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金融春雨润“三农” 重庆市涉农贷款突破8000亿元)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金融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金融春雨润“三农” 重庆市涉农贷款突破8000亿元),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金融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金融春雨润“三农” 重庆市涉农贷款突破8000亿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金融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

2、金融春雨润“三农” 重庆市涉农贷款突破8000亿元

3、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在京召开

4、金融服务要“沉”到农村去

金融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

金融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

资料图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适度规模经营,是引领农业提质增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发展要求,对新形势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各地的情况来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正在逐步发展,规模化经营的成效也逐渐显现出来,但整体而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发展速度仍然较慢。

从我国国情出发,适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的形势,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推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一系列支撑,不仅需要相关制度的系统性改革,还需要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需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需要种子、肥料、饲料等的规模化、专业化服务;不仅需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还需要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等。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基础性、弱质性、风险性、低收益性等经济特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还需要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而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金融政策的支持。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充分提供金融政策支持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面向农村、农业的金融体系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它们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挥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总体而言,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现行金融机构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支持作用还比较有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健全惠农金融制度,建立健全惠农金融机构体系,大力推进惠农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发展,创新惠农金融服务机制和方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第一,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惠农金融制度。应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从农业的特殊性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建立和健全覆盖农业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性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惠农金融制度,包括惠农信贷制度、农产品保险制度等,为惠农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从而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持。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惠农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发展完整的惠农金融机构体系是实现惠农金融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需要直接融资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担保服务等多方面的服务,应当建立起专门面向农业的提供这些服务的功能互补的惠农金融机构体系,包括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稳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稳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鼓励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组建主要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接入征信系统,完善管理政策,等等。

第三,给予惠农金融机构和业务以大力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在管制、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惠农金融机构政策支持,还要对各项惠农业务给予优惠政策。

比如,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农业种植业养殖业贷款、大宗农产品保险,以及银行卡助农取款、汇款、转账等支农惠农政策性支付业务;优化农村金融税收政策,完善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完善农村信贷损失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等等。

第四,建立和加强惠农金融监管。建立和加强惠农金融监管是确保惠农资金服务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措施。一方面要对专门面向农业的惠农金融机构的经营进行监管,保障其经营始终面向农业;另一方面要对惠农金融业务进行监管,保障资金切实用于农业经营。

第五,创新惠农金融服务机制和方式。一是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全过程,金融机构不仅要做好服务,还应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过程相融合。

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稳步培育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鼓励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积极推动农产品期货新品种开发,拓展农产品期货业务等。

三是促进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围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加大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四是为惠农金融机构的融资和再融资提供支持。

五是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给予农业保险发展以强力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与再担保制度,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信贷支持。通过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切实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业生产企业或大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力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持续快速发展,从而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春雨润“三农” 重庆市涉农贷款突破8000亿元

金融春雨润“三农” 重庆市涉农贷款突破8000亿元

  5月8日,从人行重庆营管部获悉,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重庆市涉农贷款余额突破8000亿元,达8195亿元,同比增长13.36%,较上月和去年年末分别提高0.54、2.33个百分点;当季新增513亿元,同比多增186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利率环比下降60个基点。

  更好发挥支农再贷款定向支持作用

  今年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指导辖区金融机构推出支农再贷款帮扶贷专属信贷产品,引导金融机构聚焦农林牧渔业等重点领域,打造支农再贷款示范基地48个,精准支持涉农市场主体信贷需求。2023年1季度,共投放支农再贷款23.4亿元,惠及1.3万户涉农市场主体,同比分别增长100.9%、130.6%,带动重庆市农林牧渔业贷款同比增长20.73%。

  重庆巫溪尖山镇围绕“绿色崛起”目标定位,推动马铃薯现代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当地脱贫户熊某看准了这一机遇,计划将自己种植的马铃薯规模扩大到50亩,但2022年受各种因素影响,销售收入不及往年,加之春耕期间资金投入量大,流动性资金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了解熊某的困难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运用支农再贷款政策,加大FTP优惠定价支持力度,为其成功发放了1笔免担保、免抵押、利率执行LPR、金额10万元的贷款。

  持续下沉涉农金融服务重心

  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组织辖区金融机构在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涉农主体集中区域全面推进“1+5+N金融服务港湾”“1+2+N普惠金融到村基地”建设,累计打造乡村振兴特色金融服务港湾61个,建成普惠金融基地6877个,惠及1229万农村居民,覆盖主城区外89.5%的农村地区。

  此外,针对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迭代升级“一县一策”专属金融支持方案,深入荣昌、巫山、万州等农业产业特色区县,宣讲金融惠农政策,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促成银企现场签约超200亿元,引导信贷资源持续向国家级、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2023年1季度末,国家级、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分别高于重庆市平均增速2.5、2.9个百分点。

  具体看,内部资金定价方面,国有大行在渝分支机构对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普惠型涉农贷款不少于75BP的FTP补贴支持;金融服务模式方面,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针对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成立专门客户服务团、评审策划团和综合服务团队,依托金融全牌照优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重庆银行加大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搭建“减碳融”“碳汇融”“清洁融”3大绿色金融产品。重庆三峡银行以“活体智慧贷”支持城口生猪、巫溪山羊、酉阳肉牛等产业发展。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创设“烟叶贷”产品积极满足彭水烟叶种植户资金需求。

  全力保障粮食安全金融需求

  聚焦重庆市“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全面强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及配套融资统筹,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精准支持作用,鼓励差异化信贷支持和融资模式创新,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支持春耕备耕工作。数据显示,2023年1季度末,重庆市农田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增长37%,为保障粮食安全厚植根基。

  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大力支持梁平区、永川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分别投放贷款1.8亿元、2.2亿元;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路径和模式,破解项目还款来源、抵押担保等融资瓶颈,近期成功向潼南区30023亩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放贷款5000万元

  提升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能力

  依托“长江渝融通”系统,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农业产业链等精准支持,全面推广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试点,梳理重点产业链企业需求清单近6000户,组织金融机构全面对接,以农产品加工为着力点,全面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力度。2023年1季度末,农产品加工贷款同比增长22.5%,带动全市涉农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4.1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个百分点。

  比如,中国工商银行重庆市忠县支行着眼柑橘种植产业,依托其总行“种植E贷”的总体模型框架下,推出 “种植E贷?柑橘贷”。该项金融产品是针对柑橘种植农户、农企推出的纯信用贷款产品,今年2月实现首笔投放,授信50万元,并于当日全部投放,助力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困难问题。

  不仅如此,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开发并上线“1+2+N普惠金融到村”线上服务平台等,全面推广进村入户“扫码申贷”,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置专属线上申贷入口,消除金融服务地理藩篱。2023年1季度末,已经累计为5100余户涉农主体提供线上贷款支持超70亿元。

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在京召开

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在京召开

?

  本网讯 2月5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京组织召开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座谈会,与19家金融机构共商金融支农举措,推动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找准结合点寻求突破,总结推广有效做法,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蓬勃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不断创新,为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后,将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农村金融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打好种业翻身仗、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工程、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防范化解农业风险等农业农村领域重点任务,迫切需要金融资本加大投资力度,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

  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等问题仍然突出,还需要努力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建立健全既符合金融市场规律、金融法规制度要求,又符合农业农村需求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要用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单制,精准对接和满足各类主体的有效融资需求。充分挖掘“三农”数据价值,加快构建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探索在重大项目上采取投融联动模式,高质量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促合作,共同开创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会议由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主持,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出席会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集团、中投公司、中国人保集团、中华联合保险公司等8家金融机构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农业农村部网站??李镆摄)

金融服务要“沉”到农村去

金融服务要“沉”到农村去

资料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一直突出,极大制约了农业与农村发展,不利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7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农村正是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一直突出,极大制约了农业与农村发展。实践证明,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突出,不利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

近年来,国家不断深化推进金融支农工作,通过各种措施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下沉到农村、调动其“三农”信贷投放的内在积极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随着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但在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将有哪些变化?未来该如何发展?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程郁研究员。

农村金融的制度僵局

《中国科学报》:当前,我国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有哪些变化?

程郁:近年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农村有效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单笔贷款的需求规模也出现了量级上的倍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其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但正规金融机构的下沉不足形成了长期的金融压抑,这是制约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大障碍。因为贷款难,很多农村的家庭经营无法扩大再生产,使得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进展缓慢;因为贷款贵,农村贷款家庭承受很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经营利润微薄、收入增长缓慢。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国家也制定出台了多部文件,重点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但为何贷款难、贷款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程郁:尽管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政策激励约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中农村有效抵押资产缺乏与金融机构基于资产抵押的信贷供给机制之间的矛盾,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便陷入了难以破除的制度僵局。

因为缺少银行认可的抵押物,绝大多数农户受到正规信贷的“排斥”。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8.2万亿元,同比增长7.1%。但据2014年《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获得率仅为27.6%,远远低于全国家庭40.5%的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不允许设置抵押,附着于土地上的长期性生产投资形成资产的抵押也受到限制。在此条件下,蓬勃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将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因资本积累缓慢而难以有效推进农业生产投资的改进;二是规模经营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投入土地之上的固定生产投资无法有效运转,将加剧其经营风险。

金融机构要有“灵活性”

《中国科学报》:在现行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放贷机制?

程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以储蓄资金为主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对风险控制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抵押担保来确保贷款有确定的还款来源,以保证储户资金的安全性。但面对巨大的农村贷款需求,金融机构缺乏切实可行的放贷机制,农村放贷难与贷款难同样严峻,农村金融系统内大量资金在现行制度下无法直接向农村放贷。

一些银行信贷资金向农村的投放设置不得不通过各类转贷平台实现,如担保、小额贷款、融资平台公司等,这大大抬高了农村贷款的成本。在当前政策日益强化对农村资金投放的激励约束导向下,金融机构也需要创新抵押担保机制,以在确保银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增加信贷投放渠道。

《中国科学报》:根据您的观察和调研,目前针对农村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

程郁:近年来,为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着力缓解农村和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有待加强,要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村承包经营权、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抵押权能,这对于解决农村担保物缺乏、不适应金融制度要求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信贷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抵押、担保只是作为对贷款人甄别的一种替代机制。农村金融要向普惠型发展,应该从解决信息不对称入手,将无门槛、低成本、便捷简单的信用贷款作为重点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将农村熟人社会的互相监督和个人信用记录的制度制约有效结合,完善基本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才能真正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实现“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管理”的信用贷款模式。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个人信用信息整合和更新、加强信贷审核和贷后管理,发展线上和线下融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网点设立和风险控制的成本,实现普惠、廉价、便捷的金融服务。

农地是关键突破口

《中国科学报》:农地作为最有价值和最有抵押潜力的资产,被看成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的关键突破。在现行条件下,利用农地作为突破口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程郁: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历经多次在农民与集体之间变换与分化,形成了独特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产权是不完整的,法律上不允许农地设置抵押,这极大制约了农村抵押融资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土地产权确权颁证、相关法律修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规范、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等还需要逐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改革应当全盘考虑、统筹设计和系统推进,必须要以上述各项制度的建设完善作为其发展的基石。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复杂性、土地经营的分散性以及土地产权交易的受限性,决定了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的发展无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弱质性以及承载的多重基本保障功能,比如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农业的生态涵养和保护功能以及粮食安全的保障功能等,也要求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等发展需要全面、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政策引导机制,以确保抵押的设置和资本的引入不会损害农民的基本土地权益、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报》: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该如何发展?

程郁:尽管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抵押改革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试点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仍是农业与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持制度。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伴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建立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制度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在特殊的国情下,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抵押的发展需要系统的制度设计,应综合平衡农业生产支持、农民基本土地权益保护、农村土地市场有序发展以及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促进建立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

实际上,对于我国是否适合发展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以及如何发展,业界有着广泛的争论。而我们认为,只要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形成完善的配套制度条件,我国仍然可以在不完全的农村土地产权之上建立起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当前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现实要考虑的各方权责关系对等和利益平衡找到关键“支点”。

以独立分置的经营权为载体设置抵押,既能够让农业新型经营者发展现代农业所投入的各种地上固定设施、农业资产能够有效周转,保障其产业升级投资后的财务可持续性,也确保了经营者的抵押行为不会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家庭承包者土地承包权造成侵害。

实际上,现代农业地面资产的价值是远远大于土地本身的价值,应当以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地上附着物不动产登记颁证相结合,重点发展以经营权为合法载体的农业设施、农业资产等地上附着资产抵押。

标签:农业   金融   农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