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哈二手农机四驱车:魏广悦《宝清史话(20)复转官兵的奋斗与国营农场的建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拉哈二手农机四驱车:魏广悦《宝清史话(20)复转官兵的奋斗与国营农场的建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二手农机网请查看:二手农机网

  



这些转业干部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眼看着一个个战友倒在了战场上,他们九死一生侥幸捡了条命。一想到已经牺牲的战友们的遗愿,他们恨不得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拼着命也想把工作干好,对看不惯的事情敢说敢管,为宝清县、特别是为林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题记


1955年8月14日,王震将军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第二年春天,密山铁道兵农垦局成立。

所谓的“北大荒”,狭义上指的是位于我国版图东北角落、开发很晚的宝清、密山、虎林、饶河等县的大片土地。

汉魏时期的挹娄人及其后代不知什么时候离开后,这里一直被视为莽莽荒原。

然而,广袤的北大荒地势平坦,有着世界上最稀有也最肥沃的被人称作“土中之王”的黑土地,雨水充沛,非常适宜发展农业。

有资料称,清朝末期的统治者曾发布过“招垦令”,招徕流民开垦无主荒田,但收效不大,北大荒依旧是地旷人稀,村落难寻,人迹罕至,可谓“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见豺狼”。

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后,曾组织“开拓团”进军北大荒,计划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定居在这里,以掠夺中国的宝贵资源。

无奈气候极端恶劣,加之东北抗日联军不断地向“开拓团”发动武装袭击,最终日军和“开拓团”一起被赶出中国,致使侵略者的图谋化为泡影。

直到新中国诞生,这片当地老乡称为“用手一捏冒油花,压根树枝能长叶,插根筷子会发芽”的黑钙土才算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特别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王震将军亲率解放军复员转业官兵,发扬南泥湾精神,垦荒开发北大荒。

他们在原来长满榛林杂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建立农场,更使这片土地生机勃勃,逐渐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拉哈二手农机四驱车

(一)三个国营农场在宝清县境内落户

在宝清这片土地上,上至功勋卓著的将军,下到普通的士兵,饱尝艰辛,建立起了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这三个大型国营农场,让“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八五二农场志》第一篇“大事记”中第一笔就记载道:“1956年2月25日,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的命令,铁道兵八五○部农场组成三个荒场踏察组,分赴穆棱河以南及宝清县南横林子一带勘测布点。”

第二笔:“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垦荒地》的社论,指出开垦荒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百年大计,不但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第三笔:“3月19日,宝清县城里,设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部农场宝清开荒指挥部(后改为八五○二农场转运站)。”

2012年2月3日,八五二农场三分场知青网刊登署名黄黎的文章《完北青松——记老红军黄振荣》,叙述了一段史实:

1956年3月12日,漫天飞雪。地处边陲的宝清县人民政府大院里,来了五位军人。

身穿黄呢军装的黄振荣师长告诉宝清县负责接待的副县长:“我们是奉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命令,以八五○部农场为基地,来勘察完达山北、宝清境内的荒原的,大部队随后就到。”

这位副县长感慨地说:“这片土地是三五九旅解放的,有93名三五九旅干部、战士牺牲在宝清城下。现在再由三五九旅改建的铁道兵来帮助建设,意义太深远了。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一定全力支持。”

第二天,黄师长带着计划员甄科、生产股长李法海、通讯员张寿泉,背着干粮、枪弹和地图,在万金山区公所找了一位老猎人当向导,便向茫茫荒原进军。千里雪原上留下了开拓者的第一行足迹……


这位黄振荣可不一般,是位老红军。他与王震将军在长征路上、在南泥湾大生产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55年,他遵从王震将军的嘱托,夫妻双双到北大荒开荒建场。

《八五二农场志》载称,1956年3月以后,由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率领第二师、第三师7000多名复员转业官兵,进入宝清县城以东50多公里的南横林子地区创建农场。

当时,周边2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蛤蟆通(古称喀穆图)河畔的40户朝鲜族居民,还有老头店(今二分场一队)两名年近花甲的老人长期在这里居住。

百里荒原,人迹罕至,沼泽遍布,草木丛生。

老红军黄振荣、李桂莲、匡汉球、苟载堃带领复转官兵发扬南泥湾精神,当年开荒、当年打粮、当年修路建房,安家立业,在久无人迹的荒原上站住了脚跟。

他们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代号命名,组建了八五二农场。场部由王震将军亲自选址。

1957年11月召开全国农林工会代表会议时,朱德副主席曾表扬八五二农场是“全国投资最少的一个农场”。

在八五二农场的初期建设中,根据王震司令员“母鸡下蛋,以场扩场”的方针,从这个农场调出了大批干部从事扩场工作。

1956年10月,扩建八五三农场,调出539人。1957年10月,扩建八五五农场(后改名为五九七农场),调出716人。

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起步。

中央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决定裁减一批部队。

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了《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

从这年3月份开始,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包括机关部队、野战军、军事院校、后勤部队及部队医院等复转官兵,从全国各地(除西藏、新疆外)来到北大荒。

这就是当时号称“十万转业官兵远征北大荒”的新闻。

随后,又有大批复转官兵及山东等省支边青年相继来到八五二农场,参加开发建设。

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八五二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八五二农场。

全场总人口、耕地面积,均居黑龙江垦区百个农场的前三位。

再说八五三农场。

1956年9月王震将军插棍选址建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三部队代号定名为八五○三农场。

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八五三农场。

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一团。1976年2月,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改为八五三农场。

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就是三面环水一面沼泽、车马难进、开垦难度最大的雁窝岛,它的开发事迹被加工改编成电影《北大荒人》,“雁窝岛”之名流传全国。

1961年10月,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题名。2010年,这里被黑龙江省评为“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

当时,数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复转官兵、知识青年、支边青年、科技工作者、自动来场人员汇集在这片美丽富饶、充满神奇的土地上。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将八五三农场建设成为黑龙江垦区重要的产粮大场之一。

还有五九七农场。

1956年11月,在料峭的寒风中,王震将军一纸令下——开发长林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九七师全体复转官兵意气风发,来到宝清县境北部建立农场,归八五二农场领导,编为第三分场。

场部距宝清县城20公里。

1957年,由八五二农场划出,成立八五五农场。

1959年,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同时改名为“国营五九七农场”。

1968年6月,成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将五九七农场编为第三师第十九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五九七农场。

就这样,在宝清县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地3500多平方公里的三个国营农场,成为宝清人的骄傲。

实际上,在宝清县行政区域内还有1956年建场的八五一一农场一大部分。

《宝清年鉴》载称,总部设在兴凯镇的八五一一农场有七个农业管理区,其中第四、五、六、七等四个管理区的19个作业站在宝清县境内。

这个农场总面积52244公顷,在宝清县境内就有20779.4公顷。

许多人知晓的龙头马场,就属于这个农场的。

区域总面积422.5平方公里的红旗岭农场,在宝清县辖区内有243.8平方公里。双鸭山农场第五管理区也在宝清县境内。


(二)宝清人热情支持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

由王震将军选址、指挥创建的三个国营农场在建场过程中,宝清县委、县政府和宝清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全力以赴地予以支持、帮助。

宝清人对王震将军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前面已经说过,1946年6月,王震将军麾下的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的指战员们为了解放宝清,同顽匪进行殊死搏斗,93位烈士英勇献身。

10年后的1956年6月,当王震将军亲自带领铁道工程兵八五○二、八五○三等十个师的部分师团级干部,来北大荒实地勘察时,受到了宝清人的热烈欢迎。

原铁道兵八五○师在抗美援朝凯旋后,在王震司令员的命令下,复转官兵于1955年1月1日在虎林县境内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部农场”,这是北大荒的第一个军垦农场。

其后,由铁道兵其他师相继建立起了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一一的“八字序列”农场群。

从宝清县走出的作家吴臣先生在《王震将军在宝清》一书中,采用纪实笔法,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十万转业官兵艰苦创业、建设北大荒的光辉业绩。

书中记载了王震将军来宝清时的情景:


县委书记马震山、县长冯文翰和黄振荣早已有约在先,黄振荣当然不能说了不算。

况且,他已经请示了司令员,得到首肯,就提前通知了宝清县委、县政府,又特意叮嘱:王震将军批示不要搞形式,不要搞铺张浪费……

冯文翰可管不了那么多,他说:“当年三五九旅解放宝清,咱们欢迎解放军进城时,那场面非常感人。今天,王震将军率部队来开发北大荒,我们凭啥不热闹一点儿?”

马震山书记说:“不就是去些人迎迎嘛,算不了啥铺张浪费。再说,咱家来个客人还得迎到大门口呢。王震司令员来了,总不能悄没声儿地就算了。不管,咱们迎咱们的。”

当时的宝清县城很小,从东门到西门,从南门到北门,就两条十字交叉街道,最长也就三里三。而从密山过来的车,必走南门,别无他路。

上午10时许,两辆轿车、一辆解放牌卡车缓缓地驶进南门。马震山、冯文翰等人迎上前去。

一时间,锣鼓阵阵,唢呐齐鸣,男女老少腰系彩绸,手舞花扇,扭着大秧歌,夹道欢迎。

王震首先下车,快步走过来。黄振荣挨个儿给司令员介绍,将军与马震山、冯文翰等人一一握手寒暄后,亲切地说:“马书记、冯县长,你们辛苦了!你们的心情我理解,我领情。可这么兴师动众的,我王震是不是有些扰民呢?”

马震山忙说:“王司令员,这可不是我们的意思。不信你去问问他们。”

他用手指着扭大秧歌的队伍继续说:“这些群众听说当年三五九旅的首长来了,说啥都要欢迎。咱们东北人爱热闹,逢年过节、娶媳妇嫁闺女,都要敲锣打鼓扭一阵子。这不算啥,就是个礼节呗。”

王震瞅瞅欢歌笑语、扭得起劲儿的群众,又瞅瞅马震山、冯文翰等人,笑着说:“行啊,我今天就入乡随俗了,既然大伙儿高兴,咱们就高兴吧。”

他边说边带头挥手向群众示意。

人群中有人领着喊:“热烈欢迎王震将军!”

群众齐声随呼:“热烈欢迎王震将军!”

“热烈欢迎解放军!”……


在宝清县委、县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马震山书记致欢迎词,王震将军讲了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意义和方法等。

1957年3月,八五五(后改名五九七)农场建场烧荒开犁的第一把火,是王震将军和宝清县委书记马震山共同点燃的。

在建场初期,县政府经常派慰问团去农场慰问。县里刚买到电影放映机,就由冯文翰县长带队,到农场去第一次放映。

1958年4月中旬,大批复转官兵聚集到宝清县城,将从这里前往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八五九农场。宝清县城的主要街道张灯结彩,200多人的秧歌队,踩着欢快的锣鼓点儿,在十几把唢呐吹奏的乐曲声中,尽情地扭着、舞着,表达欢迎之情。

在通往宝清县八五二接待站的主要街道两侧,一排排桌子上摆着热茶水桶、馒头、包子、煮鸡蛋、热面条、油饼等食物。

每下来一车复转官兵, 拉哈二手农机四驱车群众都有组织、有秩序地迎上去,热腾腾的茶水、热乎乎的馒头、热辣辣的面条,热情洋溢的话语,令复转官兵们真切地感觉“到家了”。

县委书记马震山、县长冯文翰、副县长强义俊、副县长李玉山和各部门的领导,都参加了接待工作,各负其责,忙中有序。

县招待所、各旅社、大车店、中小学教室、新建的大俱乐部,都成为临时安置复转官兵的场所。

在胜利小学的操场上,王震将军对数千名复转官兵作了激情澎湃的讲话。


(三)场县合作共同在宝清建设美好家园

在宝清这片土地上,共同的家园、共同的梦想,让宝清县与三个国营农场的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家人,流传着许许多多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佳话。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建立国营农场那个时候开始,场县双方就展示出了密切合作、珠联璧合的喜人局面。

当时,王震将军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据我了解,咱们宝清县几乎没有农业机械,这对农业发展是个障碍。我想,我们铁道兵建的农场在县域内,跟东兴乡、朝阳乡都毗邻着……”

他转头对黄振荣说:“振荣,等你们把一切安排妥当了,开荒的时候,把这些乡镇的荒地顺便开出来,交给当地农民去耕种,怎么样?”

黄振荣说:“是,司令员,我们一定做到!”

县委书记马震山说:“那可太谢谢司令员和部队的同志们了!”

县长冯文翰:“王司令员,你没来之前,我们县里研究过了。咱们部队开荒面积那么大,明年春肯定需要大量的种子。我们决定今年秋为部队筛选一部分良种,支援部队春播。”

王震高兴地说:“好,很好!这就叫及时雨呀……”

他还向马震山、冯文翰建议说:“咱们县里大农场搞不了,可以搞小农场嘛。比如,建一个良种场、种畜场,就有很大用途。

“宝清县内有这么多土地,要想丰产丰收,没有好种子不行。草原这么辽阔,畜牧业也可以大发展嘛。”

后来,良种场、种畜场都建立起来了,在宝清县的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打那以后,场县双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各个领域进行合作。《八五二农场志》中就记载了一些这方面的事例:

1958年5月17日,宝清县把八五二农场地区划为南横林子镇,镇党委书记由农场党委书记兼任。

1958年5月17日,农场为宝清县代训113名拖拉机学员。

1960年4月,宝清县将鲁东、鲁西两村200名社员,移交五分场管理。

1964年4月20日,农场党委报告合江地委和总局党委,要求将八五二农场划归宝清县管辖。

1966年9月30日,宝清县人委决定将南双鸭煤矿交农场管理……

我于1960年代在宝清一中上学时,有一些来自于八五二、八五三和五九七农场的优秀学生在这里读高中。

其中有八五二农场党委书记耿志义的儿子耿光荣在高十二班,副场长黄根堂的儿子黄灼在高十一班,还有于仲怀、刘月娥、孙玉梅、吴东波、黎远怀、赵敏等一批学生。

黄灼回忆说:“我们那一届,宝清一中只招了两个高中班。报考高中的除了县里十多个初中班的学生,还有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这三个农场的学生,录取率不足十分之一,竞争真是挺激烈的。

“从宝清一中毕业回到农场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干得都不错,没有给母校丢脸。我们对宝清很有感情,2008年高中毕业40周年时,我还回到宝清一中与当年的老师、同学聚会了呢。”

1963年,当八五二、八五三、五九七、八五一一等国营农场已经建设得具有一定规模时,各农场向地方输送了一些优秀干部。

县林业局保存一本1963年4月1日用钢笔填写的《接收八五一一农场转业军官名册》,共计120人,“现在级别”一栏中分别是19级、20级、21级、22级。

上面用红笔划掉一些人名,林业局干部潘凌森告诉我实际上来了108人。

这些人的“调出单位”都是八五一一农场,“调入单位”都是宝清县。

他们绝大多数是党员,在“拟任何职”一栏中填写为“场长、站长”的就有38人。

其中,曾经与我在一个单位工作过的有龙头林场的徐祖生、吕家龙,还有宝清糖厂的宋云峰、王孝安。

这位宋云峰先生在林场当领导时颇有名望,据说山上有个地方现在还叫“宋云峰大棚”,因为他当初带领工人在那儿伐木时修建了一个工棚;调到糖厂当厂长后,也干得有声有色。

这“一百单八将”到宝清后,大都成为所在单位的领导或生产骨干。

从农场到地方的转业干部,不光有八五一一的,还有其他农场的。

经常给《挠力河》写稿的褚建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父亲褚永贵是1958年转业的‘老垦荒’。

“解放战争结束后,他又在朝鲜战场上参加了著名的松骨峰战斗——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写的就是这一仗。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父亲他们连只剩下18个人。

“战斗结束后,父亲由班长提拔为排长,又升职为副指导员。

“1958年,父亲转业来到北大荒,在五九七农场任生产队长,人拉犁杖开荒种地,住的是拉哈辫子马架房,脏活累活啥都干过。

“1963年,生产队的土地和机械化形成一定规模后,因地方缺干部,组织上将已到中年的父亲调离了垦区。他先是任宝清县尖山子公社武装部长,接着又在铁矿、砖厂、瓦厂工作过,最后从县城建部门离休。”

徐祖生先生的老家是江西省的,经历更为曲折一些。

1948年,他还是学生时就被国民党部队抓去当兵,送到台湾进行新兵训练后补充到傅作义部队。

转过年1月份,傅作义先生起义,徐祖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军政学校第十二期学员。

半年后,他跟随第四野战军五十四军去湖南消灭了白崇禧部队,又去广西剿匪——他说电影《英雄虎胆》反映的就是他们部队的事儿。

1952年,徐祖生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三四师四○一团侦察排长。

在参加奇袭白虎团的战斗过程中,他们排40人牺牲了31人,他是9名幸存者之一。

4月份,他转业到北大荒垦区,1963年调转到宝清县龙头林场。

15岁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李占国先生,随着部队南征北战。

转业后,他也是先到了农场,又充实到地方,先后任宝清镇林业站长、县劳安民办副主任、战备办副主任,于1994年从林业局林政股离休。

这一批从农场充实过来的干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功劳不小却不自傲,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忠心耿耿,普遍性格耿直、襟怀坦白,为了事业不怕得罪人。

我在采访时,李占国的儿子回忆了父亲的两件“趣事”。

有一年,林业部门召开全系统党员大会。

领导在台上作完报告后,象征性地向台下问了一句:“哪位党员还有什么意见没有?没有咱们就散……”

岂料,坐在台下后排的李占国站了起来,一边举手一边大声说道:“我有意见。咱们林业系统这么困难,职工都开不出工资,你们领导出去游山玩水对不对?”

领导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回答,只好说:“咱们会后再谈这问题,会后再谈。散会!”

还有一次,李占国喝酒后去批评领导搞不正之风,因为话不投机,又是吵闹又要砸玻璃。

领导劝阻不了,就给他儿子打电话。儿子来了,抱住老父亲说:“爸,你冷静些。你是老党员,我是小党员,党员要下级服从上级。你这么做对吗?”

李占国愣了一下,儿子硬是把他领回家了。

整党时有一项内容是党员评议,李占国因为“闹领导”,被评为“不合格党员”。

材料报到了组织部,部长大吃一惊:“这么忠心耿耿的老党员不合格,谁还合格?他为什么‘闹领导’?拿回去重评!”

再报上来时,合格了。

离休回家后,李占国有一次回顾起往事,长叹一声:

“唉!我这一生就这么傻乎乎地过来了。15岁当兵参加解放军,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就不用说了。

“转业时,首长说你们去开发北大荒吧,解决粮食问题,一年后就把你们调回来,结果一直干到离休也没调回南方老家。

“后来响应号召,参加史无前例的运动保卫毛主席,到头来还错了。傻呀,真傻呀!”

我在听这些“趣事”时,忍俊不禁中又有一种苦涩感涌上心头。

转业干部段学文的女儿段翠萍回忆说:

“我父亲1948年在塔山阻击战中立过功,获得一枚毛泽东奖章,电影《塔山阻击战》片尾就附有他和战友们的姓名。

“父亲转业后先是在八五一一农场开发北大荒,1963年调转到宝清县林业部门。

“父亲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从来没有半点儿怀疑,总是叮嘱子女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好好干。

“我小时候有一次和弟弟经过邻居邹叔家门口,顺手从地上萝卜堆拿了个小青萝卜。父亲发现了,薅着我和弟弟的耳朵,让我俩把萝卜送回去,还得向邹叔认错道歉。

“邹叔埋怨我爸说:‘唉,你呀你,一个萝卜算啥呀,看你把孩子吓的!’

“我爸说:‘这可不是小事,得让他们长记性。’父亲的传统教育对我的影响太深刻了。”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人。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认为既有遗传因素,也跟生活的时代、长期所处的环境有关。

褚永贵、徐祖生、李占国、段学文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眼看着一个个战友倒在了战场上,他们九死一生侥幸捡了条命。

一想到已经牺牲的战友们的遗愿,他们恨不得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拼着命也想把工作干好,对看不惯的事情敢说敢管。

不管怎么说,上个世纪60年代从国营农场输送到地方的转业干部,为宝清县、特别是为林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还认为,他们的那种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对党风、民风提供的都是正能量。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推荐:黄 黎

编辑:乐在其中

标签:农场   将军   北大   官兵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ershou/7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