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吉林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吉林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既包括了村寨村貌环境治理,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通过以上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概括为五新:新面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从战略决策思路演变到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政策取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是将战略思想、政策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早在20033月,吉林省就开始实施了财政支持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全省已建成白城交通村等一批小康示范村,目前,还有一些正处于建设之中。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按照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项目支撑,分类指导、总体考核的原则,重点支持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支持水、路、电、绿化等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方面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现已建成的小康村,基本实现了村居城镇化、村路标准化、村寨整洁化、村规制度化、村风文明化;在农业生产上初步实现了种植产业化、养殖区域化、耕作机械化、加工专业化、经营规模化。
  
小康示范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一是改善了农民起居环境,农村生活趋向城镇化。二是发展壮大了产业项目,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农民从单一种植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从单一的种粮收入转变为种、养、加、务工等多种收入,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四是建立了农村各类合作组织,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全省重点支持了小康村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使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从而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五是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素质。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阶段,其实质是农业生产要素组合高度化,是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度化。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必然,是传统农业的全面变革。从国内外实践看,现代农业是持续地、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产业,是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高效率的综合性生产。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如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领域更加拓宽、农工商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远离城市、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限,城乡统筹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结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布局合理,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建立起全方位的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判断,吉林省的农业现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始阶段。吉林省农业的特点主要是种植业,种植业中又主要是玉米,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来自种粮。农民收入较低。连续五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百强县中吉林省一个也没有,而全国10个产粮大县中(2000—2002),吉林省就有7个县,其中前4位都是吉林省的。
  
鉴于现代农业的特点,吉林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发展思路上应实行五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二是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三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四是由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五是由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化肥投入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向依靠科技为主的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六是由长期追求粮食产量最高,向以销定产综合经营效益最大化转变;七是农民增收来源由主要依靠粮食增产和提价向主要依靠多种经营、精深加工和非农产业转变;八是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封闭低效产业向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现代化高效产业转变;九是要从各地资源的特点出发,从粮食产区向畜牧业主产区、从畜牧业主产区向农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转变。
  
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还要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郊区及其延伸地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农业,或是适应城市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表现。都市农业的任务是,既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要很好发挥其生态、文化生活等功能,并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和拓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要突出特色产业,合理布局都市农业。把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建设总体之中,使都市农业更快地发展。要建立农工商、牧工商、渔工商和各种生产出口基地,以及龙头企业和加工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各类新鲜食品供应区、花卉果品区、农产品加工区、观光休闲区,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推进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面对诸多矛盾,一定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扎实推进。
  
第一,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两个趋向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为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第二,要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规划要多姿多彩,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能整齐划一。
  
第三,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是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回归小农经济的原有形态,而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使农民弱势、农业弱质、农村弱化的地位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得到强化。因此,要紧紧抓住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这条主线,以发展合作组织为突破口,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探索一条标本兼治的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形成多元投资机制。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资投劳的投入机制。要改进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可以借鉴农业直补的方式,如补贴建筑材料、补贴与农民自己投资挂钩等。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标签:农业   农村建设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3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