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和青蛙的区别,石蛙和青蛙是什么科属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石蛙和青蛙的区别,石蛙和青蛙是什么科属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石蛙和青蛙的区别,石蛙和青蛙是什么科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石蛙和青蛙的区别,石蛙和青蛙是什么科属 ♂
石蛙和青蛙的区别,石蛙和青蛙是什么科属科属不同:石蛙是蛙科、露水蛙族、棘胸蛙属;青蛙是新蛙亚目、叉舌蛙科、虎纹蛙属。
别称不同:石蛙又称石蛤、石鸡等;青蛙又称蛙、蛤蟆等。
形态不同:石蛙体大粗壮,头扁而阔,吻端钝圆;青蛙头部扁平,吻端稍尖。
功效不同:石蛙肉性平,有清火、滋养健身的功效;青蛙性凉,有补虚益胃、利水消肿的功效。
一、石蛙和青蛙的科属不同
1、石蛙
石蛙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滑体亚纲、无尾目、蛙科、露水蛙族、棘胸蛙属两栖动物。
2、青蛙
青蛙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滑体亚纲、无尾目、新蛙亚目、叉舌蛙科、虎纹蛙属两栖动物。
二、石蛙和青蛙的别称不同
1、石蛙
石蛙又称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香港、广西等地。
2、青蛙
青蛙又称蛙、蛤蟆、蛙子等,世界各大洲的水域、湿地等地区分布,由于皮肤裸露,无法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一生离不开水和湿润的环境,怕干旱和寒冷,大部分生活在热带和温带多雨的地区,分布在寒带的种类极少。
三、石蛙和青蛙的形态不同
1、石蛙
石蛙体大粗壮,体形近似黑斑蛙或虎纹蛙,体色各异,头扁而阔,吻端钝圆,突出于下颌,躯干部较短,平扁,无尾,颈不明显,雄蛙前肢特别,背部有长短不同的窄长疣,腹部呈淡黄白色,雌性前肢不如雄性发达,背面没有窄长疣,腹部光滑呈白色。
2、青蛙
青蛙头部扁平,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雄蛙口角内后各有浅褐色膜褶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躯干短宽,前肢短,后肢长而且发达,背部是绿色,光滑柔软,还有花纹,腹部是白色的,使用舌头捕食,舌头上有黏液。
四、石蛙和青蛙的功效不同
1、石蛙
石蛙肉味甘,性平,蛋白质、钙等成分丰富,脂肪少,易消化,营养价值高,食用具有清火、明目、消肿、滋补健身的功效。
2、青蛙
青蛙味甘,性凉,有补虚益胃、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营养不良、身体虚弱、小儿疳疾、消瘦、食欲不振、浮肿、水肿、虚劳发热等症状。
石蛙是二级保护动物吗 ♂
石蛙是二级保护动物吗石蛙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是三有动物。
石蛙为两栖纲、无尾目、叉舌蛙科动物,而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两栖纲、无尾目、叉舌蛙科动物包括有虎纹蛙(仅限野外种群)、脆皮大头蛙、叶氏肛刺蛙,并无石蛙。
一、石蛙是二级保护动物吗
1、石蛙(棘胸蛙)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为三有动物。
2、依据:石蛙为两栖纲、无尾目动物,而在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并无石蛙。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两栖纲、无尾目动物包括有角蟾科中的抱龙角蟾、凉北齿蟾、金顶齿突蟾、九龙齿突蟾、木里齿突蟾、宁陕齿突蟾、平武齿突蟾、哀牢髭蟾、峨眉髭蟾、雷山髭蟾、原髭蟾、南澳岛角蟾、水城角蟾,蟾蜍科中的史氏蟾蜍、鳞皮小蟾、乐东蟾蜍、无棘溪蟾,叉舌蛙科中的虎纹蛙(仅限野外种群)、脆皮大头蛙、叶氏肛刺蛙,蛙科中的海南湍蛙、香港湍蛙、小腺蛙、务川臭蛙,树蛙科中的巫溪树蛙、老山树蛙、罗默刘树蛙、洪佛树蛙等。
二、石蛙介绍
石蛙(棘胸蛙)为叉舌蛙科、棘胸蛙属两栖动物,外观特征如下:
1、体长
石蛙雄蛙体长12.3cm,雌蛙体长13.1cm。
2、头部
(1)头宽大于头长。
(2)吻端圆,突出下唇,吻棱不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鼻孔位吻眼之间,略近于眼。
(3)鼓膜隐约可见。犁骨齿强,自内鼻孔内侧向中线倾斜,齿列后端间距窄。舌卵圆形,后端缺刻深。
3、四肢
(1)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尤以雄蛙前臂更为粗壮,最宽的达24mm,为体长的16.2%左右。指略扁,指端圆,第一指长于第二指,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第二、第三指内侧缘蹼清晰,原拇指发达,指基部关节下瘤明显,近球形。掌突3个,内掌突大,卵圆形,外侧2个掌突窄长相距近,不甚明显。
(2)后肢肥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一半,趾端球形。第一、第五趾游离侧缘膜明显,达蹠基部。趾全蹼或近于满蹼,外侧蹠间蹼达踱长之半,关节下瘤明显近圆形。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跗褶清晰,超过跗长之半。
4、皮肤
(1)皮肤较粗糙。雄蛙背部有长短不一的长形疣,断续排列成行,其间有许多小圆疣或痣粒,疣上通常有小黑刺,头部、体侧及四肢背面有小圆疣,其上有细小黑刺;胸部有大小肉质疣;刺疣向前可达咽喉部,向后仅限于腹前部,每一疣上有且仅有一枚小黑刺。而雌蛙背面有稀疏小圆刺疣,两眼间有横肤棱,颞褶明显,腹面光滑。
(2)背面为黑棕色或棕黄色,两眼间有深褐色横纹,自吻端至颞褶腹侧有一条深纵纹,大多数标本背面有不规则浅色斑,有的浅色斑沿背中线两侧排列成行。少数雄蛙自吻端至肛前有一条浅色脊纹,多数标本体侧自眼后至胯部有一对浅色纵纹。四肢背面黑褐色横纹直达指、趾端。腹面肉色,有灰褐色小云斑。
石蛙的生长习性,石蛙的发育过程 ♂
石蛙的生长习性,石蛙的发育过程石蛙喜食活的动物,蚯蚓、泥鳅、河蟹等都是石蛙喜欢吃的活饵,人工饲养一般投喂蛋黄、豆腐、蚕蛹粉等饵料。石蛙属冷血变温动物,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最适宜其生长的温度为19-26℃,冬眠时只靠脂肪来维持生命活动,冬眠时长一般为4个月,冬眠后体重将会适度减轻。
一、石蛙的食物习性
1、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不吃死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喜欢吃蚯蚓、蛆虫、蚱蜢、蚁类、泥鳅、河蟹、蝼蛄等活饵,味觉感觉器很发达,对其摄食行为有重要作用,视网膜上细胞对运动着的物体特别敏感,活动物是其摄食对象,对死的物体不敏感,没有采食行为。
2、蝌蚪期间,以嫩绿水生藻类和柔软细嫩的动物体、植物体为食物,人工饲养可以喂食蛋黄、豆腐、大麦、米饭、蚕蛹粉等食物,以及其配合材料。
3、石蛙摄食活动时间受气候环境影响,自然条件下其摄食活动期为3-11月,农历清明后少许蛙出洞活动采食,4-6月气温适宜,摄食增加,7-8月气温过高,摄食活动减少,白天隐居山洞,傍晚陆续采食,9-10月气温从高到低,摄食量相对增加,11月后摄食活动减少,外部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便停止摄食,进入冬眠。
二、石蛙的冬眠习性
1、石蛙是冷血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青蛙适当的生长温度为19-26℃,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快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子孙的最佳时期。
2、水温超过30℃,皮肤水分蒸发量大,会感觉不舒服,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下降到10℃,代谢弱,进入冬眠。
3、冬眠时,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维持生命活动,对外部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后,就会再出来活动,时长约4个月,冬眠后体重会适度减轻。
三、石蛙的发育过程
1、石蛙一般从4月开始发情,雄蛙的叫声不断地引起雌蛙前来对抱,抱对时雌雄蛙腹部紧密相连,雄蛙用具有婚姻瘤的前肢紧抱雌雄蛙腋下,其胸腹面紧贴在雌雄腹面,抱对后雄蛙开始排精,同时雌蛙受刺激引起排卵,每次排卵量为1000-3000粒。
2、卵子与精子常产于水流缓慢的浅水处,附着在石头、水生植物上,卵外的胶质膜厚,粘性强,有时连接成索状或葡萄串状,长20厘米左右,卵大一般直径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
3、蛙卵通常在8-20天内孵化成小蝌蚪,小蝌蚪喜欢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缝内或碎石堆中,在适当的环境下,一般经过60-75天的态成幼蛙。
石蛙的生长过程,主要从四个阶段来描述 ♂
石蛙的生长过程,主要从四个阶段来描述受精卵:一般产在水流平缓的浅水处,不同的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就能孵化成蝌蚪。
蝌蚪:石蛙蝌蚪期,躯体呈长条状且用腮呼吸,一般50~78天左右能长成幼蛙。
幼蛙:在外形上和成蛙并无异常,幼蛙初期还带有尾巴,主要吃蚊虫、小型昆虫和昆虫幼体等。
成蛙:皮肤粗糙且呈暗灰色,同龄石蛙的体型一般都是雄性大于雌性。
一、受精卵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缓慢的浅水处,附着在石头、水生植物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连接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水温不同的石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为蝌蚪。
二、蝌蚪
石蛙蝌蚪期,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分布黑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连接处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强,无肺,用腮呼吸,喜欢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缝内或碎石堆中,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三、幼蛙
幼蛙的形状和成蛙相似,在幼蛙初期还带着蝌蚪期的尾巴,随着幼蛙的成长,尾巴会消失,食物主要是蚊虫、小型昆虫、昆虫幼体等。
四、成蛙
石蛙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50~250克以上,大的可以达到500克以上,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暗灰色,上面长有很多油,石蛙的头很宽很扁,吻端成圆形,突出于下颌,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雄性比雌性大,性成熟后的雄石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棘状的肉刺,腹部呈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部光滑呈白色。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10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