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二手农机市场电话号码:70周年特别报道:东湖农场,情怀与未来
金黄色的稻田被风轻轻吹过,大片稻穗起伏着,沙沙作响……站在绍兴东湖农场口,72岁的农场老职工王张录深东湖二手农机市场电话号码有感触,时光仿佛倒流30年,脑海中的盛景再次浮现。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绍兴东湖农场的部分老职工,在交谈中,他们不仅流露出怀念、留恋,更有遗憾、憧憬。对于老一代职工来说,农场是他们的青春与荣光,那份镌刻在心中的情怀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
“农场好就是我好”
今年72岁的王张录在得知记者要采访他时,既紧张又兴奋。“东湖农场可是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当时先进的耕种技术和高效高产都是其他农垦场学习的榜样。”言语中,透露出的是一种骄傲感。
王张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来到东湖农场,那时候的东湖农场是国有农场里的佼佼者,知名度颇高,不仅因为他是全省第一个实现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农场,更是因为毛泽东曾两次视察农场,给予了高度评价,能够进入东湖农场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之后粮食价格降低,仅仅发展农业远远无法满足农场职工的收入,经济负担很重,农场开始了重新经营。”王张录主要负责农场的经营管理,他的记忆里,东湖农场曾经营过农机厂、化工厂、纺织厂……在当时的形势下,“农场”不再是单纯的农场,实施起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模式,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由于各种农场转型发展、还原农场本色面临的诸多困难,东湖农场在很多人的视线里逐渐退了出来。“心里很急,多希望东湖农场还能回到曾经最辉煌的日子。”即使已经退休,王张录还是三天两头往农场跑,想想它东湖二手农机市场电话号码的曾经,看看它的变化。
如今的东湖农场开始了排污工程改造,环境面貌也有了明显改善,“农场好就是我好。”王张录开心地说。
“那时的人就是铁人”
王保荣今年69岁,当时,懂得植保、种子选育、畜牧知识的他,因为农场、农科所、农校“三位一体”的体制调整,成为了东湖农场的一员,投入到火热的东湖农场生产中去。当谈起在东湖农场的那段不平凡岁月,激昂、奋进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当时的东湖农场,除了是全省的农场典型,领导干部扎实的工作作风也让人记忆犹新。尤其是只要一有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发生,农场领导就要开会研究,想办法解决。
王保荣记得,有一次“双抢”时节种双季晚稻,因为各种原因,到了晚上还有二三十个秧未插好。当时的领导见到后,立即调来了一台大拖拉机,停在田边,用大拖拉机的灯光照明。见到领导如此,职工们也提起了干劲,最后仅花半个小时就插下了所有秧苗。
“那时候的东湖农场‘敲冰挖河泥,落雪扫垃圾’成为常态,甚至大年三十干到正月初一,那时的人就是铁人。”王保荣笑着说,“东湖农场就是一种精神,是实干苦干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典范。”
“让农场恢复曾经的风采”
的确,曾经的东湖农场让农垦人为之感到骄傲,而这个拥有近70年历史的老农场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也成了众多有农场情怀的人最惦念的事。
刘卫星是现任东湖农场的党支部书记兼场长,早年农牧场出身的他自接手开始,就暗暗下定决心,要让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湖农场恢复曾经的风采。在他的规划里,重点做好农场环境整治是当务之急,之后,基础设施改造,场容场貌改善,社区服务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也要加快步伐,为还原农场本色和转型发展提供空间。而他也走访了不少专家,一起商讨方案,对新的东湖农场进行了重新规划:打造成为现代农业样板园区、市民休闲观光园区、东湖精神教育园区。
和刘卫星有着同样情怀的还有陈文光,曾经担任过东湖农场的副场长。作为一个农垦人,他对农场的感情毋庸置疑。“最近我和刘场长一直都在商量,如何让农场恢复姓农,带领种粮大户走出困境。”陈文光说,目前,在柯桥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农场现有的150亩早稻中有20亩作为示范田进行高产试验,刚刚收割的早稻亩产达到了1550斤,初见效益,他们还在改进收割方法,希望接下去的晚稻产量更加可观,让东湖农场再次成为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农场。
对于东湖农场的发展,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洪江也有自己的看法。“众所周知,东湖农场是典型,是样板,振兴农场,传承农场精神是一件具有意义的大事。”陈洪江希望东湖农场可以作为干部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学习上一代吃苦精神,追求更高的工作标准。同时,应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发挥更多社会效益,尤其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东湖二手农机市场电话号码个体验、学习的地方,让他们了解老一辈如何开展农事活动。除此之外,东湖农场应该不断探索,从高产量到高品质转型,再次成为农业生产的“火车头”。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7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