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9亿农民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新华视点: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新华视点:9亿农民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新华视点: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新华视点:9亿农民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华视点: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新华视点:9亿农民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

2、新华视点: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3、新发地市场春天里的新气象

新华视点:9亿农民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

新华视点:9亿农民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为“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4年锁定“三农”问题。

  
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但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一些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优先方向并不明确。不少人在问:如今提出的“现代农业”与历史上多次提过的“农业现代化”是什么关系?中国离现代农业目标还有多远?
  
从“农业现代化”到“现代农业”
  
1月29日,山东省临沂市砚台岭村支部书记蒋相忠,从电视上得知当天发布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打电话给记者,询问新农村建设为什么把现代农业放在首位。他说,过去提的“四个现代化”中就有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建设现代农业,是一回事吗?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努力的目标。原因很简单:中国长期处于简单劳动和土地相结合的传统农业之中。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曾业松说,1954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农业”。10年后,中央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并称为“四个现代化”。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复杂原因,农业现代化步伐很慢,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改革初期,国家再一次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上日程,但目标和要求更加务实。1982年至1986年连续发布5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十六大以来,以新世纪的4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优先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共识。一方面是加速城镇化进程,改进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转移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留在农村的农民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近日表示,2006年,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一是粮食生产2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产,去年总产量超过9800亿斤;二是农民人均收入20年来首次实现连续3年增幅超过6%,去年达到3587元,增长7.4%。
  
但在“又好又快”宏观经济增长下,“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业部负责人用“三个没有改变”作了描述:一是我国农业基础脆弱、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二是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三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30日表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技术进步缓慢是中国农业发展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显然,无论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中国农业离“现代化”只有8年?
  
著名学者何传启领衔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最近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预计,中国可能在2015年实现第一次现代化。据了解,第一次现代化主要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变,第二次现代化主要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转变。不少人据此认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大约还有8年时间,果真这么简单吗?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副司长叶兴庆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增长方式相当粗放。据调查,目前我国化肥年施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仅为30%和40%,比发达国家低一半。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大大低于国外先进水平,单位面积用种量大大高于国外水平。同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
  
根据曾业松教授等人的考察,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有四个突出特点:从农业分工分业看,发达国家已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链接的现代农业产业系统。农产品加工率超过90%,加工环节的劳动力远远超过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中国在这些指标上还相差很远。
  
从农业满足市场需求看,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80%。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没有走出旺季“卖难”的传统农业怪圈。
  
从农业经营模式看,其特征是经营企业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和效益最大化。美国德尔·蒙特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罐头公司,它拥有上百家农牧场、加工厂、罐头厂、卡车转运站、海运装卸站、空运发售中心和餐馆等,在这个产业体系中,农业生产环节只是一体化经营链的一个车间。
  
从产业层次看,发达国家食物消费结构发生了两次重大转换,先由谷类产品主导转向动物性产品主导,再转向生活质量类产品主导,两次转换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显然,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还有很远。
  
陈锡文表示,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表明了中央的政策导向,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要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只有将农业增长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中国才能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
  
突破“三大传统理念”,扫除现代农业发展障碍
  
赵本山演的电视剧《刘老根》中有两个山庄,管理者和工人是农民,收入归农民,原料是土特产,小剧团是东北农村的二人转,经营的是餐饮、住宿和旅游,这到底算一产、二产还是三产?很显然,说农业只是第一产业,已不符合实际。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拓展农业功能。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说,这要求促进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显然,突破农业只是第一产业的传统观念,让GDP体现农业的真实价值,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洪绂曾认为,目前我们是按最狭隘的农业来统计的,只统计粮食、棉花等初级农产品,一到加工环节,就不算在农业账上,全算到第二产业了。实际上农业的附加值没有体现在农业上。美国GDP中农业产值仍占20%—25%,而我们不少大城市已宣称只剩1%,全国不足13%。
  
其次,发展现代农业,应树立科学的粮食安全观。中国一方面要保证粮食生产,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民增收。两者的矛盾怎么摆平?
  
山东省社科院农村研究所所长秦庆武认为,首先要明确粮食安全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个底线问题。现在人们吃肉吃菜多了,口粮消费少了,大约1/3的粮食作为饲料,还有部分成了工业用粮。粮食安全成了一个动态和平衡概念,应突破狭隘的传统粮食安全观念,与工业化、城市化、农民增收和国际农产品的进出口调节等问题统筹看待。国家从战略层面强调粮食安全,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中国13亿人口不能指望让别国养。但具体到一个县、一个乡镇、一个村,如果也言必称粮食安全,就会出现一些新问题。
  
河南一个工业较发达的县级市,市领导对记者说,因为上边要求他们保粮食安全,市里只能把一些荒坡地也算作“基本农田”上报。他坦言:“这种数据失真现象不仅有损于粮食安全建设,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推进,对农业的发展形象也是一个歪曲。”
  
其三,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突破“谁抓农业谁落后”的传统农业理念。山东有个农业大县,多种农产品在全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记者翻看这个县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长达10多页的报告中,首先谈的是GDP增长,其次是招商引资,接着是工商业增长、财政增收、城镇建设、社会稳定等工作,倒数第二段才谈农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最后一段谈社会事业。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揭开了谜底:上级对农业县的政绩考核与农业县的实际情况存在“两张皮”现象。这使一些县乡领导认为,抓农业抓不出GDP,抓不出财政收入,相应也就抓不出干部政绩。“农业的比重越降低,就越现代化”,河南省一位县级领导如是说。
  
一位经济学家说,在中国,如果某项改革不能给地方和部门带来直接利益,改革方案就可能被放到书柜的一角落满灰尘。国家的“重中之重”要真正“传导”为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扩大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同时,还必须改革传统的干部政绩评价制度,尽快建立分级、分类的科学考核体系。对农业县市或粮食主产区,就应该以“三农”发展指标为重点,消除“上热下冷”现象。

新华视点: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视点:从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的2.5%……
  
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切中要害。五中全会会场内外,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智、清醒的科学态度。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与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之源。
  
(信息来源:2005年10月11日 新华网)<?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新发地市场春天里的新气象

新发地市场春天里的新气象

  第18个分市场开工,给品质农产品搭“擂台”、保供应大白菜种在大棚里……9日,记者探访首都的“菜篮子”“果盘子”——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新春新气象,各种农副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中有降。

  提升品质

  给优质农产品搭“擂台”

  上午8时许,新发地市场西红柿交易区东南角,一排精品西红柿交易棚前,当天的交易就已经接近尾声了。

  商户张宏伟头天进场的西红柿已经基本售罄。“这款爆浆西红柿,番茄红素是普通西红柿的两倍,口味回甘,批发价格在15元左右,今年是首次进入北京市场。”张宏伟介绍,“量少,晚上能到货1000多斤,基本上还没进场,就已经被预订完了。”

  记者了解到,当天新发地市场西红柿上市量为440吨,平均价格仅为3.7元每公斤。为了鼓励商户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新发地市场在西红柿交易区试点分区经营,专门开辟品牌西红柿交易区,给商户们搭建“擂台”,让好产品有好销路、好价格。下一步,新发地市场将把这一做法在其他果蔬交易区域推广。

  “很受欢迎,供不应求,我们今年扩大种植面积,已经布局几千亩,预计今年秋季,这些西红柿就能大量上市。”张宏伟说,为了能够种出高品质西红柿,他们还在培养专门的农技人员。

  保障供应

  大白菜种在大棚里

  在大白菜交易区,一车车大白菜鲜灵灵的,商户们忙着将白菜打包,方便采购商采购。

  “批发价格3毛钱一斤!”商户刘存领告诉记者,他们的白菜来自山东青州,一天能进场20吨至40吨,供应很充足。

  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大白菜可不是露天种植的,而是在大棚里种的。原来,冬储大白菜过了清明节基本上就下市了,口感用老百姓的话说会很“柴”。市民对白菜的需求持续全年,如今,菜农们普遍会在大棚里种植一茬儿大白菜。

  春暖花开,北京蔬菜供应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供应地已经北移至河北、山东等地,占市场蔬菜供应量的80%,南菜已经逐渐退市,仅占10%左右。产地在周边,运输周期短、损耗小,价格也就持续走低。昨天,新发地市场蔬菜上市量为2.07万吨,加权平均价为3.67元每公斤,价格稳中有降,比去年同期下降15%左右。此外,昨天新发地市场上市白条猪1522头,加权平均价为16.5元/公斤,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由于生猪存栏量高,预计上半年猪肉价格将继续处在低位运行状态。

  畅通渠道

  分市场落户河北魏县

  在保障农产品流通方面,新发地也有新动作,在全国布局的第18个分市场——北京新发地(魏县)农副产品全链产业园4月7日开工。

  该市场位于河北魏县,占地456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将打造“城市保供安全仓、商贸流通加速器、乡村振兴样板间”,预计建成后年交易量将超过100万吨。

  2022年北京新发地各类农产品的总交易量为1326万吨,每天有2万吨蔬菜和1.5万吨水果源源不断进入市场,是名副其实的首都“菜篮子”和“果盘子”。

  “市场建成后,我们将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实现市场的提质升级,打造冀鲁豫结合部区域型农副产品批发集散中心。”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介绍,北京是个典型的农副产品输入型市场,为畅通渠道,提高蔬菜保供可控率,北京新发地在全国布局多个分市场和种植基地,魏县是新发地布局河北的重要节点,将成为新发地全国农副产品物流体系重要枢纽。

标签:发展   农业   经济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