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抗旱 解读双辽适应性农业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创造性抗旱 解读双辽适应性农业,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创造性抗旱 解读双辽适应性农业

  入春以来,通榆县乌兰花镇一方面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扶持资金,打井抗旱保春耕,到目前,新打抗旱井152眼。  

  如何应对连年的春旱?如何破解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方程式”?如何在“靠天吃饭”的传统中,闯出一条适应性农业之路?近日,记者来到双辽市部分乡镇采访,发现这里的春旱形势虽然严峻,但各乡镇不等不靠,因地制宜——来自基层的创造性抗旱经验,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

  有水“善”用:节水型的“水浇农业”

  虽然近年来旱情严重,但王奔镇的去年却是个丰收年:粮食总产达到55016吨,比上年增产8.6%。
  当记者问起其中的秘诀,镇党委副书记桂连久用8个字做了概括:打井抗旱,水浇农业。相比其他乡镇而言,王奔镇的地下水较丰富。7年来,他们累计投入抗旱资金7000多万元,用6年时间打抗旱水源井6300多眼,完善配套喷灌设施1400多台套,平均每公顷旱田拥有1.4眼水井。
  有水善用。随着连年干旱少雨,今年双辽市地下水位比去年普遍下降1—2米,曾经地下水充足的王奔镇也嗅出其中的危机。桂连久告诉记者,有的地段要打40多米深才能出水。
  怎么办?井要打,地要浇,水更要节。在用水和节水间,王奔镇陷入两难境地。这个“结”是在去年秋天解开的——镇党委组织旱田村和农业部门到通辽学习,一种被称为“畦作农业”的耕作方式,让他们豁然开朗:将旱田平整,实行畦灌,一公顷能省四五吨水,既解决了玉米生育后期“小白龙”不能进地的问题,又降低了灌水成本,提高了浇水质量。去年,他们搞旱田畦作,试验了180公顷,效果不错,今年他们还要推广200多公顷。

  无水求“活”:旱地蹦出来“黄金豆”

  有水的浇地,没水的咋办?如果谈起像王奔镇的“水浇农业”,红旗街道(原红旗镇)却无优势可言。
  镇党委书记梁贵方告诉记者:去年这里降水238毫米,有的地段打60米都不出水,想做“水文章”实在太难了。
  是用当地的劣势与旱魔斗,还是顺应规律、另辟蹊径?经过反复的对比和实践,红旗街道选择了后者。这里的沙性土壤、充足光照以及种植传统等因素,为花生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种植面积从当年的十几公顷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公顷,占农民收入六成以上。
  产业壮大了,梁贵方也成了花生专家。由于原来的植株分布不合理,市里围绕花生增产,提出“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即大垄双行、大垄三行、普通垄双行,被群众称为“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去年,该镇义顺村的王长林,从山东引进莱农6号、青蓝2号两个新品,公顷产量均达3500公斤以上。如今,他们正主攻“花生加工”。仅脱选花生一项,全街每年纯收入达300万元。
  从“戗茬”到“顺茬”,观念的转变,让双辽的旱地蹦出“黄金豆”——大旱之年,每公顷花生效益比玉米高1200元;耐旱的花生成为红旗街道乃至全市农民的增收亮点。

  因地制宜:“适应性农业”

  破解增收难题

  对双辽农业来说,干旱是常态。因此,如何因地制宜,赋予“抗旱”以新内涵,成为他们思考和作为的方向。
  依托结构调整抗旱,发展适应性农业,是双辽的成功经验。据市农委副主任王凤彪介绍,今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全市扩大花生、水稻、瓜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万亩、30万亩、10万亩。
  抓住一个“早”字,成为发展适应性农业的另一步妙棋。春耕时,他们要求各地早整地、早播种、早育苗、早插秧,4月25日前结束玉米播种;水田要早浸种、早育苗、早插秧,稀育稀植,5月下旬插秧结束。
  新品种、新技术为适应性农业增添一道“科技大餐”。在推广使用优良品种时,玉米以中晚熟为主,搭配中早熟、晚熟品种,提倡选用优质活性低水分品种,并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无论抗旱还是发展适应性农业,目的都是让农民增收。绕过“旱”字,发养殖财,外出淘金,农民一样致富。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双辽大力发展


标签:农业   抗旱   花生   公顷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2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