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

2、蜈蚣爬到身上会怎么样?咬伤后如何处理以及防治

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

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

蜈蚣是多节肢生物,正常是有21对对步足和1对颚足。而蜈蚣也分为多种类型,像“钱串”是只有15对脚和1对颚脚;“石蜈蚣”也有15对脚。最多能足足达到173对。主要是吃肉食。如果被蜈蚣咬伤,会出现紫色癫痫,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可能出现痉挛、昏迷等全身症状。

蜈蚣有多少条腿?寿命有多长

一、蜈蚣有几条腿

蜈蚣为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与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通常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是蜈蚣的近亲,学名很高,只有15对脚和1对颚脚。“石蜈蚣”;只有15对脚,蜈蚣脚多又短,不仅有35对,45对,最多173对。

二、蜈蚣的寿命是多少

蜈蚣寿命只有六年。蜈蚣性成熟后,一般在3~5月和7~8月的雨后初晴的早晨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在自己的背上产生受精卵,立即孵化。雌蜈蚣一次排卵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鸡蛋表面富有粘液,鸡蛋相互粘合成鸡蛋块。孵化期间,蜈蚣不吃不喝,待孵化蜈蚣后长成虫。

三、蜈蚣吃什么食物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泛,特别喜欢黄粉虫、蟋蟀、乌龟、白蚁、蝉、蜻蜓、蜘蛛、苍蝇、蜂、蛋、蛹、幼体等各种昆虫,同时也吃虫、蚯蚓、蜗牛和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水果皮、马铃薯、胡萝卜、嫩菜等

四、蜈蚣有毒性吗

蜈蚣有毒。蜈蚣咬伤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蜈蚣咬伤,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整个肢体发生紫色癫痫,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可能出现痉挛、昏迷等全身症状。蜈蚣咬伤很快就会产生剧烈的疼痛,一般在2小时以内肘关节,3小时以内腋下开始剧烈的疼痛,4~5小时以内胸部隐隐作痛,但不必担心,一般不会引起致命的危险,4天后症状逐渐消失。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用冷湿涂抹伤口,也可用腥草、蒲公英涂抹,全身症状者直接去医院治疗。

蜈蚣爬到身上会怎么样?咬伤后如何处理以及防治

蜈蚣爬到身上会怎么样?咬伤后如何处理以及防治

蜈蚣如果只是单纯的爬到身上是不会怎么样的,只有被咬伤后,其毒液才会进入人体内。被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并冷敷伤口,也可将鱼腥草或蒲公英捣烂敷在伤口。严重时需切开伤口,用拔火罐的方法将毒液拔出,然后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想要防治蜈蚣进屋,居室内就必须要保持干燥,平时多开窗通风透气。

蜈蚣爬到身上会怎么样?咬伤后如何处理以及防治

一、蜈蚣爬到身上会怎么样

1、蜈蚣虽然有毒,但只有咬伤后毒液才会进入人体,单单爬上身体不会造成什么后果。

2、蜈蚣腿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可排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毒腺口注入被咬人皮下而致中毒,毒素不强,被咬后会造成疼痛但不致命。

二、蜈蚣咬伤后应怎么处理

1、如果被蜈蚣咬了,应该马上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且冰敷伤口。如果有鱼腥草或蒲公英,可以在伤口上端的3厘米处用皮带扎紧,半小时放松一次,每次2分钟,伤口周围可以冰敷。

2、如果比较严重则应切开咬伤处用抽吸器或者是拔火罐的方法将毒液拔出,并用石灰水或者是高锰酸钾清洗伤口后,然后立即到医院进行治疗。

三、如何才能防治蜈蚣进屋

1、居室内要保持干燥,平时多打开窗户通风。如果不能通过门窗排出水蒸气,用生石灰等干燥剂除湿,或者用空气干燥机除湿。

2、蜈蚣喜欢贴地居住,往往藏在洞穴和间隙里,发现家里有蜈蚣后,要收拾室内垃圾,不能地上到处都是物品,尽量不要让垃圾和地面之间形成小间隙,不给蜈蚣藏身之处。

3、蜈蚣入室是因为家周围潮湿的环境适合蜈蚣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有意或无意闯入人类的住所,因此花圃规划布置最好远离门窗和墙根,也不要紧挨墙根堆放杂物。

4、蜈蚣为夜间活动的生物,通常通过门缝、窗缝、墙缝等间隙进入室内,因此夜间要关闭门窗,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墙壁如果有间隙时必须堵塞。

标签:蜈蚣   伤口   如果   寿命   只有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17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