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如何重生(黑土地打响春耕“保卫战”)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黑土地如何重生(黑土地打响春耕“保卫战”),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黑土地如何重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黑土地打响春耕“保卫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黑土地如何重生

2、黑土地打响春耕“保卫战”

3、黑土地掀起“种地革命” 来自吉林梨树的田野报告

黑土地如何重生

黑土地如何重生

?  有这样一组数字令人振奋——

  东部: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03个百分点,玉米产量增加8.9%,化肥较常规减施11.3%。

  中部: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03个百分点,玉米产量增加10.1%,化肥较常规减施15%。

  西部: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0.02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1%,肥料利用效率提高30.2%,增产31.9%。

  这是我省黑土地保护成果的最直接体现。

  省农科院连续数十年坚持探索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多项科研创新成果填补了领域空白,荣获国家大奖,逐步完善的黑土地保护技术支撑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多套技术模式 确保黑土地在保护中提升

  省农科院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土壤资源调查,到60年代开始的土壤改良治理利用研究,再到80年代创建的我国第一个黑土肥力和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基地,每一项科研上的进步,都为今天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安县,省农科院开展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秸秆全量深翻还田技术模式试验”让顺民心农业专业合作社150多公顷黑土地,逐渐恢复着肥力,先进的增产技术让合作社每年的产量都比普通农户更高。

  “秸秆全量还田”+“半干旱区玉米减肥减药”+“可降解地膜”等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系列技术,因地制宜,相互补充,形成了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丰产增收集成技术,不仅让乾安县赞字乡的农户获得18年连续丰收,更让原本板结的土地变得松软、肥沃。

  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重要措施之一。在东北,天气寒冷、秸秆腐解慢、秸秆还田耕作质量差,一直是制约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瓶颈。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实践,提出“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区建立了3套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模式。在非水土流失区采用深翻还田与条带覆盖还田相结合;在半干旱风沙区以玉米秸秆全量条带覆盖还田为主体;在冷凉湿润区的平川地采用深翻还田与秸秆粉耙还田相结合,山坡地采用粉耙还田方式,打破了东北秸秆还田难的技术困局。

  这3套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了土壤有机质数量与质量快速提升,阻控了土壤退化,确保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提升。

  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黑土地保护的核心要义。截至2020年,省农科院创新了多套高效丰产技术与黑土地保护技术的科学集成,针对不同地区,示范推广了13套农民容易操作的技术模式,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绿色增效的有机统一。

  黑土监测为提高耕地质量提供支撑

  12月,国家土壤质量公主岭观测实验站的科研人员正在对不同管理措施下的农田土壤性状、肥力、墒情、田间生物群落等进行研究与监测分析,为提高黑土耕地质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国家土壤质量公主岭观测实验站依托省农科院建立,至今已有44年的历史。据介绍,这个起始于1977年的监测基地填补了东北黑土长期监测试验设施的空白,监测基地的建设对推动黑土区土肥研究工作,提高科研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科研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由省农科院牵头,吉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的相关科研人员加入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科研团队当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壮大,这支科研队伍已经由当初的十几人,扩大到现在的200多人。

  目前,我省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整体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历时30余年持续攻关,由省农科院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黑土地玉米长期连作肥力退化机理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创建及应用”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隆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们,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当中。这是“玉米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地力提升耕种技术模式”为他们带来的效益。

  在东北,黑土地总是要与粮食产量连在一起。对于吉林省,玉米单产连续高居全国之首,早已不是新奇事儿。2006年至2014年,省农科院连续5次创造了我国雨养条件下玉米超高产新纪录,并保持至今,最高产量达1216.6公斤/亩。随着各种技术集成的不断推广,吉林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实现双提升。

  多年来,省农科院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研究成果30余项、专利15件,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两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共赢,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近年来,省农科院提出了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在东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4248.6万亩,实现玉米增产488.3万吨,实现增收59.17亿元。

  秋去冬来,吉林大地上一排排浓绿的玉米,正变成金灿灿的籽粒,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黑土之上,农业科研的脚步,从未停歇。

黑土地打响春耕“保卫战”

黑土地打响春耕“保卫战”

? ? ??3月以来,东北三省多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当前,东北春耕生产陆续展开,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农业生产,确保不误农时。黑土地上一场春耕“保卫战”正在打响。

农资加速下摆,打通“最后一公里”

严禁随意堵路、封路,坚决不允许出现农资运输车辆“进村难”、进出铁路货场难、化肥装卸作业人员出行作业难、高速公路“上得来、下不去”……近日,黑龙江省多个部门联合下发疫情期间做好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运输保障的通知。

黑龙江省兰西县兰河乡瑞丰玉米种植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积10万亩,合作社理事长杜亚东说,合作社订购的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前几天都到了。

受疫情管控影响,部分地区物流受阻。3月中旬,黑龙江省供销社下属企业倍丰集团的7万吨化肥积压在营口港。“省际联动,开启绿色通道,这几天回运差不多了,我们加快下摆,稳定市场。”倍丰集团总经理刘艳明说。

近日,在各方努力下,营口港每日化肥装运量连续突破1万吨,装卸工人和司机加班加点,全力以赴保证化肥发运。

这几天,吉林省延吉市朝阳川镇太东村村民丁学祥家,院子里码放着刚从镇上运回的300袋化肥和400公斤水稻种子。丁学祥说,在农业部门协调下,村里春耕生产所需种子、化肥等农资这几天陆续到位。

最近,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凯订购的3万斤水稻种子陆续到货。“多亏了政府开辟农资运输绿色通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今年种地,心里也就有底了。”郭凯说。

浸种催芽,水稻育苗不误农时

3月中旬,作为五常大米主产区的黑龙江省哈尔滨五常市多地划定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记者近日在五常市采访了解到,当地广大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

4月2日,在五常市卫国乡友好村乌拉巴街屯,水稻育苗正在进行。友好村党支部书记孙志国告诉记者,村里有村民217户、475人,现在60%村民已经完成了育苗。

五常市志广乡五星村徐家街屯有一片大棚区,拖拉机冒着黑烟,“突突突”地来回穿梭,拉运泥土、育秧板等农用物资。筛土、摆板、覆土……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

徐家街屯村民马中元正在路边“打土”,用筛子将泥土筛细,以符合育苗的要求。马中元有150亩地,近日开始育苗,估计一两天就能干完。村民杨艳文将处理好的泥土用桶运进大棚,蹲在地上用手均匀地撒到稻种上。

记者从五常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3月20日,五常市开始水稻浸种,3月27日开始育苗,4月10日前大面积育苗将全部结束,农业生产正有序开展。

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建国村大农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完成筛土和浸种等备耕工作,在合作社的庭院里,只见工人们戴着口罩正在把稻种进行摆盘。

该合作社负责人李英斌表示,为了减少人员聚集,他们采取两个人一组进行稻种摆盘。“虽然速度慢了一些,但是不会耽误育苗,预计4月中旬稻苗就能全部移到大棚内。”李英斌说。

科技春耕,铆足干劲促丰收

种子检验、测土配方、农艺推广……随着黑土地上冰雪消融,一批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让春耕备耕生产更加科学高效。

这几天,在叠盘暗室育苗车间内,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智能控制系统和数据平台进行测试。智能化暗室育苗工厂投入使用后,在少人或无人情况下,依靠智能系统完成浸种催芽直到秧苗进入大棚管理。

春耕在即,北大荒集团新华农场有限公司的农业技术人员正忙着给大马力农机安装作业智能终端。种植户李雪鹏说,安装了智能终端后,就可以实时了解作业和油耗情况,播行直、接茬准,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播种质量。

在吉林省洮南市圣一金地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监控室里,田间各项气象数据和农机作业情况实时显示在控制室大屏幕上。

“有了大数据和先进农机设备,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掌控生产的全过程,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员聚集,防疫、春耕两不误。”这家公司负责人龚树魁说。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作为粮食总产占全国逾五分之一的东北三省,正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打响春耕“保卫战”,为全年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奠定基础。

黑土地掀起“种地革命” 来自吉林梨树的田野报告

黑土地掀起“种地革命” 来自吉林梨树的田野报告

▲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宗巍、薛钦峰

  广阔的黑土地,黄金玉米带。在“黑土地之乡”吉林,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拔节生长,郁郁葱葱。

  近年来,为遏制土地不断退化,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农业专家们在吉林省梨树县经过多年试验和推广,逐渐形成了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栽培技术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此举被称为“梨树模式”。从传统的耕种模式到绿色循环的现代农业理念,“梨树模式”在广阔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正为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探索新路。

  始于“一块地”

  为黑土地盖上“棉被”

  在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的地头上,大片的玉米随风摇摆。这几年,高家村一块225亩的玉米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参观田。只见地里的玉米有两米多高,长势粗壮。“今年这块地长势不错,丰收问题不大。”村民杨青魁说。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块地黄土裸露,产量极低,是村民都不爱种的“破皮黄”。

  梨树县是我国产粮大县,守着黑土不愁粮。然而,几十年来,农民的掠夺式经营和耕作方式,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黑土地退化,加之秸秆焚烧等造成的空气污染,给县域农业生产带来威胁。

  为保护珍贵的黑土地,200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的农业专家们在杨青魁这块225亩“破皮黄”做起了试验。秋天,杨青魁收割玉米的同时,把秸秆粉碎铺在地里,像是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棉被。第二年春天,他不翻地不起垄,开着免耕播种机在铺满秸秆的地里播种。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说,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和少耕免耕播种,可以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

  然而,田里不清秸秆不起垄就直接播种,与其他玉米地形成了鲜明反差。一边是农民在干干净净的地里起垄的传统耕作模式,一边是杨青魁在碎秸秆上直接播种的“懒汉种法”。

  “当年保护性耕作还是件新鲜事,村民觉得这样种不好玉米,都等着看我笑话。”杨青魁说。

  短短几年试验,效果逐渐显现。如今这块地,踩上去脚感松软,用手一抓,油亮的黑土聚成一团,用铁锹铲进土地一翻,能看到蚯蚓在土中蠕动。杨青魁说,土壤越来越黑,玉米产量也逐渐提高,少施20%化肥,仍能增产10%,“破皮黄”又成了高产田。

  经农业专家连续10年监测,这块“试验田”土壤含水量提高20%至40%,耕层0厘米至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蚯蚓数量大幅增加,是常规垄作的6倍。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这几年,以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为核心的免耕栽培技术逐渐成熟,对保护黑土地、稳定粮食产量起到良好效果,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被称为“梨树模式”。

  聚焦新理念

  朝着现代农业探出新路

  多年的试验推广,“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种地革命”,改变着当地传统农业生产理念,也推动了农业机械发展,为现代农业探出一条新路。

  很多种地老把式记着,过去春耕前秸秆没法处理,就在地里点把火。“地被烧得通红,踩上去邦邦硬。”梨树县白山乡种粮大户董雅丽说。但这几年,董雅丽采取保护性耕作,尝到了甜头。如今,梨树县每年产生240万吨玉米秸秆,其中140万吨直接还田,曾经的“烧火棍”成了农民的“香饽饽”。

  除了秸秆还田,农机现代化也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在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仓库里停放着几台大型免耕播种机。只见免耕播种机3米见方,机器上部是种子和化肥存储箱,下部排种器、开沟器、镇压轮等构件一应俱全。

  合作社拖拉机手孟令宇指着其中最新款的免耕播种机说,播种时不用翻地起垄,拖拉机牵引着免耕播种机在铺满秸秆的田里快速通过,施肥、清茬、播种、镇压等工序一气呵成。“免耕播种减少了农机进地作业次数,每公顷节省成本近千元。”孟令宇说。

  保护性耕作离不开免耕播种机,但前些年国内没有这种产品,国外的不仅价格昂贵,也不适合国内耕作习惯。2008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等农业专家借鉴国外免耕播种技术,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代免耕播种机。这些年,专家和农机企业没少在免耕播种机上花心思。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每年到国外学习最新的免耕播种机技术。每年春耕前,他们都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农民的使用反馈完善技术。

  关义新说,国产免耕播种机经过多年更新换代,智能化程度更高,播种精度更好,速度更快,满足了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的需要。目前,东北地区已拥有众多免耕播种机生产企业,年产量超过万台。

  散是“满天星”

  把“梨树模式”撒向更广阔田野

  现在,梨树超70%的玉米地应用“梨树模式”。早在2010年,梨树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十几个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每年大量农业专家在梨树从事保护性耕作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实践中完善“梨树模式”。

  在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科技小院”里,师生们正在当地农田里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和试验。“每年有上百名师生在这里做科研,还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李保国说。由于气候、土壤情况不同,各地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及推广程度差异较大。多年来,实验站的农业专家们从未停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

  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在东北地区建立实验站工作站10个,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试验示范基地50个,培育了一批东北粮食生产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典型。

  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秸秆量较大的特点,试验推广部分秸秆覆盖,宽窄行少耕的种植模式。合作社负责人文业胜说,这种改良模式稳产效果好,农民易接受。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呼和马场、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秸秆全覆盖的种植模式大幅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和土壤风蚀,提高了粮食产量……

  从2015年开始,梨树县每年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把农业专家和种粮大户请到梨树,分享保护黑土地的收获和经验。“让更多农民了解‘梨树模式’,推广‘梨树模式’,让更多的黑土地得到保护。”王贵满说。几年来,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论坛,一批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参观学习“梨树模式”,并参与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专家认为,“梨树模式”符合自然规律,这些年在黑土地的探索实践,不仅对东北玉米种植区的耕地保护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价值,也为我国耕地保护积累了大量经验。当前,我国的黄土地、红土地也面临着土壤退化的问题,亟待采取保护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作层表土剥离再利用,耕地轮作休耕等多种土地保护措施正在各地探索应用。

  今年3月,国家出台《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力争到2025年,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

  为了大国粮仓根基牢固,“梨树模式”正在撒向更广阔的田野。

?

标签:黑土   保护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