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梨树模式”的实践意义与创新价值(吉林:“绿色银行”让农民实现四季创收)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吉林:“梨树模式”的实践意义与创新价值(吉林:“绿色银行”让农民实现四季创收),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吉林:“梨树模式”的实践意义与创新价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吉林:“绿色银行”让农民实现四季创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吉林:“梨树模式”的实践意义与创新价值

2、吉林:“绿色银行”让农民实现四季创收

3、吉林:“铁力”变“地力”看黑土地上的能量转换

4、吉林:“黄金玉米带”的新跨越

吉林:“梨树模式”的实践意义与创新价值

吉林:“梨树模式”的实践意义与创新价值

? “梨树模式”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方式。“梨树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应用和研发同步,构建了基于跨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技术推广平台,所产生的技术裂变可能带来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梨树模式”树立了创新工程的实施样板,表明农业创新必须深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生产需求搭建平台,加强功能协作。

  吉林省梨树县从2007年起,探索黑土地保护性利用方式,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出土地保护和农业开发兼容的“梨树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保障粮食安全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施模式。

  一、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的核心是保护性耕作,手段是“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即以玉米秸秆全覆盖为土地保护措施,以免耕播种一次机械作业为农机措施,以玉米隔行种植轮替休耕为农艺措施,以农户合作实现规模经营为组织措施,达到农业生态、生产和生计互相兼容的复合发展目标。

  (一)“梨树模式”的发展历程

  从2007年在梨树县高家村建立第一块225亩试验基地以来,“梨树模式”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解决黑土地保护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是休耕。但土地休耕周期长,面积大,对粮食处于紧平衡的国家和收入还要依赖农业的农户来说,实施起来都有难度。保护性耕作,就是在既要保生态和又要保产量的两难选择下发展起来的土地利用技术。 (上接第一版)2007年,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在梨树建立基地,试图解决生产和生态冲突的问题,既要保护“地”藏产能,又要开发“技”增产效。在参照发达国家经验和立足当地农情条件下,试验出玉米秸秆覆盖隔行免耕种植技术:秸秆覆盖,就是让生物质还土,恢复和培肥黑土地地力,解决保护问题;隔行种植,就是耕地分宽窄行隔年轮替播种,相当于条带交叉休耕;免耕播种,就是在播种时通过一次性机械作业解决传统耕作制度三产四趟过度耕作造成的土壤退化和板结问题;后两者都是为了做到保生态和促生产两不误。

  但是,推广玉米秸秆覆盖隔行免耕种植技术,必须要机械配套。条带种植和免耕播种的农艺手段,没有农村配套,仅靠人力畜力是没法完成的。因此2008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和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介入,在借鉴北美国家先进技术基础上,研制出符合东北生产条件的第一台免耕播种机,解决了秸秆归行难、播种难和一次作业的问题。到2017年,康达公司免耕播种机已发展到第六代产品,和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专用收获机一起,都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在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作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然而,要推进机械化耕作,必须有规模经营作支撑。如何解决家庭经营面积过小无法推进机械化的问题,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从一开始就以基地示范节本增效为样板发动农民合作,以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土地租赁、土地托管和带地入社等方式,推进土地规模化和技术标准化。从高家村最初的225亩试验基地起,在县里规划下,逐步发展出600个百亩示范户、60个千亩核心区、20个万亩示范片,累计面积32万亩示范田。通过示范,带动全县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20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0%。

  基本技术模式问题解决了,耕作方式的区域适应性问题就成为大面积推广的关键。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梨树建立基地,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将保护性耕作细化分类为平地、沙地、坡地和分散地块四种不同种植模式。同时对免耕条件下行距配比、深松方法、秸秆比例和轮作制度等进行研究,制定了等行距垄作、等行距平作和宽窄行种植三种耕作模式和技术规程,成为实施规范。这就大大丰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用性和选择性,扩大了推广范围,加快了推广速度。

  (二)“梨树模式”的土地保护和粮食增产绩效秸秆覆盖的生物保护措施是“藏粮于地”手段,免耕播种的农机作业措施是“藏粮于技”手段,将二者结合付诸实践的以合作社为基础的规模经营是落实“两藏”战略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保护性利用上的生态经济绩效非常显著。

  1.蓄水保墒。秸秆覆盖免耕地块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50毫米降水,或每公顷土地增加500吨水。连续免耕覆盖5年后测定,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

  2.培肥土壤。连续免耕覆盖5年后测定,土壤有机质可以增加20%左右,减少化肥施用量20%左右。

  3.减少侵蚀。实施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4.土壤生物性状改善。每平方米蚯蚓数量是常规垄作的6倍,土壤生物性得到改善。

  5.稳产高产。干旱年份基本不受旱灾影响,产量比对照组高出5-10%。

  6.节本增效。与两次或多次的耕作相比,免耕播种仅一次作业工序意味着机械和劳动作业时间减少,或相同时间完成更多播种面积,每公顷可以节约成本1000-1400元。

  (三)“梨树模式”在吉林的推广

  为加快技术推广和覆盖,吉林省财政把中央财政免耕作业补贴40元/亩的标准提高到50元/亩,体现了一个粮食大省的责任担当。到2020年,吉林省已有1852万亩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比国家安排的任务多500万亩。为推动“梨树模式”向纵深发展,全省选择梨树、榆树、农安、德惠、双辽、公主岭、长岭、大安等8个县市开展整县推进工作,每个县市实施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实施面积达到适宜面积的50%以上。整县推进,为全面提高我国玉米产业竞争力奠定了规模化的基础。

  二、“梨树模式”得以推广的启示

  “梨树模式”的意义远远超过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本身,它是落实新粮食安全观的创新实践,是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型示范。

  “梨树模式”是问题导向的。它一开始是为了防止玉米收获后秸秆焚烧造成的烟尘、沙尘污染等环境问题,提出秸秆全覆盖的生物循环措施。马上发现环境目标与国家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冲突,在实践中难以推进,即刻引入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轮替休耕和减少耕作,同时满足保护和利用的目标。如果以目标为导向,那么保护和开发的争论,恐怕很难在技术路径上达成一致,更不用说实施了。

  “梨树模式”是应用和研发同步进行的。免耕播种机的研制,是为了配合一次性作业产生的。播种机从双行到多行,从单机到组机,机械性能的提高,机械配套的完善,从适用技术向先进技术的转变,是种植面积扩大不断推动企业研发升级的。同样,不同地块的差异化耕作方式,是在基地这个技术应用的实践场景下,农民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下沉驻场研究人员不断解决问题的结果。如果不是应用和研发同步进行,那么技术适用和生产配套问题就难以解决,技术就很有可能停留在理论模型或实验数据上。

  “梨树模式”的产生,是基于跨学科、跨部门的一体化技术推广平台。在现行行政体制下,政产学不同部门,农学、农机、资环不同学科的协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梨树模式”建立了一个协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参与各方不是按行政隶属而是按技术功能各司其职。功能协调者不是有形的组织,而是生产中不断产生的需求。参与保护性耕作的单位,包括地方政府、科研院校、农机企业、基层技术推广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但最早起平台协调作用的就是高家村的试验基地。由于平台没有行政意义上的领导者,基地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是按功能“分配”给参与各方的,这反而使得多年来我们能够看到而难以做到的农机农艺相配套、技术组织相适应和保护开发相统一最终在平台协作中得以实现。

  “梨树模式”的技术裂变可能带来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由于免耕机械作业是把休耕型保护转变为开发型保护的关键技术,因而通过机械化提升组织化,推进规模化,引领现代化,是“梨树模式”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方式创新。长期以来,大型机械作业被认为与我国农情不符,“梨树模式”正在颠覆这一常识。梨树县在以合作社为抓手推动机械化过程中,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二者相互推动,大大降低了玉米种植成本,提高了玉米产业竞争力,为东北黑土地“玉米带”对标美国密西西比平原“玉米带”创造了条件。以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从2011年成立之初的入社农户6户、经营面积5公顷、农机具1台,发展到现在的带动农户776户、经营面积680公顷、农机具54台。680公顷的面积,在美国也属于中等规模(600公顷)的家庭农场了,因此,免耕播种机及配套机器机型从2行小型机发展到6行大型机是自然的事。据测算,单元300公顷的大型机械作业,与单元60公顷的小型机械作业(以5年为折旧期),折旧费用从每年10.2元/亩减少到5.6元/亩,下降45%。根据卢伟等几个大型合作社的调研粗算,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一般单产833公斤/亩,与美国平均824公斤/亩接近;户均生产成本708元/亩,与美国平均734元/亩相当。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型合作社经营,初步具备了与美国大农业竞争的规模和技术基础。

  资料表明,在吉林省1852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中,参与作业的合作社1310个,面积540万亩,平均每个合作社作业面积4122亩,合作社作业平均面积比美国家庭农场平均面积2500亩高65%。如果加快整县推进、整片推进,那么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可期的。

  从“梨树模式”的发展轨迹和运行模式来看,它实现了以一定规模为单元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体,推进连片成方,推进机械化,推进标准化,推进技术集成,是将黑土地保护、土地规模经营、谷物基本自给和小农衔接现代农业目标整合在一起的一项综合发展措施。

  三、“梨树模式”树立了创新工程的实施样板

  “梨树模式”还表明,全面塑造农业创新发展新优势,必须深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以生产需求搭建平台,加强功能协作。

  多学科协作平台。保护性耕作技术涉及的学科很多,每个学科的最优方案未必是技术集成的最优方案,比如休耕对环境保护来说是最好的方案,对生产则不是,就得在开发条件下找到兼容方案;6行免耕播种机对免耕作业来说是最优机械方案,可是规模一时达不到,就只能先研制2行免耕播种机作为过渡方案。平台作为方案解决者,它自然具有技术集成评价和筛选功能,这是任何预设的指标评价体系做不到的。“梨树模式”的平台模式表明,创新要以技术而不是组织来组织要素。

  产学研协作平台。企业参与协作,源于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市场的潜力,这是产学研协作的基础。如今,康达公司占东北农机市场的70%。企业创新,不一定需要政府补贴,但却会受到政府规章影响。比如,康达公司研发的条耕机曾经因为没有列入目录而获得不了农机补贴,影响了企业市场开发和研发进度。新技术和旧目录这样的矛盾,并不少见,它会限制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工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走到生产一线,体制限制至今还是没有打破。要通过政府松绑管理、创新薪酬激励制度等,让科研人员可以在企业建立实验站、工作室等,以企业问题导向的应用研究补充院校目标导向的理论研究,推动成果转化。

吉林:“绿色银行”让农民实现四季创收

吉林:“绿色银行”让农民实现四季创收

 ? 近年来,吉林省充分发挥“黑土地”资源禀赋和东北地区冷凉气候独特优势,强化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坚持保障“菜篮子”稳产保供和农民持续增收,真正把棚膜经济打造成“绿色银行”,让农民实现四季创收。截至2020年底,全省设施园艺棚室面积达81万栋、占地70.9万亩,其中,温室8.6万亩,塑料大棚31万亩,其他类型棚室9.3万亩,简易棚常年保持在25万栋、22万亩左右。棚膜经济年生产产值212亿元,占全省园艺特产业总产值14.6%。  

  梨树县是吉林省发展棚膜经济较早的县份之一,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类棚室3.25万栋,年产蔬菜水果32.37万吨,产值10.36亿元,全县利用1.03%的耕地,产出了占农业总产值6.09%的经济效益。梨树县通过春提早、秋延后,每年移栽种植两茬豆角、黄瓜、茄子等果菜和西甜瓜,平均每亩大棚年收益3.5万元。对新建土堆温室,引导农民在冬季极寒天气利用热风炉、加热板等设备,保障棚室内正常生产作业,全年可生产3-5茬蔬菜,平均每亩土堆温室年收益5万元。对建设新型材料日光温室,主推高举架、大跨度、冬季生产无须室内加温的建设模式,主要种植大樱桃、草莓以及有机叶类蔬菜等,开展休闲采摘、体验观光、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平均每亩标准温室年收益8万元。  

  在发展棚膜经济上,吉林省积极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市场占位。即:围绕9个市(州)中心城市建设环城棚膜经济产业集中区,重点在城市近郊县(市、区),建设“菜篮子”直供基地,主要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智能化温室,提高城市冬春季蔬菜供给能力;围绕省内5条重要交通干线建设棚膜经济产业带,主要发展标准化塑料大棚,扩大优质蔬菜生产规模,借助便利运输条件,拓展域外市场,实现夏秋季北菜南运,抢占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国内主要消费市场;以长春市为轴心,培育建设中国北方蔬菜产销集散中心。  

  同时,全省各地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即:辽源、通化、白山、延边等东部山区,设施园艺标准化棚室11.9万栋、7万亩,重点发展黑木耳、灵芝、榆黄蘑等食(药)用菌和长白山山野菜等特色产业,主推棚室食用菌立体培植技术。长春、吉林、四平等中部城市区,设施园艺标准化棚室25.1万栋、26.3万亩,重点发展规模化棚室果蔬生产和花卉种植,主推高标准规模园区建设和生态园、采摘园等都市休闲农业。松原、白城等西部生态功能区,设施园艺标准化棚室19万栋、15.6万亩,重点发展韭菜、西红柿、辣椒等北方优质安全蔬菜,主推投资少、见效快的简易棚室和庭院棚膜经济。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引导各县(市、区)通过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形成吉林棚膜经济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效应。先后打造出“吉林长白山黑木耳”“梨树九月青豆角”“洮北雪寒韭菜”“公主岭香葱”“扶余西红柿”等一批优质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在2021年“中国品牌日”活动期间,“吉林长白山黑木耳”第28位次荣登“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品牌”。

吉林:“铁力”变“地力”看黑土地上的能量转换

吉林:“铁力”变“地力”看黑土地上的能量转换

?  眼下,粮食已收获完毕,放眼田间,秸秆或打包成捆,或粉碎后覆盖在大地上。广袤的黑土地也准备好迎接一场“铁力”变“地力”的能量转换。

  前不久,德惠市朱城子镇良种场村召开了秋季深松整地暨保护性耕作现场会。会上,农机部门组织迪敖、雷木、润达等品牌企业,演示了深松整地作业、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搂草归行作业、秸秆粉碎还田作业,直观展示大型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德惠市各乡镇(街道)分管农业工作负责人、农机站站长、村党总支书记等到现场观摩学习。

  德惠市农业机械服务总站站长张国恩告诉记者,今年这个现场会跟往年不一样,今年是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同时落实推进,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这两项技术是被广大农业工作者、农民普遍认可的好技术。

  通过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整地专业化农机的使用,土地得到了科学耕种,地力大大提升。以德惠市为例,该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7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6万台,各种深松机达到1000台左右,免耕播种机达到800台。德惠市共有耕地21.6万公顷,其中玉米耕种面积大约16.6万公顷,年可产生玉米秸秆约228万吨。耕种收的综合农机化水平可以达到90%以上。

  “深松整地已经推广近十年,这项技术被农业工作者和农民充分认可,作业面积每年都在增加,作业质量也越来越好,原来的免耕播种已经发展到秸秆全量还田。”张国恩说。

  日前,农安县高家店镇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王井艳带领技术人员到田间,察看正在作业的4台深松机监测设备,对作业深度、作业面积、作业轨迹等数据进行核实。经核查,监测设备完好,作业数据准确无误,作业轨迹正常。同时,督促农户抢抓农时,按时完成深松作业。高家店镇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全部采用远程电子监测技术,强化了农机作业检查验收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是在不翻土的情况下疏松土壤,改善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利用深松作业可以消除机器作业造成的土壤压实,增强肥料的溶解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铁牛”下地,提质增效。从2008年开始,长春市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了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每年深松整地240万亩左右。全市建设100个机艺结合示范点,高产田平均增产15%,中产田平均增产7%。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伴随着先进农机的应用,一项项清洁环保的生产方式在黑土地上生根、发酵,机械动能正在转化成土地效能。

吉林:“黄金玉米带”的新跨越

吉林:“黄金玉米带”的新跨越   政府积极推广肥地力、增产量的粮食增产综合措施,农民积极购农资、增投入期待更大丰收,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激励下,政府抓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吉林省不断高涨,推动着粮食生产不断实现新跨越。

  在连续6年粮食增产的基础上,吉林省提出今年粮食产量要达到275亿公斤,争取再创历史新高,五年内粮食产能稳定在300亿公斤的阶段性水平上。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建设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黄金玉米带"真正成了仓廪丰实的"天下粮仓",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吉林省的地位举足轻重。

  增产又增收 粮食大省要变农村经济强省

  "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全国每6公斤玉米就有1公斤是吉林生产,每10公斤商品粮就有1公斤是吉林提供"、"粮仓"、"肉库"……吉林干部介绍省情时经常自豪地提到这些。粮食已经成了"吉林名片",各届政府不断给这张"名片"镀金镶玉。

  过去粮食多收入却不多,粮食多得甚至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成了一个大"包袱"。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新思路,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用畜牧业和加工业消化那些放在粮库里等着陈化变质的粮食,实现了"粮仓变肉库"、"包袱变宝库"的转变,粮食变得愈来愈金贵。

  思路转变天地宽,吉林干部群众对粮食生产逐渐由怨变爱,更借助国家惠农护农政策的东风,粮食生产步出停滞不前的徘徊期,实现连续多年增产增收。去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84亿公斤,农民收入、县域经济也连续多年取得大增长。依托丰富的粮食和土地资源,吉林省提出建设粮食、牧业、林业、北方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目标,进而要成为农村经济强省。

  省长韩长赋一再强调,粮食是安天下、稳社会的产业,吉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后备产区,因此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促进粮食生产作为重大任务。农民珍惜土地、会种粮食,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始终坚持抓粮,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吉林有信心、有决心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稳粮食"就要"强基础" 粮食产能日趋稳固

  "玉米是铁杆庄稼,需要我们这些铁杆庄稼汉!"农安县开安镇种粮大户初长阁今年早早就张罗贷款购买种子化肥,他还琢磨把承包田整理一下。"我想把承包的60多公顷农田收拾收拾,挖个排涝沟把低洼地垫高,以免涝灾影响产量。"初长阁已经准备自己购买挖沟机,逐步给农田"动手术"。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粮食生产更是如此。农民种粮舍得投入,各级党委政府也想方设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去年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最多、力度最大、进展最快的一年,全年累计投入达36亿元,在土地开发整理、农业机械化等方面有了新提高。

  当前,一项投资260亿元确保粮食增产的规划正在逐步实施,建成后吉林省粮食生产水平将由目前常年的250亿公斤提高到300亿公斤以上,这新增的50亿公斤粮食可以全部作为商品粮调出,支持全国粮食供求平衡。

  吉林省委秘书长房俐介绍说,吉林是全国唯一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省,现已准备在全省30个粮食大县进行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两年前,全省农机补贴不到1亿元,今年则达到了8.1亿元,这样的财政支持力度历史上从未有过,相信今后粮食产量将在车轮滚滚的带动下进一步提高。

  好政策带来新希望 政府、农民合力推动粮食生产新跨越

  "要不是今年国家实行托市收购政策,我这6公顷玉米估计也卖不上这么好的价钱,另外每公顷还有近2000元的各种补贴呢。今年我要选好种、多施肥,争取还能有个好收成。"德惠市布海镇农民徐国富说。国家不断加大各种补贴力度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务农种粮的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种粮积极性不断高涨。

  榆树市连续5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称号。市委书记李国强说,榆树的特色和根基是粮食,我们必须扛起粮食这杆"大旗"。"近年来,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越来越大,强农惠农政策接连出台,这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曙光。"李国强说。重农抓粮的地方政府得到了"好处",抓粮积极性也自然高涨。

  种种迹象表明,吉林省今年备春耕形势明显好于历年,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投入能力明显增强,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到户率极高,为今年的春耕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级政府在抓好惠农政策落实的同时,进一步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品质,并继续扩大增产增效技术覆盖面。吉林省粮食生产"合力"效应逐渐形成,人们正期待着一个新的跨越。

标签:保护   技术   模式   粮食   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