎,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要竖起大拇指赞扬他,说他的草篰、桑篰做得样子好又结实耐用。
据了解,他是朱家第三代竹匠传人,从学艺出师至今已有50多年。当老手艺渐渐远去,朱生奎仍旧坚守着。
16岁学竹匠 跟着师傅走街串巷5年出师
朱生奎是黄湾镇(尖山新区)闸口村人,在家中排行老二,今年71岁,为人厚道。
见到他时,他正在用竹篾编织蚕匾,竹篾在他手里活灵活现。
早年,朱生奎的爷爷朱如贞专做淘箩、盐箩,父亲朱邬法则在海盐六里竹器厂做竹匠。1962年小学毕业那年,16岁的朱生奎在父亲的张罗下到海盐澉浦拜师,学习竹匠手艺。
在当时,农村生活非常艰苦,生产队劳动一天只有四五角,而竹匠一天能有1.92元,所以学一门手艺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学艺的路程却艰苦万分,朱生奎学竹匠从入行到出师足足用了五年。
“刚学的头几年,师傅是不发工资的。一天到晚蹲在地上打蚕匾,腰酸得直不起来,双腿酸得发胀,十个手指头磨破了茧,痛得十指连心,但要混口饭吃,只得强忍着做下去。师傅到哪我就跟着到哪,吃的是百家饭,只要有生意我们就去,袁花、黄湾、澉浦、六里几个乡镇都跑遍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把蚕匾、淘米箩、草篰、桑篰、盐箩这些常用的农用工具都学会了,算算,跟着师傅整整跟了五年呢。” 朱生奎回忆道。
干个体 生意红火时女儿也学竹匠
1967年,黄湾镇办起了农机厂,朱生奎便到了黄湾镇农机厂竹器部工作,一干就是20年。头几年农机厂兴旺发达,有打铁车间,有木工车间,有竹器车间,有军工车间,全厂有好几百人。1987年,黄湾农机厂倒闭,朱生奎也回了老家。
手艺在手不愁吃穿,朱生奎回到老家后,决定单干。当时,家家户户养蚕,农户对蚕匾和养蚕用的草篰、桑篰、盐箩需求大,因为手艺好,朱生奎的订单几乎不断。
生意红火时,朱生奎叫了五六个竹匠师傅来帮忙,农用竹器还是供不应求,于是,朱生奎索性叫女儿也来学打蚕匾。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年轻的村民都去工厂上班了,养蚕的数量减少,大片桑树地被砍伐,农用竹器产品走向低谷。
“现在黄湾的竹匠老的老了,中年的师傅都在工厂里上班,我们这门行业快要绝代了,现在年轻人谁愿意学这门手艺,毕竟做竹匠太辛苦,收入又低,不如厂里去打工,”朱生奎万分感慨地说。
朱生奎做的
农户对竹器需求越来越小 他仍坚守老手艺
在感慨的同时,朱生奎却坚守着。
这几年竹匠生意不好做,连养家糊口都很难。在朋友劝说下,前年他到厂里去上班,然而下班后,仍然坚持着这门老手艺。农户要做草篰或其它农用器具,他总是热情服务。白天在厂里上班,下班回到家里做竹匠,何乐而不为。
算一算,朱生奎从事这门老手艺已经整整55年了。
前几天,有家店铺向朱生奎订购了50对草篰和一些畚箕。这是近年来难得的大单,朱生奎买来了毛竹,利用下班时间,又操起了老行当。满是老茧的手指上皮肉都被竹篾磨损地开裂了,疼痛难熬,黄弯镇有卖二手农机他只得每个手指贴上了胶布仍然坚持着。几天下来,二楼大厅已经堆满了草篰。
“农民养蚕要用草篰,采橘子要用草篰,割养草要用草篰,我身体还行,为大家做做竹器我很开心的黄弯镇有卖二手农机。”朱生奎说。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6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