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2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2,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2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2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土国内社会安全变化趋势1

2、土地分等定级的北京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程1

3、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1

4、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2

土国内社会安全变化趋势1

土国内社会安全变化趋势

到春节应该已经平息了。我们去年11月去的时候,叙利亚边境还在混战,我们还是去了。事实上欧洲区和景点都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到春节应该已经平息了。我们去年11月去的时候,叙利亚边境还在混战,我们还是去了。事实上欧洲区和景点都还是相对比较安全的。

到春节还有几个月,看看形势再说吧,多关注下那边的局势,在首都附近应该问题不大。祝旅途愉快!

到春节还有几个月,看看形势再说吧,多关注下那边的局势,在首都附近应该问题不大。祝旅途愉快!

土地分等定级的北京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程1

土地分等定级的北京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程

1.总则为了加强基本农保护工作,使保护耕地工作进入标准化管理轨道,提高耕地保护管理的水平,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北京市《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参照北京市耕地类型与特点,特制定本技术规程,为我市全面详细开展《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做技术准备,以指导全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工作。1.1 目的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就是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的优劣并划分等别。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是为了反映不同质量的耕地在正常的利用与管理水平下的作物产量或收益差异,为公正公平地确定耕地租税费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服务。1.2 原则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就是划分耕地质量或生产潜力的相对差别。耕地质量或生产潜力的高低取决于耕地各种属性的综合影响。因此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耕地的质量或生产潜力受自然条件、土壤属性和人为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各因素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元均不同,但在这些属性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主导因素对耕地地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时应对影响耕地地力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耕地的土壤属性为主,找出直接影响耕地地力的限制性因素为主导因素,来衡量耕地地力的高低。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影响耕地地力的土壤属性等主导因素尽量进行量化分析,以定量计算为主,对难以量化的经济及社会等因素进行定性分析,量化评价。尽量减少人为的主观性,以提高分等定级的精度和可操作性。1.3 术语耕地地力:由耕地土壤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质特征,农田基础设施及培肥水平,等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2 准备工作2.1 工作组织2.1.1成立耕地地力分等定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凡开展耕地地力分等工作的县,成立由主管县长为组长的耕地地力分等定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由主管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2.1.2 成立技术专家组聘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市农业局、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和各区县种植业服务中心专家组成专家组,参与耕地地力与评价工作的技术指导、制定项目操作技术规程和实施方案,负责业务指导和成果汇总。2.1.3编写土地分等任务书凡开展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工作的县,在耕地地力分等定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办公室组织编写土地分等任务书。土地分等定级任务书内容包括:开展土地分等县的基本情况;耕地地力分等定级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耕地调查、耕地地力分等定级、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图编制和报告编写的要求等;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工作的组织、人员、实施步骤与方法;时间安排和经费预算。检查验收办法耕地地力分等定级任务书经耕地地力分等定级领导小组批准后,报上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实施。2.1.4组织耕地地力分等定级专业队伍根据批准的耕地地力分等定级任务书,由耕地地力分等定级领导小组组织耕地地力分等定级专业队伍,确定队领导和技术负责人。2.1.5确定定点化验室明确各区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化验室负责样品的测定,测定方法和质量控制按本技术规程(附录6)的要求执行。2.2 物资准备2.2.1 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各区县农科所自购),工程扫描仪(A0)(租用),彩色喷墨绘图仪(A0)(租用)。软件 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通路、SQL服务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的GIS软件。(市土肥工作站购买)2.2.2 野外调查所需物资采样工具、样品的包装运输装备、野外调查表格、GPS仪等。(市土肥工作站购买)2.2.3 分析化验仪器设备根据工作需要补充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和化学试剂。(各区县农科所提供)2.3 技术准备2.3.1 编写实施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思路与目标、工作内容、组织领导、技术保证、调查与评价方法、预期成果、计划进度和经费安排等。2.3.2确定评价单元采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叠置划分法,相同土壤单元和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的地块组成一个评价单元,并依据野外的实地调查进行修正。对5亩以下的耕地地块直接以地块为评价单元,对5亩以上的地块,要根据土壤类型、地形等因素,在地块上划分评价单元,每个评价单元的面积不得大于5亩。2.3.3 调查采样点确定原则2.3.3.1 布点和采样原则根据地块大小采取网格法、“S”法或棋盘法布点和分层布点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布点时要充分考虑土壤类型、分布、作物种类、设施类型等;要充分利用的土壤普查资料,在第二次土壤普查采样点取样。采样点所在的评价单元具有代表性,应避免各种非调查因素的影响。2.3.3.2 确定调查采样点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参考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综合分析,确定调查与采样点位置。2.3.4 准备野外调查表格根据调查表样,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填表说明。2.3.5 技术培训和试点正式调查开展工作之前,进行技术培训与试点(选择平谷区马昌营镇和怀柔的北房镇)工作,以使全体耕地地力分等定级队员熟悉技术规程,掌握调查方法和技术要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田间调查技术:包括采样点选择、GPS应用技术(见附录7)、采样技术、调查表填写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包括数据录入、图件数字化、专家知识库建立等。化验技能:包括样品前处理、精密仪器使用、化验结果计算、质量控制等。调查报告的编写:包括报告内容、篇章结构、术语、量纲等。2.4 资料准备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应收集以下资料:(1)自然条件资料,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地质、地貌、农业区划等资料和图件;(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3)农业生产情况资料,包括耕作制度、各种栽培作物的产量(单产与亩产)、化肥与农药等其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情况、良种与农业机械投入情况等资料;(4)社会经济条件资料,包括农业经济、农田基本建设、劳动力文化水平等资料;(5)其他上一级土地管理局下发的用于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工作的有关资料和文件。3 调查与取样3.1 调查3.1.1填写耕地采样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在选定的调查单元,用GPS确定地理坐标(北京54坐标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术语填写调查表(附录3)。3.1.2 填写耕地采样点农户调查表在选定的调查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户,调查耕作管理、施肥水平、产量水平、种植制度、灌溉等情况,填写调查表(见附录4)。3.1.3调查数据的整理野外调查的数据(基本调查表),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后,由专业人员按数据库要求进行编码、整理、录入。3.2 土样采集方法为避免施肥的影响,统一在作物收获后采样。采样时,先确定耕层厚度,用“X”法、“S”法或棋盘法,使用木铲、竹铲、塑料铲、不锈钢土钻等工具。采样要求多点混合,每个采样点均匀随机采15-20个小样点,每个小样点的测土部位、深度和数量要求一致。充分混合后,四分法留取1.5公斤。一袋土样用铅笔填写两张标签,内外各具。标签主要内容为:样品野外编号(与大田采样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农户调查表相一致)、采样深度、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等。大田采样深度为耕层0-20厘米、亚耕层为20-40厘米。蔬菜地采样深度为耕层0-25厘米、亚耕层为25-50厘米。同一样点在同一蔬菜地或同一个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里采集。4 测试分析项目测试分析原则:测试方法要选择准确度高、稳定性好、重现性好的方法;灵敏度能够满足分析要求;抗干扰能力强或可用适当方法消除;所用仪器和试剂易得,操作简便快捷;优先等效或参照国际或国家标准;可能条件下,采用国内外新技术和新方法(注:非国家标准的测试方法注明出处)。4.1 物理性状土壤容重(选择10%~20%的取样点进行分析);4.2 化学性状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态微量元素(铜、锌、铁、锰、硼)、阳离子交换量和耕层土壤含盐;4.3 测试分析方法表1 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 分析内容 分析方法 土壤容重 采用环刀法 有机质,% 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油浴法 全氮,% 采用半微量开氏法 有效磷,mg/kg 石灰性土或水稻土采用碳酸氢钠提取―钼锑抗比色法 速效钾,mg/kg 采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 水溶态硼 采用甲亚胺-H比色法或姜黄素比色法 有效性铜、锌、铁、锰 采用DTPA提取-原子吸收光谱法或ICP法 pH(水浸) 采用玻璃电极法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氯化铵-乙酸铵法(适石灰性土壤) 耕层土壤含盐 电导法 5 耕地地力评价参照根据全国耕地地力调查评价指标体系(见附录1),组织专家根据北京市种植作物的特点,运用经验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北京市的耕地地力评价因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5.1.1 地形调查地形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地块的平整程度及其对耕种和水土流失的影响。(1)地形部位水田、水浇地和菜地一般均作为平地处理。只对旱地和望天田进行地形调查。对于坡耕地要调查其坡度。(2)地面坡降划分为25度 共6级5.1.2 地下水调查地下水埋深分为4级: 10m5.1.3.排灌条件调查灌溉保证率:指预期灌溉用水量在多年灌溉中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的出现几率。一般旱涝保收田的灌溉保证率为75%以上。但实际调查时这一数字却不容易得到。因此可描述为以下四种情况:充分满足,可随时灌溉;基本满足,在关键时期可保障灌溉;一般满足,大旱之年不能保障灌溉;无灌溉条件等5.1.4.土壤属性调查(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风化后,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没有经过生物作用的疏松表层。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化学组成物质等因素,北京市耕地的成土母质一般可分为:花岗岩、片麻岩母质:主要分布在怀柔、密云县以及昌平县的北部、延庆县的西北部。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母质: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延庆和房山。洪积母质:是山区洪流在山前的沉积物。洪冲积与冲积洪积母质:是过渡性混合成因型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山前烘积扇之下,这种过渡性沉积物,一般颗粒具有一定分选性,组成物越接近山麓冲积扇顶部颗粒越粗,靠近山麓段有碎石与洪积层,而冲积扇下部地势趋于平坦,颗粒较细。风积母质:被风力搬运的碎屑物质沉积而成。主要集中分布在潮白、永定两河沿岸。湖积母质:湖积物是湖泊静水沉积物,颗粒细而均匀,质地粘重。黄土母质:即第四纪大陆沉积物。(2)耕层质地调查土壤质地是指耕层土壤的质地。质地分为6级: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黏土等(3)耕层厚度耕层厚度: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耕层厚度分为:>30mm,30-25mm,25-20mm,20-15mm,15-10mm,≤10mm共6个级别。(4)耕层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依据北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将其划分为:>6%,6-4%,4-2%,2-1%,1-0.6%,≤0.6% 共6级。全氮:土壤氮素养分是作物生长必须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有效磷:磷素对作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速效钾:钾是作物体内许多酶的活化剂,能促进氮的代谢,加速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运输,培强作物的抗逆境能力。微量元素: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表明,北京土壤的微量元素以硼、锌较为缺乏;部分土壤中锰含量不足;局部缺铁;还有的土壤锰铁比失调;只有铜含量丰富。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划分微量元素含量的等级标准。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每百克干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毫当量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与土壤胶体的数量、成份及外界环境条件有关。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影响土壤速效养分的保蓄与供应量,以及土壤缓冲能力。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用 pH值表示。电导率:用来表示土壤的全盐含量。5.1.5 障碍层次及不利剖面层次障碍层次:是指在耕层以下,1250px以内出现石灰姜石层、石膏磐层、铁磐层等阻碍根系伸展的层次。如果这些障碍层次在距地表1250px以外出现,则不算作障碍层次。

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1

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土地利用方式即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是指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依据土地自然属性及其规律,对土地进行的使用、保护和改造活动。生产性土地利用包括生产性利用和非利用。土地的生产性利用,是指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是指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基地的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2

评价我国的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 农业
(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革与进步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处在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处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开始进入了金石并用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三国时,魏国马均发明了灌溉工具翻车;
唐朝,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和曲辕犁。
认识:工具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最显著的标志,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变革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都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即生产工具的进步)引起的。
(2)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两汉时,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三国时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重视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兴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如明朝的“一条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认识: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它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清朝统治者,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封建自然经济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实行,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国家安定、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该政策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进行压制,其结果必然是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长期停止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时期更加严重,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政府采取的鼓励、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建立的初期,统治集团比较奋发向上,励精图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标,他们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说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水利事业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连接淮水和长江流域的运河;
战国时期: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两汉时期:农田水利的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西北修筑坎儿井;
汉武帝和汉明帝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时期:隋朝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的水利超过六朝的总和;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
元朝: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认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这与水利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在生产力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可以扩大到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发展,因此,修筑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和职能的体现。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时实行的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买卖,必须向周王纳贡,跟随周王作战,服从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诸侯争霸战争,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东汉末年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曹操在许下实行屯田制,以后,三国都实行屯田制,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他们按比例向官府交纳一定的收获物,它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均田制:西晋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发展经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它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认识: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总归要被破坏,因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并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并现象的发展必然要使土地国有制破坏,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发展,它们必然被破坏。
(5)重要的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
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他们控制十分严格。
租调役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役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础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的财政收入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即按照土地和资产向交税,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面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废除。
一条鞭法: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摊丁入亩”的“地丁银”:雍正帝规定,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我国的人头税制度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它的实行,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认识:我国的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赋税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纳税物品由实物和力役为主逐渐变为货币地租,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标签:土地   耕地   调查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1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