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吴秋邦的三次“转型”(种粮大户徐启云: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粮食生产)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种粮大户吴秋邦的三次“转型”(种粮大户徐启云: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粮食生产),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种粮大户吴秋邦的三次“转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种粮大户徐启云: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粮食生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种粮大户吴秋邦的三次“转型”

2、种粮大户徐启云: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粮食生产

3、种粮大户想当“跷脚老板”

4、种粮大户或将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种粮大户吴秋邦的三次“转型”

种粮大户吴秋邦的三次“转型”

吴秋邦(左)介绍,一台无人机2分钟就能喷洒好一亩田,效率高了10倍不止。记者王轶辰摄

谷雨前后,正是万物生长之时。江西鹰潭市余江县洪万村山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田边道上,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吴秋邦正带着合作社的“飞防队”操作植保无人机给水稻喷药防虫灭虫。

“眼下正是水稻病虫害防治期,周边很多粮农找我们,‘飞’一亩田工资加补贴有15元,前几天刚到九江市那边‘飞’了9000亩。才开春作业面积就过了4万亩,忙是忙了点,但大伙挣得也多!”晒得黢黑的吴秋邦咧嘴笑着说。

吴秋邦一直是县里的种粮大户,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作田佬”(余江农民的自我称谓)到规模化种田组建专业合作社,再到提供专业的农业生产服务,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已经第三次“转型”了。“土地承包面积不断扩大,乡亲们开上了‘飞机’,种田越来越‘体面’,社里农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说明‘转型’对了,还得继续转!”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吴秋邦说最不忍心看到的是有田无人种。随着村里青壮劳力陆续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妇女、儿童无力耕种,大片耕地被抛荒。“最多的时候,村里360亩水田有五分之一荒着,多可惜啊!”于是,本来耕种着自家30多亩田的吴秋邦说服村里其他5名种田能手,联手承包下216亩荒田,大家一起商量种植计划、技术措施,在选种、育苗、打药等步骤上取长补短,当年便实现每亩增收200多元,人均获益4万元。“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这是第一次‘转型’。”

尝到甜头的吴秋邦并没有满足,他想着怎么才能把村里的荒田都盘活,让更多的农民获益。2010年11月份,吴秋邦带头成立了山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购置了耕整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专业农机,建起了大型仓储,村民以田入股、以劳力入股、以技术入股,统一规划农田建设,从翻耕、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

经综合计算,与一家一户小规模种田相比,合作社每亩田收益平均提高近300元。目前,合作社已有农户103户,种植面积2300多亩。“人人有活干、个个是股东、家家有钱赚”的口号成为现实。“第二次‘转型’,通过发展股份制规模化种植,让农民能赚到钱,田就不会荒。”吴秋邦说。

田种得多了,吴秋邦发现杀虫成了大问题。种植一季水稻需杀虫三次,靠人工背着药水在田里喷,耗时长、费人力,一旦人手不够,麻烦就大了。这时,吴秋邦想到了植保无人机。2017年,余江县被列入江西省无人机补贴试点县及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每购买一台无人机补贴3.4万元,每服务一亩补贴10元。当年,山底优质稻专业合作社购买了13台植保无人机,并在合作社成员中培养了12名“飞手”,组建了县里第一个“飞防队”。

吴秋邦介绍,一台无人机2分钟就能喷洒完一亩田,效率高了10倍不止,现在他们的“飞防队”可抢手了,业务已从最初的本乡本县拓展到邻县,不仅给合作社带来了收入,“飞手”们一年里忙几个月就能挣到2万多元。“科技的力量就是不一样!以后我们还将提供更多的专业化农业生产服务,发展高科技耕作。”

吴秋邦的“转型”步伐并未停止。合作社的优质稻已获无公害水稻产品认证,吴秋邦和合作社的理事们正忙着筹划由卖谷、卖米转到卖生态,让合作社农户们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吴秋邦说,他和合作社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下一步,要培训更多的现代农技能手,同时发展电商做自己的大米品牌。“新时代的新农民,要‘转型’,还要‘升级’,让田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吴秋邦说。

种粮大户徐启云: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粮食生产

种粮大户徐启云:规范土地流转 促进粮食生产

徐启云原是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沙沟西村村民,曾在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夏家村务工。务工期间,他发现莱州市粮食生产基础较好,在与该村支部书记的交流中萌生了流转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念头。在该村支部书记的支持和帮助下,徐启云开始发展粮食产业。随后,为了能够发展一定规模粮食生产,他于1997年举家搬到莱州市三山岛街道夏家村居住,开始了自己种粮大户的“职业生涯”。他依法有偿流转周边村民零星土地,充分利用莱州气候好、土质优、基础强的优势,开展粮食生产。截至目前,他流转土地1300多亩,进行小麦、玉米等粮食种植,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粮食产量较高、质量较好,深受客商欢迎,2020年,他发展粮食生产收入达到300余万元。

一、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和增收双赢

通过争取三山岛街道和部分村庄的支持,徐启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与农户签订了承包合同。在20余年的发展中,该种粮大户不断扩大规模,现已在三山岛街道王贾村、诸冯村、小朱家村、夏家村、前吕村等5个村庄流转土地,涉及300多户村民土地,共计1300余亩。流转价格每亩600元至800不等。除了每年按合同规定付给流转户土地租金外,他还雇用50多个农民进行劳动,使土地流转户足不出村就可以获得2份收入,“土地流转+雇人用工”的模式不仅让徐启云在粮食生产中能够有种粮的“老把式”为他管理农田、保障收成,而且增加了周边农民的收入,真正发挥了带动致富的作用。在开展土地流转时,他注重流转村内无劳动能力的村民的土地,不仅保障了土地的最大限度利用,而且增加了无劳动能力村民的收入,解决了这部分农民因不能种地而没有收入的后顾之忧。

二、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经营进程

先进的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小农户经营的模式无法实现大型农机的运用。近年来,在生产过程中,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了先进生产种植技术、先进生产模式和现代管理理念的运用和推广。同时,规模流转农户土地,运用先进农机开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他投资80多万购买了现代化大型喷灌设备、小型喷灌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多种现代化设备,大幅度提升机械化水平。依托粮食规模生产的优势和需要,他投资20多万建立2个粮食储备库,不仅减少粮食浪费,并且每年收购村民粮食,解决村民卖粮难、存粮难的问题。

三、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保护了粮食安全

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户将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及时流转出让,由种粮大户统一规范管理,既扩大了种粮大户经营规模,促进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又解决了“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人地矛盾,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撂荒等现象。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了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把普通耕地变成丰收田、致富田。土地规模经营后,徐启云直接联系农资厂家,减少了中间环节的支出,降低了生产成本,仅化肥农药一项,一亩地便可节约成本40多元;同时,规模经营也使得播种、打药、收获等农机作业成本降低,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目前种粮大户徐启云每年可生产粮食300万斤,年收入约375万元。

实践证明,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及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土地合理适度流转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宽阔而实惠的路子,也是维护粮食安全生产的有力措施,由此,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也解决了部分农民的种地困难,而且盘活了耕地资源,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种粮大户想当“跷脚老板”

种粮大户想当“跷脚老板”

游仙区成立农机“超市”,为种粮提供一条龙服务——  

6月2日,在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莲池寺村二组,种粮大户杨伟正开着大型旋耕机在田里耕地,为马上开始的插秧作准备。这块地并非杨伟承包的,而是由绵阳市“一站式”服务中心调度。“今年,我种完自家的500余亩水稻后,中心又给我分配了200多亩田。”杨伟说。

今年初,游仙区农业局先后融资600余万元,成立了绵阳市首家农机“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了农资销售、农机推广、培训、维修、检测、报废更新拆解等一条龙服务。中心还为农机手提供跨区作业信息服务,农户的小麦和油菜收割成本从之前1800多元/公顷下降到1200元/公顷。而农机手因为集中连片收割,收入也增加了一大截。

农机服务信息不对称

每年到了收割季节,游仙区魏城镇的场镇就会为上百台跨区联合收割机“占领”,不仅影响镇容镇貌,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收割机手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要联系活儿,我们只有在街上等农户来。”来自重庆永川的收割机手吴长平无奈地说。

由于收割市场不规范,收割机手挑肥拣瘦和哄抬价格的事情时有发生。游仙区此前也成立了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由于技术和管理没跟上,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程度偏低,不少农机闲置,难以实现真正的订单作业。

而另一方面,种粮大户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刘宏伟是游仙区魏城镇的种粮大户,他种了100多公顷地,收割旺季时,需要至少10台联合收割机。“如果自购所有农机,需要近200万元,另外还要农机手工资、油费、修理费、折旧费等,成本太高。”但联系农机、讨价还价,也让刘宏伟觉得“费时又费力”。

农户在找农机手,农机手在找农户,这种信息不对称,极大地制约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建立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平台

为破解农机社会化服务不足的难题,今年4月,绵阳市“一站式”服务中心在游仙区魏城镇成立。“相当于一个中介,但我们不收中介费。”一站式服务中心负责人罗彩元说,中心看重的,是农机推广、培训、维修、检测、报废更新拆解等售后服务市场。

今年春收前,魏城镇政府向各村收集了收割需求,传达给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则把来自浙江、重庆等地的各类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190余台整合集中,按需求、片区进行分配,集中收割。

价格也由服务中心事先测算并公示:1200元/公顷。这个价比收割机手们的喊价低,所以一开始,来自江苏扬州的农机手王会元有些不能接受。但连续13天集中连片收割下来,他一算账,收入反而比在其他地方还高了一截。“平常靠‘打游击’,在一个地方只抢得到几十亩生意,老换地方,反而摊高了成本。”

种粮大户也得了实惠。游仙区魏城镇金华村9组种粮大户鲁明生种了1.4公顷地。颗粒归仓后,鲁明生一算账,收割费就比往年节约了1000元。

对于刘宏伟这样的种粮大户,一站式服务带来的收益更明显。“仅以前段时间收割小麦和油菜为例,2000亩地仅收割费就节约七八万元。”刘宏伟说,“今后,从种到收都可以当‘跷脚老板’,我打算再扩大种植规模。”

种粮大户或将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种粮大户或将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资料图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其他产业,土地通过托管或者租借的形式加速集中,慢慢的产生了一种新的务农群体——种植大户。农业部根据南北农业资源的差异,将种粮大户的标准确定为南方经营耕地面积50亩以上、北方100亩以上。

这种种植大户所代表着一种新型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对于农资电商而言是源源不断的基础用户,未来的农资电商发展的奇点到来与大户数量的质变必然密切相关。

种植大户整体种植水平较高,专业的种植知识降低了导购难度

种植大户在种植规模不断的扩大之中,形成了专业的种植以经验。他们的面积不断的可扩展,同时积累了小规模和大规模种植经验。同时,在这样的种植规模的形成中,其种植经验和技巧也在不断的积累和迭代,寻找合适他们资深的种植技巧。

按照农业种植规律,种植面积决定农户可能应对的各种病虫害的多寡,也是决定他们的种植技巧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相关报告指出,粮食种植方面单个大户亩产比全国平均值高出20%,从平均值来看,客观环境大同小异之下,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管理和植保技术的差异,种植大户的优势和专业性胜于普通农户。

根据大丰收市场总监周单介绍,农资电商有个关键问题就是导购问题,传统零售商扮演的是导购员的角色,通过诊断去提供植保解决方案。选择种植大户为目标群体,是因为他们自身有非常丰富的种植经验,基础的导购工作能够自己完成,就如同在超市购买茶米油盐一样,复杂的种植疑难通过大丰收植保团队能够很好的完成,因此大户的不断提升将能不断降低电商交易的难度,降低宣传推广难度。

种植大户的采购客单价高,平台选择能够满足其需求

按照我国种植大户的最低种植面积50亩计算,年均的农资购买额不低于2万元,而根据农业部相关数据看到我国土地流转已经超30%,大户不低于300万户的规模,仅服务300万最低能够达到600亿的规模。

单个大户所覆盖的土地往往是几十个农民的合计,技术服务由于需要人员的现场诊断,因此仅对接一名大户即可产生往期服务十几名农民的工作量,有事半功倍之效。

同时,随着种植规模的提高,农资的成本也是在不断提高,为了保证收益大户对于农资的价格敏感度将不断提高,有着高议价能力的农资电商则是最优选择。同时多样化的产品提供能够满足其几乎所有产品需求。

种植大户的最大价值在于握住未来农业的方向

土地流转达到当前规模时,种植大户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怎么种、用什么农资都是非常关键的事情。按照目前农资电商不同的模式来看,做B端的不在少数,不过随着种植规模以块状分布时,点状分布且不具专业性的零售商将成片消亡,农资生意最大的撬动交棒至种植大户。因此现在去追求的大户的良好用户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提前在大户心中种下自己的品牌。

农资电商的发展一直受限于农民的知识和网络应用环节,有选择的去服务部分优质农民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市场推广策略。从企业的成本和人员搭配来看都是一种较优选择。

抛开这些不说,根据我国农民从众和相信权威的特性,种植大户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普通农民无法比拟的。其在现在农业领域扮演的规模生产者角色对上游农资供应及下游农产品销售影响都是巨大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对接种植大户,让产品直供到地。不过农资电商的兴起让我们更加期待平台的效应给农业带来的便捷和多样性。

标签:大户   种植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