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回收二手农机市场在哪里:焦作这次又火了!全国首个因为它太重要了!
一位媒体记者在位于温县的小麦博物馆拍摄
徐宏星 摄
麦浪滚滚、丰收在望。昨日上午,全国首个小麦博物馆在“小麦之乡”温县落成开馆,为我国农业领域又增加了一座专业博物馆。
焦作回收二手农机市场在哪里小麦博物馆揭牌仪式现场 徐宏星 摄
小麦博物馆揭牌仪式现场 徐宏星 摄
副省长王铁,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郄建伟、协会小麦分会秘书长赵奕,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庆,省扶贫办主任张继敬,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省农机局局长凌中南,省委农办副主任马万里,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省粮食局副局长乔心冰,省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邓瑞鑫,市领导王小平、徐衣显、王建修、杜宇出席揭牌仪式。
观众在位于温县的小麦博物馆参观
徐宏星 摄
小麦博物馆位于温县粮食高产核心区祥云镇,博物馆占地18亩,主体建筑面积3995平方米,按照麦之源、麦之脉、麦之梦、麦之乡4大部分,通过生态、实物、局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声光电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展示小麦的起源、传播、发展和未来,诠释了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小麦文化,凝结了国家、省市领导一直以来对温县小麦、温县农业的关注和支持。
观众在位于温县的小麦博物馆参观一个陶仓楼模型
徐宏星 摄
小麦博物馆的建设始终围绕着“传承、展示、权威、科研、科普”的理念,并专门邀请全国知名的小麦专家、博物馆和历史文物类专家进行探讨和论证,旨在将其打造成为中原种子研究的“硅谷”、独具特色、全国唯一的小麦博物馆,河南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农民群众学习观摩的样板基地和技术培训的实习样板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并重的精准高效农业发展基地。
一位媒体记者在位于河南省温县的小麦博物馆拍摄
徐宏星 摄
解析|全国首个小麦博物馆为何落户温县?
焦作是全国小麦种子繁育基地。目前河南省当家的小麦品种有6个是焦作培育出来的,焦作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豫麦49号,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万亩。焦作早在2007年就提前完成了亩产超吨半攻关项目,小麦、玉米平均亩产稳居河南第一。2014年焦作市修武县位村小麦试验田小麦亩产达到821.7公斤,创造了我国小麦单产新纪录。此外,还在整县建制推进10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整乡推进7.1万亩平均亩产、万箱铺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攻关试验方面创了五个全国第一。
在位于河南省温县的小麦博物馆,工作人员做最后的装饰
徐宏星 摄
温县是名冠华夏的千年古县、司马故里、武术圣地、院士之乡、怀药产地,资源优势明显。如今之所以有如此勇气建起全国首家小麦博物馆,完全得益于该县始终致力于优质小麦种子研发、小麦高产创建、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不懈努力。据介绍,业内一直流传着“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焦作小麦看温县”的说法,温县培育和推广的优质小麦种子在全省冬麦播种区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着“小麦之乡”的美誉,在国家小麦史上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温县小麦单产达到401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4公斤,率先成为黄河以北第一个亩产吨粮县。1996年,温县小麦亩产达518.92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麦亩产千斤县。2006年,祥云镇15亩小麦高产攻关田(豫麦49-198)以亩产717.2公斤的产量水平创造了我国三大主产冬麦区单产新纪录。2008年温县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被定为河南省粮食高产创新示范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温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示范县”。2012年,夏秋两季亩产突破2300斤大关。2015年,温县小麦单产实现了12连增,全县39.6万亩小麦平均亩产571公斤,粮食单产继续保持全省领先。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30万亩核心区亩产达660公斤,创国内最高纪录。
同一天,我市还荣获了一个国家级荣誉,“中国优质小麦之都”称号。中国优质小麦之都授牌暨焦作优质小麦产销衔接签约仪式在焦作迎宾馆举行。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从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郄建伟手中接过“中国优质小麦之都”牌匾,标志着“中国优质小麦之都”荣誉正式落户焦作。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小麦分会秘书长赵奕、国家发改委中导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董长玉、省粮食局副局长乔心冰、省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邓瑞鑫,市领导姜继鼎、王建修、杜宇一同出席活动。
本报资料图
焦作创建中国“小麦之都”的优势可以用四句话、20个字概括。这四句话20个字是“气候适宜、历史悠久、科技领先、设施健全、品质优良”。
一、气候适宜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处黄沁河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又处在南北气候的过渡带上,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2℃-14.8℃,无霜期年均216-240天,年平均日照2200-240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适中,气候温暖,非常适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二、历史悠久
本报资料图
相传神农在此尝百草、辨五谷,在神农山的神农坛上祭天祈福。《左传》记载:隐公三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地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之麦。焦作出土的七层、总高1.99米彩色陶仓楼是我国发现的层级最高、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是汉代粮仓的生动写照,是焦作种粮历史悠久、盛产粮食的佐证,也是研究汉代储粮的活教材。
三、科技领先
本报资料图
焦作万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彩色小麦之父”周忠普太空育种及远缘杂交基础上,现已培育出黑色、绿色、红色等彩色小麦品种。截止2013年底,焦作市市、县两级农科系统具有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55人,占21.8%。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焦作市管专家20余人。温县农科所高级农技师王乾琚,被英国剑桥育种总公司布朗博士称为“中国一流的育种家”。 在温县,像王乾琚这样“重量级”的“育种家”多达30人,吕平安、王焕英、张宝华,每个人都在不同时期改写过小麦生产的历史纪录。
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建设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项目花落焦作温县,2014年9月12日,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来到温县,就共建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项目相关事宜进行探讨。建设中的中国--温县小麦博物馆占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投资9000万元,2016年5月19日将一露出尊荣。该小麦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收藏品最丰富、建筑最具特色、最具有文化创新精神的集互动参与、深度体验型的现代科技与生态相结合的主题博物馆。也将成为中国小麦种植、繁育技术交流基地。
四、设施健全
焦作市农田基础条件好,战国时期就已经修建了广利灌区。农民历来有精耕细作的好习惯。焦作市是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目前万亩以上灌区有17个、机井4万余眼,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节水灌溉面积18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4%。焦作市是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农机总量达64万台,主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五、品质优良
本报资料图
产自焦作的小麦籽粒透明,色泽光亮。容重、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出粉率较高。国内许多粮油深加工企业长期采用焦作小麦做为原料。国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焦作市方便面厂提供的资料表明,焦作优质小麦生产的方便面既有较好的韧性和弹性,又有较好的延伸性,复水后口感爽滑。河南天香面业有限公司背靠长江以北首个吨粮县,其产品远销国内外,靠的同样是焦作的优质小麦。湖南长沙凯雪粮油食品有限公司长期用焦作小麦搀着普通小麦生产,该公司提供的资料表明:焦作小麦容重高、杂质和水分低、吸水率和拉伸率高,面包内芯色泽洁白、内部组织结构细腻,瓢壁薄、口感好。西安爱菊粮油集团长期使用焦作小麦,其产品远近闻名,深受西北群众喜爱。
培育粮食品牌,对于提升我市粮食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引导农民进一步改善或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提高优质品种种植比例,提高粮食的出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引导粮食加工企业注重品牌建设,促进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标准化管理,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增加企业效益;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无公害特别是绿色、有机粮食的消费需求,保证食品安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粮食“三量齐增”的态势愈加明显。一方面,优质粮国内需求大增,但由于供应不足,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普通小麦缺乏市场,滞销存库。去库存、调结构、增加国内粮食竞争力的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河南乃至中国优质小麦的生产基地,我们必须要站在加快经济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中国优质高产小麦之都对于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以“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为目标,将粮食品牌建设做为促进我市“十三五”期间农业和粮食流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实施。通过强力宣传和打造焦作粮食品牌,全方位提升焦作粮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我市粮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城市增名。
此次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既是对焦作人民勤劳智慧的褒奖和赞誉,也是对焦作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鼓励和肯定。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娜 见习记者翟倩倩 报道
除本报资料图外,其余照片均由温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 徐宏星 拍摄
编辑:夏天
焦作日报社全媒体
◎《焦作日报》 ◎《焦作晚报》 ◎焦作网(www.jzrb.com)◎焦作日报手机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JZRBWX)◎焦作晚报微信(JZWBWX)◎焦作网微信(JZWWWX)◎焦作日报新浪微博 ◎焦作晚报新浪微博 ◎焦作网新浪微博
焦作回收二手农机市场在哪里 焦作回收二手农机市场在哪里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6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