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将至,说说农机跨地区作业哪些事儿
三夏将至,说说农机跨地区作业哪些事儿
1、农机跨地区作业,成为中国农机独家名片
农机跨区作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了使这张名片更靓丽,国家及相关部门可没少作“接生婆”:农机部门进行人员培训、机械安全性监督管理、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机具智能化调度平台、免费发放跨地区作业证;交通部门免收过路费;能源部门保障加油便利;交警们顶着烈日疏导护航长途转运安全;实力企业建立大数据平台,跟踪提供实时机修服务等等,可以说实际上有了实至名归的“绿色通道”,使之行稳致远。
2022年5月7日上午,陕西省渭南市2022年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在大荔县韦林镇举行,标志着陕西省跨区作业拉开序幕。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大荔县政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及部分跨区作业农机手代表参加。
出征仪式上,近百名农机手身着统一的印有“平安农机始于心,安全生产践于行”字样的反光服,戴着统一的遮阳帽,精神抖擞,整装待发。省农机化发展中心主任范海龙为出征队伍授“大荔县收割跨区服务队”队旗,大荔县副县长赵亮致辞,跨区作业农机手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市农机化中心主任闫晓宇对今年的跨区作业进行了安排,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刚宣布出征令。其他县市区以分会场形式也举行了出征仪式。
渭南市农机跨区作业服务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市探索出的“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机手”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的跨区作业服务模式,谱写了新时代“渭南麦客”的神话,让“远行千里路,广收万顷粮”的渭南跨区作业品牌响彻大江南北。
为了做大做强渭南市农机跨区作业品牌,该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适合基层农机手操作的理论教材,研发推出了“农机秦学”APP,探索出“1+1+1”基层农机手培训模式,对7000多名机手进行了“理论+实操”培训,同时不断强化农机信息登记管理和农机检修,规范牌证核发,安装农用车载定位仪,实施农机“亮尾工程”等,为打赢“保粮稳产”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发挥了现代化的农机具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全国看,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利用率为手段,以增加农机经营主体的收益为目标,扩大了农机应用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农机投资回报率,调动了农民投资农机、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现在,三十个粮食生产省每年组织70余万台联合收割机转战大江南北,联合收割机年作业时间由10—15天增加到1—2个月,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由1997年的14.1万台增加到2022年的146.7万台,小麦机收水平由1997年54%增加到2022年近95%,我国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机械化。
农机跨地区作业由机收小麦向玉米、水稻、油菜籽机收拓展,向更广阔领域挺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成为农机跨地区作业新亮点。
2、农机跨地区作业社会效应凸现
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满足了农业生产“春争日”、“夏争时”的要求,改变了过去因天气变化造成的丰产而不丰收的难题。与人工相比,联合收割机作业可降低粮食损失5%-8%,一年可节约小麦遗洒60亿斤左右。联合收割机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小麦的收割进度。现在,一个农户从收到种一般只需两、三个小时,县域内的小麦收割时间由半个月缩短为一周左右,为秋粮生产赢得了宝贵的农时,奠定了秋粮丰产的基础。
通过农机跨区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长年有余,季节性不足”的矛盾,把劳动力从繁忙季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劳动力稳定转移创造了条件,使得农村劳动力“转得出、稳得住”。全国1.2亿外出务工农民不再农忙季节返乡收粮。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保障力量,支持了粮食主产区劳务经济的发展。
发展了农机服务产业。随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零配件供应以及农机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条以跨区作业为支柱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支持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增加了农业外部收入。一部分农民还专门从农机经营服务活动,依靠农机致富。“十四五”以来,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累计为农民增收节支1800多亿元。2022年,全国有4900万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农机服务经营利润达1870亿元,相当于每人可以从农机经营中获得2650元的收入,农机化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3、近几年农机跨地区作业新“玩法”
(1)智能收割机下田,机手和农家都成了“甩手掌柜”
“从地里收割机收好后,把麦子拉回到家里晒上晾干,下午就可以入仓了,再收个两三天,就可以收完了。”下扎巴村村民韩海梅说。在另一处农田,一台圆形秸秆打捆机正在作业,一排排“平躺”着的秸秆瞬间被吸走,在打捆机里自动旋转、压缩、捆绑,随后吐出一捆捆断面整齐、大小均匀的方形草块。随着打捆机的推广利用,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的问题,同时为农民减轻了负担,带来便利。下扎巴村村委会主任周永成告诉记者,以前收麦子都是人工的,收麦、碾场,时间很长,大概得一个多月,现在收割机来了以后三两天就可以完成,收成也很好。
据青海省化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金新华介绍,如今,从播前到播种到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打碾入库这些都通过农业机械化操作,目前试点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还有马铃薯,以后几年,推广中心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面积推广。
(2)农机跨地区作业支撑他们成为“机老板”
下地、开镰、收割、卸粮……2022年6月3日一大早,农机手李峰驾驶联合收割机在永城市龙岗镇马各村的千亩麦田间驰骋作业。
“永城是第五站!”作业间隙,李峰抹了一把汗,对前来看望的马各村党支部书记王清岐说。李峰来自山东济宁,是一名“80后”农机手。他年龄虽然不算大,却是个有着近20年麦收经验的农机老手。他平时开货车,每年“三夏”期间驾驶联合收割机,做一名麦客。
5月下旬,拿到跨区作业证的李峰和7名同伴驾驶着4台联合收割机,一路向西南方向进发。麦收第一站,南阳。收割完毕后,李峰和他的跨区作业队沿东北方向追逐麦浪前行。第二站舞阳、第三站太和、第四站亳州。
6月1日,刚刚结束亳州麦收任务的李峰接到了王清岐的邀约电话。当天,这支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团队进驻马各村。“李峰干活实在,收麦又好又快,麦茬高度符合标准。”王清岐指着一块麦田称赞道。去年麦收,李峰和他的跨区作业队第一次来到马各村,他们干活漂亮,给王清岐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双方建立了合作关系。
(3)他们为跨地区作业提供智能大脑,使其效率更高
中海达是一家从事测绘地理信息装备领域的公司,彼时已有三年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经验。2017 年,中海达把农机导航事业部和博创联动业务整合,联合出资 1000 万元成立新公司——中创博远,而后发布型号为 FARMSTAR-G2 的北斗无人驾驶系统。
在功能上,利用高精度的卫星定位导航,由行车控制器对农机液压系统进行控制,农机可以按照设定的路线自动行驶,并在车载显示器上显示出相关的图形化信息,实现自动调头、故障检测、导航、避障等功能。
博创联动的拖拉机无人智能作业系统,以 FARMSTAR-G2 为基础,结合发动机控制、变速箱挡位控制、提升器控制等控制模块,能够完成车辆的路径规划、自动行驶、自动掉头、车速控制、犁具控制等功能,实现无人作业。用户只要开着这台机器到地边上,设置好程序,即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远程控制机器作业。目前,博创联动的这款自动驾驶产品主要用于种植场景中,如水稻插秧、粮食播种、经济作物播种(如棉花)。陶伟称,同一个地块,相较于人开车种地,搭载了自动驾驶系统的种植机械种的地更加均匀,效率更高。
4、推进跨区作业向纵深发展
农机跨区作业涉及面广。各地要密切部门配合,强化工作力度,部署好、组织好、服务好农机跨区作业,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推动跨区作业向多季节、多作物、多环节扩展。在巩固小麦跨区作业的基础上,一要推进水稻跨区机收作业。借鉴小麦跨区机收的成功经验,完善水稻跨区机收服务措施,推进长江流域的“东西合作”以及重点水稻产区高性能收割机的“南下北上”,扩大水稻跨区机收规模。二要推进水稻机插跨区作业。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加强技术宣传培训示范,强化信息发布和省际间协调,积极推进跨区作业服务,加快机插秧技术普及与应用;三是推进玉米跨区机收作业。要改进产品质量,加大对购买玉米收割机的补贴力度,扶持各类服务组织发展,创造玉米跨区作业的条件,提高玉米机收水平。
进一步健全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全国跨区机收小麦工作领导小组”的平台,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做好全国农机跨区作业工作。特别是围绕重要农时季节协调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努力做好组织、协调、服务等各项保障工作,推进跨区作业组织管理上一个新的台阶。
不断完善信息服务 。调查了解农民和基层的要求,研究下一步信息服务工作的重点。发挥好地方、企业、部门的作用,做好信息的收集、汇总与发布,提高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以信息化推进跨区作业健康发展。
提高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从事跨区作业的经营服务活动。规范中介服务。严格跨区作业证的申请、发放、登记、管理制度。引导跨区作业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打造品牌效益。鼓励开展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和一条龙作业,推动跨区作业又好又快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34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