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迎来加速时代
我国甘蔗生产机械化迎来加速时代
2018年3月14日,云南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会暨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研讨会在云南德宏成功举行。这是云南省首次就甘蔗生产机械化主题举办如此大规模、高规格推进活动,被称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
活动包括现场作业演示及研讨两部分内容。总结各位专家发表的观点,可以得出两个初步结论:
一是我国三大主产区的甘蔗机械化均已启动,有望迎来全面加速时代。
二是甘蔗生产机械化推广工作重点应转向更多关注和扶持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探索实践,关注经济效益。
云南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活动回顾
早在2013年,中国农机化协会就曾经组织力量就甘蔗生产机械化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当时云南甘蔗生产机械化进展比较慢,原因之一是缺少适用的机具,在推广模式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2017年6月,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天辰、办公室副主任孙冬赶赴云南,再次对云南甘蔗生产机械化情况进行调研考察,并建议参考“湛江模式”,引进洛阳辰汉的收割机进行试验。
2017年12月20日,洛阳辰汉的云南收割试验正式开始,中国农机化协会马世青副会长、孙冬副主任前往调研。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之后,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2018年1月,中国农机化协会与云南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德宏州政府达成共识,联合有关方面,围绕甘蔗机械化主题,举办一场大型的推进活动。于是,就有了3月14日,云南甘蔗生产机械化推进会暨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研讨会在云南德宏的成功举行。
活动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主办,云南省糖业协会、云南省德宏州农业局、云南省陇川县人民政府、云南英茂糖业有限公司承办。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刘宪会长、马世青副会长、王天辰副会长兼秘书长,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仪坤秀总工、朱良研究员、国彩同研究员,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副站长涂志强研究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内蒙古农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晨研究员,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研究员。
广西农机局副局长江垣德,广西农机化协会会长李一洪,华南农大教授区颖刚,广东湛江农业局副局长陈小河,云南省农机推广站尹忠民站长,云南省农机所吴学云书记,云南省糖业协会杨运生秘书长,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张跃彬所长、郭家文书记等领导和专家。
以及来自北京、南京、云南、广西、广东等相关省(市、区)农机协会、农机主管部门、农机鉴定和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及农业大学,以及主产区的制糖企业、农机合作社、种植大户、蔗农和甘蔗机械经销公司的专业人员600余专业人士参加了会议,以一线用户和意向用户为主。
3月14日上午,在德宏州陇川县糖料甘蔗双高基地举行的甘蔗机械化作业演示会上,洛阳辰汉、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云南新天力、中联重机、极飞、陇川丰沃等30余家知名农机企业的近百台机具参加了现场演示。现场演示尤其是“高大上”的机械化收获作业让代表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3月14日下午举行的甘蔗机械化技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与制糖企业分享了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领域最新技术及其产业模式,共享应用心得和成功经验,为推进云南省和我国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技术创新和甘蔗机械的推广应用献计献策。
综观各位专家演讲的观点,可以得出两个初步结论:
一是我国三大甘蔗主产区的生产机械化均已启动,正在梯队推进,出现了一些令人振奋的良好迹象,有望迎来全面加速时代。
二是推广甘蔗机械化在做好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产业化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和扶持经营模式的探索实践,关注机械化服务从业者的经济效益。这是推进技术进步的深层动力。
本文对各位专家的观点进行梳理,结合一些背景,将研讨中所体现出的一些共性问题和突出亮点,传达给各界人士。
广西:喜讯连连,机收环节有望迎来急速增长
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1120多万亩,产糖600多万吨,占全国60%以上。据广西农机局副局长江垣德介绍,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区双高基地建设已完成326万亩。这个榨季,广西糖料蔗生产机械化最薄弱的机收环节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甘蔗联合收获机拥有量大幅增长。2017/2018榨季甘蔗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到319台,投入机收作业的突破300台,增加157台,同比增长96.9%。
二是作业服务组织日均收获效率明显提高。2017/2018榨季开榨以来,贵港宇佳合作社的凯斯A8000单机日均收获量突破150吨,实现榨季日均100吨的突破很有把握。
三是单机收获量实现重大突破。经测试,广西自主品牌柳工GQ-350实现15小时单机收获450吨的历史性突破。
四是运输无缝对接模式初步形成。贵港宇佳合作社和来宾造福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自建机收蔗运输队,采取运输拖车和自卸车高效运蔗,实现了收获机、转运车和运输车的无缝对接。
五是机收总量实现翻倍增长。从初步掌握的数据来看,目前广西全区机收原料蔗总量已经突破35万吨,与2016/2017榨季相比,实现了翻倍增长。
据广西农机局甘蔗机械化办公室黄晓斌主任介绍,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广西的甘蔗生产机械化进展显著,特别是2017/2018榨季,投入机收的机具数量、机具的作业效率、糖企的配合程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广西的甘蔗机收应该已经进入一条快速发展的通道。
云南:科企政协同发力 甘蔗生产机械化快速起步
云南是我国第二大糖料基地,2017/2018榨季云南全省甘蔗种植面积491万亩,预计蔗糖产量近200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的20%。蔗糖产业已发展成为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大关键产业。
据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所长张跃彬研究员介绍,为解决日益升高的原料成本问题,不断提高糖业国际竞争能力,云南省重点推进甘蔗生产轻简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着力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为推动甘蔗机械化发展,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以自有1000亩科研基地为基础,建立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配置了整地、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机械,建立了农机展厅,实现了甘蔗机械化试验示范、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良好示范,为全省甘蔗机械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支持作用。
2016/2017榨季,全省实现机耕面积110.27万亩、机械化种植面积3.57万亩、机械化中耕管理面积33.78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0.48万亩。
近年来,德宏州政府、德宏英茂糖业有限公司也提高了对甘蔗机械化技术推广运用工作的重视程度,鼓励蔗农应用甘蔗机械化生产技术,对购置甘蔗生产机械的主体给予一定补贴,取得显著成效。
据德宏州委常委、刘江月副州长介绍,2016/2017榨季全州甘蔗种植面积86.10万亩,机械化程度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2017/2018榨季预计可实现机收5万吨。
据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戴陆园研究员介绍,云南省甘蔗主要分布在临沧、德宏、保山、普洱、西双版纳、文山、红河、玉溪等八个州市,常年种植甘蔗面积约500万亩,80%的蔗区分布在旱坡地,发展甘蔗机械化比较困难。
近年来,云南省加大了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甘蔗机械化水平逐渐提升,制糖企业和蔗农对甘蔗机械化接受度逐步提高。2017年全省实现机耕面积110.27万亩、机械化中耕管理面积33.78万亩、机收面积0.48万亩,分别较2016年增加4.72万亩、21.33万亩、0.31万亩。
在云南甘蔗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云南省规模最大的制糖企业之一——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据云南英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料部总经理尹茂庄介绍,为推动机械化收割,英茂集团引进各种机具,对购机户给予了重点补贴扶持,降低了机收蔗扣杂标准,改造了入榨口。
自2012年引进澳大利亚凯斯A8000以来,英茂集团逐步引入的收割机主要有凯斯A8000型、A4000型,约翰迪尔330型、530型,科利亚GZ-91型,洛阳辰汉,日本松元等收割机到蔗区进行试验示范。从目前的情况看,凯斯A4000型、约翰迪尔330型、洛阳辰汉4GQ-130型作业效果非常不错,还要继续引进。
2017/2018榨季,英茂集团公司蔗区共有25台甘蔗收割机在作业(西双版纳17台、德宏8台)。截至 3月10日,机收产量为5.95万吨(西双版纳2.6万吨、德宏3.35万吨);其中一台迪尔330收割机已经单机收获超10000吨;预计全榨季机收产量可达10万吨(版纳5.0万吨、德宏5.0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6万余吨。
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郭家文书记介绍, 几年间,云南已经引进了系列机械,带动甘蔗生产开始进入全程机械化起步阶段。云南将大力加强国产收割机(如洛阳辰汉中小型山地甘蔗收割机)的应用范围,提升机械化收割水平。
广东:“湛江模式”带来倍增 机械化扭转产业下滑势头
广东省是我国甘蔗三大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22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英德、翁源等地。其中,茂名甘蔗种植面积9万亩左右,在广东范围内最早全部实现了无人机植保;英德甘蔗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在国家及省里的扶持下,已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
湛江素有“广东糖都”之称,2017年甘蔗种植面积180万亩。伴随着近年来生产成本的逐步增高,湛江甘蔗生产的比较效益逐渐降低,产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甘蔗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湛江市农业局陈小河副局长突破创新、扎实工作,在推动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地自然条件和农艺特点的机械化路线,甘蔗生产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湛江甘蔗产业规模如下图所示,经过四年的努力,实现了止跌反弹并创造新高。2017/18榨季,预计甘蔗产量有望突破800万吨大关。这个局面的转变,与机械化生产方式带来的成本下降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6/2017榨季,湛江全市甘蔗收割机保有量为26台,共机收甘蔗10.5万吨,首次实现机收突破10万吨目标。2016/2017榨季湛江地区各类型收割机收获情况如下表所示:
陈小河副局长介绍,2017/2018榨季,湛江地区共有9台凯斯A8000、3台凯斯A7000、1台凯斯A4000、1台迪尔CH570、72台洛阳辰汉4GQ-130,总计86台收割机参与机收作业。
截至会议前,湛江地区凯斯A7000/A8000的最高单机作业量约9000吨:洛阳辰汉4GQ-130的单机作业量平均约3000吨(快的达到3800吨,慢的2000吨)。预计整个榨季可实现机收9万亩(产量预计约35万吨,较上个榨季增长2.5倍左右),收获环节机械化率有望达到5%。
湛江甘蔗机收带来的显著效益,引起了广东省的重视,加大了支持力度。2018年,广东省农业厅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持湛江甘蔗机收,预计全市可再新增60台甘蔗收割机,总保有量将达到146台,2018/2019榨季计划机收15万亩,收获环节机械化率将有望达到8%。
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研究员对湛江推广甘蔗机械化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后,将其称为“湛江模式”。 所谓“湛江模式”,在技术上讲就是中型切断式收获为主;在方法上讲,就是在相对成熟的技术、经条件下,建立利益统筹协调机制,促进蔗农、机具制造、糖企、作业服务、推广部门的力量有机结合,合力推动甘蔗机械化发展,实现突破。
这是一种可以复制的成功模式,值得大力推广。从云南的自然地理及经济等条件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地区可以适用于“湛江模式”,从机具到推动方式均可以参考引入,相信会有效推动当地甘蔗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甘蔗机械化的发展需要各界协力推动,协会致力于此的初衷就是,少讲空话,多接地气、多办实事,一以贯之地坚持协会“市场导向、服务当家”的理念,为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实实在在的贡献。
机具研发:如何理解“辰汉现象”
最近两年,甘蔗生产机械化和收割机研发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市场上可见到的切段式联合收割机产品厂家有:
凯斯、迪尔、洋马、洛阳辰汉、柳工农机、中联重机、广州科利亚、合浦惠来宝(田间转运车)、贵州中首信、桂林众一、广西农机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机院等;整秆机生产企业有:山东青州大有、桂林科丰、湖北神誉重工、南宁特工机械、河南汉诺威、广西双高农机、泉州劲力、江苏上骐、广西桂之源、柳州翔越等。
整个研讨会期间,涉及甘蔗收割机产品时,专家们最常提到的一个企业是:洛阳辰汉。
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目前洛阳辰汉的收割机产品在三大蔗区保有量达到146台,居所有国内外品牌产品首位。
在广西市场,大概有71台辰汉收割机,其中2016/2017榨季有14台,2017/2018榨季新增57台,增长3倍多;广东湛江市场,大概有72台,2016/2017榨季保有15台,2017/2018榨季新增57台,增长2.8倍;在广东清远蔗区还有1台;在云南市场,有两台收割机在进行推广作业过程中已经被定购。
截至发稿时,有11台广东籍辰汉收割机目前正在云南西双版纳进行跨区作业。
针对这个现象,著名甘蔗机械化专家、农业部甘蔗全程机械化咨询专家组成员、华南农大区颖刚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一个担心:目前甘蔗收割机厂家很多,但产品真正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却不多。除了国外产品,目前国内产品主要是洛阳辰汉一家独大,还未形成卖家竞争和买家选择的格局,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机械化的发展。
这个问题在湛江农业局副局长陈小河局长的报告中得到了验证。据陈副局长介绍,湛江在推广甘蔗机械化的几年时间里,引进了国内的多数机型进行试验,最终确定以洛阳辰汉的机型为主进行推广。2018年,广东省农业厅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持湛江甘蔗机收,预计全市可再新增60台甘蔗收割机,仍将以洛阳辰汉的机型为主。
作为主导地方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专家型干部,陈小河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而导致的问题,有着清楚的认识。比如,由于需求旺盛,洛阳辰汉的收割机在湛江增长迅速,导致售后服务能力较以前有所下降,本榨季收割机因故障停工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比重达20%。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向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张长献总经理求证,他表示接受陈小河副局长的意见,由于市场扩张速度较快,而且分布比较分散,确实给服务工作带来挑战,个别地区出现了服务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
公司也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借助一些区域服务组织的力量,如与湛江好帮手合作密切合作,在机手培训、配件储备、维修设备等方面共同加强建设,通过服务能力本地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后,公司将进一步加强服务力量的培育和布局,确保逐步提升服务质量。
据了解,与国外的品牌巨头们比较起来,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的资历和规模都要小得多。这样一家企业的产品是如何做到在三大蔗区均有良好表现的呢?区颖刚教授在研讨会上的报告——《我国甘蔗收割机研发现状与对策》中给出了答案,值得各企业参考学习。
他在讲到“技术、管理与营销服务—以洛阳辰汉为例”时对洛阳辰汉公司在技术研发和营销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予了总结,具体如下:
(1)技术特点与创新:参照日本文明HC-50NN型收割机设计,进行了改进提升与创新:
a. 集料与卸料技术:由网袋集料方式改为料厢集料+装载机料斗,蔗料转运方便快捷,营运成本降低。
b. 行走系统:由履带行走系统改为轮式行走系统。设计了独特的高地隙摆动前桥和复合功能的静液压驱动后桥,配合创新的复合框架大梁,使得整机底盘重心稳定,性能优良。
c. 液压系统:根切箱设计为双马达驱动系统,精确同步。类似这样的多项高效液压小系统的组合,使得整机液压系统分配合理,能耗降低。
(2)管理与营销服务方面,湛江的陈小河副局长对2016/17榨季辰汉15台收割机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评价很说明问题:
a. 效率较高。
b. 轻便灵活,田间调头速度快,转场方便,操作不算复杂,维护相对容易。
c. 适宜湛江种植习惯:能收0.9米以上的行距,适应10~20亩的小地块。
d. 购机价格相对实惠:整机全价80万元,各级政府补贴40万元,农民自己出的40万元成本可在两个榨季内收回。
e. 售后服务:和地方联合培养机手,每台机配一个人捡蔗——老实做事。
f. 缺点:故障率较高、售后服务不足。
(3)小结:洛阳辰汉4GQ-130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技术上不比一些大企业强,但产品定位清晰,走了一条适合的技术路线和很接地气的推广路线。
对于如何从战略上突破研发创新问题,区颖刚教授重申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大罗锡文教授在2016中国甘蔗机械化博览会上曾提出的建议:加强“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
他强调,我们不能走国外发达国家道路,“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是一个创新合作的系统工程,五个主体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各主体要素各司其职。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应该咨询农机行业专家掌握农机化发展方向,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服务农机行业发展;高校和科研单位,应该注重农机科研攻关,提供关键技术给企业进行应用,向政府和企业提供农机科研发展和技术建议,而不必进行产品生产。
农机企业应该注重农机产业化生产,提高创新能力,并向政府提供行业发展建议;农机推广应着重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农机具,并及时向政府、学校、企业反馈农户用机体验。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的研究,全国2200万亩甘蔗田中,其中10%的蔗田适合大型机械化系统作业,按照机收率达到30%测算,大约为60万亩。我国大型甘蔗收获机的平均作业效率约为50亩/天;40%的蔗田适合中型机械化系统作业,机收率达到30%大约为250万亩。中型机作业效率平均为20亩/天。
一年按作业80天计算,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如果提高到30%,理论值大约需要5500台收获机,市场缺口约为5000台,300多亿元。如果算上甘蔗机械化收割的社会化服务及其售后维护,市场则更加庞大。
这个市场足够大,只要企业踏实研发、认真试验,逐步增加销量是完全可能的,切不可急功近利、忽悠从业者。
困局仍在 甘蔗生产机械化任重道远
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白晨研究员表示,当前,我国的甘蔗机械化水平与国外相比,还很落后,世界蔗糖产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早己实现了甘蔗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就是在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古巴等的甘蔗机械化收割率也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甘蔗机械化特别是收割机械化才刚起步,作为糖料科技工作者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白首席的提醒是有道理的。整个研讨会扬溢着进取、突破氛围的同时,专家们对进一步推广甘蔗机械化收获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关于宜机蔗地建设问题
在目前普遍认识到推广机械化必须加强宜机蔗地建设的情况下,广西因实施双高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表现最为典型。在这方面,江垣德副局长的意见有一定代表性。
他提出,经过几年的“双高”基地建设,推进蔗地流转、小块拼大块在广西已经得到广泛重视,但各种障碍物清理、缓沟排水、合理设置机耕道路、平地机运用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少数蔗区为谋求项目经费先流转后又分地管理和经营,没有高标准实打实进行蔗地宜机化整理,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建议是:蔗地宜机化整理应当始终瞄准最终实现甘蔗高效机收这个目标来设定步骤和标准,蔗地宜机化整理的步骤和标准应当由国土部门主导、农机部门参与,最后由两个部门共同发布并监督实施。
此外,三大甘蔗产区也普遍存在着蔗区产业竞争突出,种蔗地块难于稳定等问题。
2. 购机成本高,扶持投入不足
云南和广东湛江的专家们反映,目前广西蔗区对购机有国补,自治区和各市等也都有一些相应的补助政策,而云南目前则只有国补,湛江也反映购买收获机的一次性投入偏高,甘蔗机械进入补助目录的少。
3. 关于机收蔗扣杂问题
机收原料蔗扣杂是目前各方利益博弈的一个焦点问题,对机械化的推广影响很大。机收甘蔗含杂率高,主要是蔗稍带青严重、泥沙较多;雨后或早晨露水大,机收甘蔗含杂率较高;品种不同,机收的含杂率也有一定差异。经试验,机收甘蔗的含杂率一般在7%~13%。专家们普遍认为应出台机收原料蔗扣杂规范。
4. 关于原料蔗运输问题
进厂原料蔗的调配目前基本由制糖企业通过发放蔗票来主导,运输工具基本为中小型自卸车。由于单车运输吨数少,运输成本高,卸车时间长,特别是本榨季中发现,部分糖企对机收蔗的入厂准备不足,导致绿色通道不绿,排队较长,收获机等运输车情况非常普遍,制约了收获机效能的发挥。
为此,有专家建议下放进厂原料蔗运输市场,激发民间创新动能,制定灵活、有效、快速、畅通的原料蔗运输机制。
5. 关于高效机收系统集成的尝试
由于甘蔗收获机的工作效率受作业条件、天气状况、管理调配、机手熟练程度、糖厂配合情况及维修保养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尚未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本榨季,在广西和云南,均出现了一些冲击单机日收获量或单机持续收获量的典型案例,说明民间已经充分意识到建设高效机收系统对于提高作业效率、提升作业收益的重要性。
江垣德副局长、陈小河副局长、区颖刚教授等专家们普遍认为,只要谋划得当,高效机收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赵春江院士则特别强调了这个过程中应强化农机与信息化融合问题。
江垣德副局长特别提出,要注重将原有的关注焦点由技术模式逐步转向对经营模式及经营效益的关注和扶持。
这个观点,同样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响应,区颖刚教授、陈小河副局长等在报告中均有提及,认为推广甘蔗机械化在做好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产业化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和扶持经营模式的探索实践,关注机械化服务从业者的经济效益。这是推进技术进步的深层动力。
建议今后,系统内应多组织此类调研,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为甘蔗机械化技术推广做好技术经济方面的理论和政策储备。
6. 关于整秆式收获机的研发问题
江垣德副局长、区颖刚教授认为,整秆式收获机是不可或缺的机型。
江垣德副局长认为,应鼓励支持整秆式收获机研发生产企业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避免在低技术、低水平上重复投入。引导企业围绕提升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效益性,开展整杆式收获机的研发攻关是政府部门应尽的义务。
区颖刚教授提醒,总体上讲,我国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技术还不成熟,仍处于试验性阶段,值得研究,但需要政府扶持、投入资金研究。整秆式收割机要成为主流机型,还需要时间,企业不宜盲目投入。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