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筑牢秋粮丰收关键防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筑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筑牢秋粮丰收关键防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筑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筑牢秋粮丰收关键防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筑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2、筑牢秋粮丰收关键防线

3、筑牢粮食供给安全基石

4、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土地保护应多管齐下

筑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筑牢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2022年以来,海东市乐都区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坚持保供给、调结构、扩总量、上规模、提标准、促转型,推广生态养殖、绿色养殖,加快畜牧业稳产保供工作,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乐都区各类畜禽存栏76.06万头只,畜禽出栏69.93万头只,畜产品产量达3.16万吨。

  据了解,乐都区采取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等原则,把家庭牧场作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提高农牧民畜产品商品生产能力,实现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增产增效。2022年,乐都区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中畜禽规模养殖场达31家,肉牛家庭牧场10户存栏812头,肉羊家庭牧场21户存栏3315只,生猪家庭牧场7户存栏484头,蛋鸡家庭牧场1户存栏4000只。????

  同时,乐都区积极落实各项现行防控措施,全面加强监测排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形成运转高效、联防联控的组织协调机制。扎实开展牛羊感染情况调查和“月月驱虫”工作,累计驱虫13.81万条次;抓好应急死亡和无害化处理工作,无害化处理各类死亡动物2520头只;持续加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开展每日排查和疫情上报,共调查276个村、2703户散养户、27家规模养殖场,累计动态排查生猪13.39头次;举办各类非洲猪瘟防控培训班36次,开展防控宣传29次、受众达8500人次。按照“种植—加工—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的生态循环模式,该区积极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和产业融合发展,抓好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区创建工作,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不断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全区畜牧业迈上了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

  2022年,乐都区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利用量4.96万吨,规模以下养殖场粪污利用量27.6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6.3%。3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均建有堆粪场、尸体坑、雨污分流设施、化粪池,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设施运行率达100%。 ??

筑牢秋粮丰收关键防线

筑牢秋粮丰收关键防线

  ?今年,我国夏粮生产克服秋种开局不利、农资价格持续高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特殊困难,再创历史新高,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保障中国14多亿人饭碗奠定了良好基础。

夏粮已丰收到手,但大头还在秋粮。秋粮生产占到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3/4,是重点,也是难点,难在生长关键期与灾害重发期“碰头”。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高、程度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不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而且可能有北上台风。另据专家预计,今年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这给秋粮稳产增产带来不小的挑战。

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多一分主动,夺取粮食丰收就多一分把握。大暑已至,“七下八上”防汛抗旱到了关键期,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也进入重要阶段。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对于夺取秋粮丰收和全年粮食好收成至关重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牢牢把握主动权,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各种灾害的不确定性。

防灾减灾重在未雨绸缪,必须抓紧抓早。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提前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防灾减灾讲究的就是“预备”,要做到防灾预案早制定、救灾物资早储备、抗灾技术早准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更加及时、准确地研判灾害形势,更加科学、扎实地做好防范准备。

防灾减灾关键在因区施策,必须抓细抓实。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各种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应对措施不尽相同,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把情况摸清楚,把预案捋仔细,把措施制定得更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防灾减灾还要着眼长远,做到立足长效。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气象灾害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凸显,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立长效机制。既要抓好眼前紧要急迫的事情,也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强化跨部门的沟通会商,加强队伍体系建设,合力推动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在今年这样一个特殊年份,夺取秋粮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硬任务,也是底线任务。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毫不放松抓紧抓实农业防灾减灾,做到龙口夺粮、虫口夺粮,以秋粮和全年粮食的好收成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筑牢粮食供给安全基石

筑牢粮食供给安全基石

?  粮安天下稳。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

可以说,保障粮食安全,须臾不能松懈。而守护粮食安全,保证耕地、种子和农技三大安全缺一不可。

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治理,同时保证今年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

粮食安全的关键在种子。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全力打造民族种业“中国芯”。

粮食安全的保障在科技。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包括种业技术,种植生产技术,农业装备水平,以及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技术水平,强化作物基因等基础性学科建设。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保护好广大种地农民的收益安全,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坚强基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加大对主产区支持力度,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主产区抓粮有内在动力。有关部门应确保补贴优惠落到实处。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守护粮食安全,更在于你我“光盘行动”,减少“舌尖上的浪费”。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人人都是粮食安全守护者。我们要节粮、保粮,让厉行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土地保护应多管齐下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黑土地保护应多管齐下

2月27日14时37分,吉林省气象台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信号:“受大风影响,吉林省中西部部分地方已出现沙尘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白城大部、松原、长春、四平、辽原、吉林西部风力仍然较大,将出现沙尘天气。”

  同日,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等也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每年的大风沙尘,都意味着东北黑土地的流失。”

  世界上共有三大片寒地黑土,分别位于乌克兰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的东北地区。黑土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三大寒地黑土带已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然而,在经历高强度开发利用后,东北地区的寒地黑土资源也面临着自然肥力下降、有机质不断减少,加之受到风蚀、水蚀的影响,正在不断变薄、变瘦,部分地区的黑土资源还出现了沙化、盐化和板结的现象。如同大熊猫般稀有且珍贵的黑土地,正面临着退化的危机。

  我国的黑土区是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4,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为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基层农户已经在积极采取措施,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竭力保护黑土资源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保护性耕作被日益接受

  今年55岁的潘丙国是长春市九台区兴隆镇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最近,潘丙国正在忙着备春耕:联系种子、化肥,修整农机设备,与合作农户签订合同……“我们今年的保护性耕作服务面积将由300公顷左右增加到1000公顷,预计明后年有望增加到2000公顷。”2月23日,潘丙国说除了备春耕外,自己日常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宣传黑土地保护。

  从2020年2月初开始,潘丙国每天一次向农民宣传讲解国家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政策信息,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讲述黑土地保护知识,分享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收获和体会,说服更多的农民加入到保护黑土地的行列中来。

  “从2017年开始,我们开始采用‘梨树模式’进行保护性耕作,实施全比例秸秆覆盖还田的模式。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保护黑土地的有效措施。”潘丙国说,农民参与保护性耕作,不但国家会有相应补贴,粮食产量也有所提高,化肥、农药使用比例也降低了,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潘丙国举例说,采取保护性耕作的农地与传统耕作的农地相比,每公顷可以多产出粮食3000斤左右。由于实施秸秆覆盖还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开始增加,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每公顷化肥的使用量可以减少200公斤。加之统购的化肥价格较为便宜,所以在不考虑补贴的情况下,每公顷将为农民增收5000元左右,因此正在日益被农民接受。

  “采用秸秆覆盖还田模式的保护性耕作十分重要,往小了说,是让种粮的农民赚到了钱,尝到了甜头,往大了说,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潘丙国表示。

  邵亮亮今年39岁,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在大学时学的是农学专业,如今的身份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我在大学学习的就是种地,现在也算是学以致用。”邵亮亮说,“目前合作社耕作的各类土地面积在200公顷左右,均是采取了保护性耕作的方式。”

  2月24日,见到邵亮亮时,他正在组织人员对耕地中的秸秆进行打包。“我们实施的是30%比例秸秆覆盖还田的模式,剩余的秸秆将进行打包出售用于牲畜的饲料,这也算是增加了一项收入。”邵亮亮说。

  邵亮亮表示,与传统的耕地模式相比,采用秸秆覆盖还田模式的保护性耕作的节本增效较为显著。秸秆还田会产生一定肥力,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对于环境保护也大为有益。

  黑土“变薄、变瘦、变硬”

  秸秆覆盖还田是“梨树模式”的核心要素。“梨树模式”指的是在东北地区秸秆全量覆盖,免耕播种,达到保持土壤水分、防治土壤风蚀水蚀、培肥土壤肥力、减少土壤耕作、节约成本等多种功效为一体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种植技术模式。

  “黑土地是公认的最适宜农耕的土地,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和大量使用化肥,加之受到风蚀水蚀的侵害,昔日肥沃的黑土地正在变瘦、变薄、变硬。”2月25日,“梨树模式”的创建者之一、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告诉记者。

  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黑土地变瘦是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变低;黑土地变薄是指土壤遭到风力、水力侵蚀,土层变薄;黑土地变硬是指土壤的物理结构和生物结构被改变,土质硬化。

  “人们一度对黑土地不断索取,忽视了对黑土地的养护。1990年代,黑土地退化问题就已经引发了一些农业人的高度重视并进行针对性研究。”王贵满说,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2007 年以来,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以及相关农机生产企业创建了“梨树模式”。目前,“梨树模式”已经升级,尝试集成金融、保险、仓储和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单元”,每个生产单元的保护性耕作面积为300公倾,力求真正做到把黑土地保护和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对接。

  据了解,“梨树模式”让农民生产成本大大节约,劳动强度也明显降低,每公顷可节约成本1000-1400元;在“梨树模式”研发基地十年多的定位试验中,一般平均产量比对照高出5%至10%左右。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总结,“梨树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升级。吉林省通过大力推广“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水平显著提升。吉林省典型黑土区720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64%,贡献了全省粮食产量的80%。吉林省通过拓展提升“梨树模式”,探索形成秸秆覆盖还田、深翻还田、碎混还田等十大黑土地保护模式,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黑土区耕地质量比2012年提升了1个等级。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迎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东北三省不同的黑土区所面临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地区也需要应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各地学习“梨树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灵活调整。这其中更要有科研人员来做技术支撑,毕竟在黑土地保护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由科技人员来完成,有大量的技术需要由科技人员来积累、引进。

  据了解,在实施黑土地保护的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21年3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集结了中科院内部的34家研究所和院外的89家单位,共同组成了一支汇聚各专业1400余人的科研力量,有针对性地探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同年,“黑土会战”大安示范区成立,并探索出“良田+良种+良法”的“大安模式”。

  “水资源问题和盐碱问题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两个主要障碍,如果这两个障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吉林省西部地区农业增产潜力还是非常大的。”黄迎新表示,根据我们之前的评估,如果把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土壤改良措施实施到位,然后再配合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吉林省西部地区大约有100多亿斤的粮食增产潜能。

  黑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吉林省地处东北黑土地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省份,是北粮南调的主力军,承担着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20%的增产任务。

  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16.16亿斤,增产8.32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单产940.53斤/亩,排名全国第三位,居前十名产粮大省第一位。

  据黄迎新介绍,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十九连丰”,吉林省粮食产量连续两年站上800亿斤,与这两个省份所拥有的黑土地资源有着重要关系,这也是东北地区被称为是“黑土粮仓”的一个重要原因。

  吉林省以占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92%的全国粮食产量。吉林省2022年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五位,近年来,吉林省粮食调出量超过500亿斤,在全国5个粮食调出省份中排在第三位。2022年,吉林省启动“千亿斤粮食”工程,力争用8年时间,将粮食产能提高200亿斤。

  据媒体报道,有农业专家测算,这200亿斤可全部作为商品粮供给全国,按全国每天口粮需求70万吨计算,够全国人民吃半个月,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无疑对粮食安全起到压舱石作用。

  吉林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地,80%以上的粮食产自于黑土地,黑土地也被视为是吉林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吉林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底气和命脉。

  “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三省迎来了开发的高峰,黑土地的可利用面积不断增加。1980年代开始,化肥得到大量、广泛的使用,的确使得粮食产量得到提高。但是土壤中的很多元素并不是简单使用化肥就够的,特别是在农民收获粮食的同时,很多氮磷钾等元素也被离田带走了。长此以往,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就会不断降低,地力逐年下降。”黄迎新说。

  在黄迎新看来,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壤,离开了好的土壤,粮食的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所以不能抛开土壤谈粮食,毕竟农业生产的根源在于土壤。现阶段黑土资源所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如果不加以重视,不采取保护措施,那么黑土地的土壤潜力在若干年以后可能就被挖掘没了。基于为子孙后代考虑,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必须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最近几年,黑土地保护获得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空前重视。以吉林省为例,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出台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1-2025年)》《关于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也将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日前,吉林省发布的《关于建设农业强省提升粮食产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当中明确提出,要夯实黑土地保护措施。全力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发挥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和千亩级辐射示范基地作用,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500万亩。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到,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

  “保护黑土地离不开政策支持,我赶上了黑土地保护的好时候。”王贵满说。

标签:黑土   粮食   保护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