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贸“老兵”的心声(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一位外贸“老兵”的心声(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一位外贸“老兵”的心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一位外贸“老兵”的心声

2、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

3、一位有机农业农场主的坎坷之路

4、一位美国精准农业专家的故事

一位外贸“老兵”的心声

一位外贸“老兵”的心声

“当时来了就是执行巴基斯坦古杜电站。” 国机集团下属企业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设集团”)顾问杨曙明说。2019年8月的一个午后,这位八旬老人平静地讲起改革开放初期自己外贸工作的经历。

-01-

1978年,中设集团成立,从零开始从事进出口经营业务。杨曙明就是第一批来到中设集团的人员之一。此前他在机械部展览办公室工作,负责我国机电产品在国内外的展览展示。懂火电站和水电站技术的他一来到中设集团就进入了成套处能源组。

他负责执行的巴基斯坦古杜电站是中国公司首次在与苏联、日本、法国等国公司竞争中中标的机组设计、制造、安装承包工程项目。工程历尽艰难,历时近三年,提前近一月出色完工,这成为国机人后来开拓海外市场的名片。此后多年奋战,国机品牌最终成长为电站工程出口全国第一,并第一个把中国的电站成套设备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含量的相关成套设备的出口。

杨曙明在孟加拉电厂二号机组主厂房

杨曙明在孟加拉电厂变电站工地

-02-

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大家经常能看到对海外工程建设人员艰苦工作的描述,而几十年前,杨曙明这样第一批“走出去”的国机人,面临的是比现在落后得多的国内外环境,吃得苦、受的罪也更多。

那时,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在世界上还是个新面孔。“当时,我们出国后,很多人都认为我们是日本人。他们也不相信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市场开拓推广很困难。”杨曙明说,“另外,每个国家习惯不一样,标准不一样,我们也没有经验,连可行性报告、商务合同都没有写过,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慢慢摸索。”

中设集团商务谈判小组(左三为杨曙明)

项目执行阶段,第一批海外人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危险。“1991年,我们在建设孟加拉吉大港电厂项目时,遭遇了百年历史上最强劲的飓风,风速达到250公里/小时。当时,刚开始土地平整,我们搭建的临时工房、车都被刮翻了。” 杨曙明回忆说。

在有些国家,平日的吃喝、人身安全也成了问题。杨曙明告诉记者,有的地方卫生情况很差,大饼上落着一层苍蝇,拿起来吃的时候,嗡的一声都散了;有的国家水质很差,为了解决饮水问题,项目部还需要自己打井解决吃水问题;有的国家治安不好,驻外人员、现场经常遭遇抢劫,最后只得请了90多个保安来保障人员安全……那时的驻外人员,一出国就要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长驻2年,除非有特殊情况才能向公司请假回国。

孟加拉吉大港电冷却塔工地

尽管条件艰苦、开拓艰难,杨曙明回忆起当时的时光,仍非常怀念。“开始出去的时候,刚改革开放,各方面问题很多,海外的条件也很差,当时甚至觉得这个活儿真不是人干的。但现在想起那时的青春岁月,觉得那些经历很有意义,看到现在的集团更觉得当时的付出很值得”。

-03-

开拓者是企业发展的奠基柱石,是企业的传统和记忆。

如今,2000年退休、今年再次从返聘顾问岗位上离开的杨曙明还十分关注企业发展,他叮嘱年轻人,做好驻外工作需要向综合型人才发展,要善于学习;要在业务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要关注每个项目的地域特色和工程技术特色,快速把握难点进行决策并敢于创新。

今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做了几十年外贸工作、经常出国的杨曙明感慨道,中国的进步、中国人的富足全世界有目共睹。外国人对中国人从不认识、看不起,到认识、慢慢接受,再到惊叹佩服,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他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这个飞跃的过程,感到特别自豪。

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希望中国人的工程能更多的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是一个老外贸人的心声。

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

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

资料图

“我爱农业”

6月27日下午,夏邑县刘店集乡,一辆大客车缓缓停下,来自安徽省阜阳市的参观团顺着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走进“王飞家庭农场”。

35岁的农场主人王飞,面对三四十人的参观团丝毫不显慌乱。取来扩音器,带着人群缓缓向前,道路的左手是大型的冷库,冷库旁是王飞新买的轿车。在参观葡萄大棚前,他短暂停留,对整个农场的情况做了大体的介绍:家庭农场目前有130余亩耕地,主要种植果树瓜菜。其中果树塑料大棚12个,每棚占地3亩左右,栽培品种有杏、桃、葡萄、李子等。还有露地梨树45亩、苹果10余亩、猕猴桃等其他杂果35亩,其余为瓜菜和粮食作物,农场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王飞说,打工返乡的时候,他没想到这些。王飞回忆,当年,十多岁的他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不上学了就出门打工。在老家种蔬菜的老父亲经常劝他不要出去打工了,还不如在家种菜,他总是下不了决心,“总觉得回家种地是件丢人的事情”。当时,王飞在苏州的毛衫厂打工,辛苦一年,拿到手的只有2000元钱,有时候老板一句“今年没挣钱”,就只给500元回家的路费。

在外打工的经历让王飞认识到:没有技术在外打工不是长法,还不如回家学些技术,在家创业发展。2004年王飞终于回到了家乡,他说,这一年中央下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他看到中央关注农民增收,高度重视农业,骨子里就热爱农村这片土地的他,就下定决心在农业上创业发展。

回想当初的决定,王飞很是庆幸,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发现自己真的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农业。王飞说,亲戚朋友中,做生意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自己从不羡慕他们,走在自己的农场里,看到果子挂满枝头,就是最幸福的时刻。梨、杏成熟了,成筐成箱地拉走了,王飞失落得很,说打到自己银行卡上的巨额资金都不能让他开心,“总觉得这些果子像自己亲手照料长大的孩子一样,不舍得”。

“年轻人种地要动脑筋”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返乡之初的王飞决定发展高效蔬菜,当年建了两个塑料大棚,占地3亩。由于刚开始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收益不太理想。为提高种菜的效益,他一方面向父亲请教蔬菜种植技术,总结生产经验,一方面参加了夏邑农广校举办的绿色证书培训班,学习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随着技术的提高,每亩大棚蔬菜年效益达到1万元左右。接着王飞扩大了生产规模,建了4个塑料大棚,占地8亩。由于种菜技术掌握得越来越熟练,大棚蔬菜的效益逐年提高,一般每亩大棚蔬菜年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

王飞说,要进一步提高种植蔬菜的收入,就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种菜水平,不仅要懂得蔬菜生产知识,还要懂得市场营销知识,打造蔬菜品牌。恰巧,2010年春季,夏邑农广校进村举办中专班,免费招收全日制中专生,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边学习边实践,系统学习了现代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转变了经营理念,又扩大了种植规模。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王飞在农广校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扩大了租地规模,建起了家庭农场。一步步走来,遇到过资金的困难,技术的难题,天气的考验。但是王飞说,他最感慨的是,自己终于不再是井底之蛙了。通过培训、外出考察,他感觉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经营水平。

王飞的成功带动了周围的一批人,不少人开始意识到,返乡做一名职业农民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冯仕政说,“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

据了解,王飞所在的夏邑县,2012年7月被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截至目前,该县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950人,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如王飞一样成为了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我们的父辈种地都很辛苦,但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种地要动脑筋。”实践的经验加上科学的技术,王飞说起自己的农场、果树头头是道,他说他的大棚种杏,是采用野生毛桃作砧木,嫁接金太阳杏,结出来的果实个头大,味道甜,风味独特,既有杏的味道,又有桃的个头。

由于是大棚内种植,整个生长期不用喷洒农药,品质好,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欢迎。每年从开花时期就开始接受预订,还没等到“五一”上市,就被抢订一空。“今年在一般杏卖几毛钱一斤的情况下,我的却卖到三四元一个的好价钱,而且供不应求,亩效益在3万元以上。”再如,大棚葡萄采用无公害绿色管理方法,多施生物有机肥,整个生长过程也不用喷洒农药,结出来的果粒上色均匀,糖度高,成熟以后在树上可以挂果长达一个多月。“6月中旬上市,价格也非常好,每斤卖到8元,而其他葡萄只卖四五元一斤。”

“市场不缺农产品,缺好产品”

爱农业又懂技术,实际上王飞已经成功了,但是当自己的农场效益越来越好的时候,王飞还在思考,还在总结。“我想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让桃子长成特定的形状,一个桃子就能卖15元”,说起自己的一些小创新,王飞很自豪。

他说,自己已经总结出了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经营思路,也探索出了一条“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钱赚”的经营模式。

农场红火了,王飞也更有自信了,不少人种地遇到困难都喜欢找他商量,甚至外地的一些农场主也慕名而来,而他也乐于和大家一起分享。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农场产品不够卖,而别人的农场产品又卖不出的现状时,他开始谋划建立购销平台,通过输出技术、项目,为他人提供经营管理上的帮助,以及销售渠道。

在王飞思索建立平台帮扶更多职业农民时,一路看着王飞从培训班的一名普通学员走到今天的夏邑农广校校长何新明多次地对王飞说,一定要搞适度的规模经营,千万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王飞也意识到,人的精力、时间有限,所以,适度的规模经营才适合自己现有的状况。

正因为得到了这样的指导,在这两年一些土地流转大户出现问题、退地潮频现的情况下,王飞这样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却一直焕发着勃勃生机。

何校长认为,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增加收入的问题,而如何增加收入,最重要的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如何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唯有教育和培训。

王飞也有同样的认识,他深深地感激曾经的学习经历。他说,通过学习,有了知识,有了扎实的技术,不仅会科学种地了,还能够表达自己,“下一步我还想上学,自费也要继续学习农业相关课程,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最好是能读大专、读本科。”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年轻的80后职业农民王飞,和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十分吻合。

一位有机农业农场主的坎坷之路

一位有机农业农场主的坎坷之路

崔大有展示空荡荡的养殖场

在山东邹平县君晖农场蔬菜大棚旁边的简易办公室内,墙上挂的书法作品“利他”二字特别惹眼。农场主崔大有说,这是他进入有机农业圈子的初衷:生产最优质的农副产品供应他人。

无奈的是,在经营有机农业的8年里,他已亏了近2000万元,陆续卖掉北京、上海等地多处房产填补漏洞,至今仍不见起色。曾经在金融、房地产领域干得风生水起的崔大有感叹:有机农业咋就成了“败家”的产业?

携资下乡 憧憬满满的有机农业

在进入农业领域之前,崔大有无疑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1963年出生的他,上个世纪90年代在股市赚取第一桶金后就从国有单位离职,辗转进入金融、房地产界,并最终做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层。

2004年的一场大病让崔大有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手术要全身麻醉,我躺在病床上下定决心,如果身体转好,要做点健康产业,生产最好的农副产品。”

在考察了几年后,2009年,崔大有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山东君晖绿色有机循环农牧业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合伙人退出,崔大有正式成为一名农场主。

园区的基础环境相当好:比县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圆10公里没有污染企业;地下水在地面150米以下,水质较好;园区土壤在使用前闲置养地两年……

“我就是想做有机,不用化肥农药,努力实现可循环、零排放的目标。”农场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于推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养猪等畜牧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施用在蔬菜生产上,而园区的200多亩大田种玉米也是休一年种一年,种出的玉米被当作养猪等的饲料。此外,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

2011年12月,园区生产的33种蔬菜、瓜果、作物和猪、羊两种禽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葡萄、香椿进入有机认证转换期间;2011年入围第一批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名单……

“实实在在的产品胜过各种认证。”崔大有把半月谈记者带到了一个西红柿大棚,这个大棚自动化程度较高,自动卷帘、智能滴灌、温度湿度一键控制等功能一应俱全。

“这里的西红柿虽然好吃,但也贵啊!”崔大有说,这里的西红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20元一公斤。“普通的西红柿,一亩一茬要产1万多公斤,这里的西红柿只能产3000多公斤。”

谈起有机农业的实践,崔大有如数家珍:这里的黑猪,生长周期是两年,喂养的是不用化肥农药种植的玉米做成的饲料;这里的羊,也都是散群喂养天然草;400只鸡一天只产70个鸡蛋,比一般鸡少产三分之二……800多头黑土猪、500多只羊、800多只鸡,再加上近百名的职工……

2011年,农场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实现了盈利。崔大有更是踌躇满志了。

一种蔬菜太单一,销售难,大棚里种植了多种蔬菜

市场遇阻 卖不出去的有机产品

当崔大有自感有机产业走上正轨,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2012年底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原来的单位客户纷纷取消了团购蔬菜和肉品,农场年销售额从四五百万元一下降到几十万元。”崔大有说。

记者了解到,崔大有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君晖农场进入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中。

他曾绞尽脑汁尝试过多种方式销售,但都接连铩羽而归。

试图在大超市销售时,他被告知需要设立专门的独有柜台,且成本高回款慢,自己还没有定价权,杂七杂八的费用也多,做了一段时间后只能放弃。

崔大有接着琢磨去做社区体验店。“设了几个小区做试点,一个小区一天也就能卖100公斤菜,价格还卖不上去,除去工钱、房子租金每天还得赔钱。”

崔大有后来寻思直接走电商渠道销售,“事实证明,至少现在这也是一条难以走通的渠道”。他举例说,一箱5公斤价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60多元。

君晖农场也曾和济南、淄博等地的知名酒店、饭店合作。“他们用了几次我们的菜,觉得确实好,但因成本太高就不用了。”崔大有苦笑着说。

崔大有反复强调,优质优价之所以难以实现,是市场上以次充好、鱼龙混杂的太多。“一块地注册了一个有机牌子,但卖了100块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别人的菜当自己的卖。”

崔大有说,卖不了的菜尤其是叶菜类的,只能打碎了喂猪、羊、鸡等。2016年,这部分菜占到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这样更算是有机了,养出来的猪、羊肉都好吃,因为吃的都是好蔬菜。”崔大有自嘲说。

但这种“有机”禽肉产品在市场上也遭遇着蔬菜一样的命运。崔大有说,当前园区主要的销售收入来自北京、济南、淄博等地的会员消费,每年的销售额50万左右,与每年300万元的基本运营成本差得太远。

员工展示任其生长没收获的菜花

步履维艰 卖房苦撑的有机事业

几年前生意急转直下后,为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营,崔大有先后将北京、上海、济南的多处房产卖掉维持。“这些房子要是不卖,这几轮涨价,也能赚个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了。”

依靠卖房维持的有机农业路能走多远?崔大有说,每年园区的运营费用300万元左右:土地租金190万元,工人工资70万元,设施维护、维修20万元,运营费用20万元。有机认证根据产品多少需要十几万乃至几十万元的费用。

农场里,空空当当的猪圈、破败的鸡舍似乎也在诉说着这里最初的“辉煌”。崔大有说,园区多的时候猪有700多头,现在只有30多头;羊从500只下降到200只;鸡从800多只下降到200只,园区的工人也从近百人下降到20人。

崔大有期待国家加强有机行业检测、监管,以此来“增强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了解和信任”。崔大有说,有着良好愿景的君晖农业努力做到“利他”,但如今,他能否坚持下去还是未知数。

“积蓄还能坚持几年,等实在干不下去的时候再说吧!”看着已经空了一半多的猪舍,崔大有悻悻地对半月谈记者说。

记者手记

做有机农业,如何“利他”又“利己”?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君晖农场的有机农业之路,还不能由此断定成败,但带来的反思弥足珍贵。

崔大有的有机农业实践经历无疑是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典型案例。这两年,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带有盲目性的不少,崔大有考察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仍旧没有料到会遭遇如此困难。在崔大有的有机农业实践中,销售、物流、认证、管理等环节难题层出不穷。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面临的多重风险他都曾遇到。

和很多其他从事有机农业的主体一样,君晖农场是产业化、公司化运营。一旦如此运营,就要严格计算地租、劳动力、管理成本等各项成本,通过各环节严格的成本控制,不断降低成本。同时其涉及的产业太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多元化经营势必较为分散。

而有机农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销售环节。纵观君晖农场,曾经尝试过超市专柜、社区体验、电商销售等多种方式,但终因冷链、物流、房租等各种问题而止步。很多经营者觉得周围人对优质蔬果的需求旺盛,就以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即使再贵也有市场。事实上,由于价格和信任的问题,有机产品的推广需要很高的成本和很长的时间,尤其在创立品牌上,要聚合对接高端消费群体,需摒弃功利,十年磨一剑。

市场监管缺位也让诚实经营者吃亏,以次充好的产品进入市场,扰乱了正常秩序,必须进一步严格监管。

此外,农业是跟植物的生命打交道,这个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管理需要灵活和精细,工厂化思维的管理方式未必管用。农业经营的基本特征就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崔大有虽然有准备,但没有预料到困难的程度,有点准备不足。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春风吹拂下,化肥农药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等绿色发展理念慢慢深入人心,有机农业成为引人关注的“利他”产业,但在有机农业的发展上,如何找到一个“利他”又“利己”的平衡点,让其真正成为农业发展新动能,还有不少难题有待破解。

一位美国精准农业专家的故事

一位美国精准农业专家的故事

美国一位精准农业专家Lindsey Cueva,致力于农业、农机技术诊断,整合农艺学等,以帮助农场农民在他们的田间取得成功。

像许多弟弟妹妹一样,林赛·奎瓦渴望像她的姐姐一样。当她的姐姐将她介绍给精准农业的世界时,库埃瓦很快就意识到她想追随她的脚步。

Cueva在科罗拉多州卢普顿堡的Aims社区学院获得了精准农业证书,现在在精准农业方面拥有近11年的经验。这位有竞争力的28岁年轻人精通大多数品牌的精准农业设备,她说色盲是一项资产,目前在怀俄明州派恩布拉夫斯的法国人谷合作社担任Acre+顾问和精准农业专家。

整合农学

Cueva每年在驾驶她的皮卡车上行驶约75000英里,其覆盖范围从怀俄明州的夏延到内布拉斯加州的格兰特。她所在地区的许多生产者种植玉米和小麦,但她说,他们看到大豆种植面积每年都在增加。

库埃瓦还处理各种土壤。“越往西走,pH值就越高。越往东走,pH值越低。越往北走,土壤越沙。越往南走,壤土就越多。这有点像大杂烩。“她说。

Cueva在研究显示器和接收器以及诊断以及缓解驾驶室技术问题的同时,她还将农艺学与生产商拥有的精准设备相结合,因此操作不仅运行效率更高,而且更经济。她说,从农艺的角度来看,种植者再也负担不起在整个田地里放40磅磷了,特别是如果这是一个没有生产并且没有生产潜力的地区。

“你可能仍然花费相同的美元金额,但你将战略性地放置肥料,并帮助提高田地不同部分的土壤肥力水平,那里有更好的提高产量的潜力。这就是像可变利率这样的技术发挥作用的地方。“Cueva说,并补充说,技术在过去10年中已经变得具有显着的战略意义,她的客户愿意努力确保他们为变革做好准备。

这项工作需要时间和独特的方法,以确保她了解每个操作的需求以及每个客户的需求 。

“我努力工作,以达到我所处的位置,与客户建立联系并建立融洽的关系,”她说。“我已经能够增加我的客户群,但也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原始客户。

虽然互动和了解不同地区的生产商如何运营是她工作中最喜欢的部分,但Cueva从快速解决客户问题中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她也知道何时向那些有更多经验的人寻求建议。采取这一主动并表现出在她的角色中发展和成长的意愿是Cueva和她的客户的好事的标志。

“我非常喜欢确保我的客户得到照顾,”她说。“我努力利用我的资源来确保一个问题或疑问在一次电话中得到解决,最多两个电话。

然而,Cueva承认,在某些情况下,它并不总是那样工作。晚上,她偶尔会遇到一个问题,她认为如果她使用一种诊断程序而不是另一种诊断程序,她可以更快地解决。“如果我错过了什么,那对我来说很难。”她说。

“这也是农业技术的美妙之处——它在不断发展”Cueva补充道“能够参与帮助农民利用精准农业所提供的一切并从中受益,从而提高运营效率,这令人兴奋。”

标签:农业   有机   大有   农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468.html